APP下载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

2017-06-23陈德林雷鸣枝

运动 2017年5期
关键词:学时应用型课程体系

陈德林,雷鸣枝

(怀化学院体育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

实验与调查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

陈德林,雷鸣枝

(怀化学院体育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能力本位理念运用到专业人才培养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制定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包括公共能力培养课程模块、 专业能力培养课程模块、发展能力培养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既体现出专业特点,又与社会就业需求相结合,使学生能够胜任社会岗位要求。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1994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在高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2012 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规定进行修订,起草制定了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其中将“社会体育专业”调整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14 年颁布的《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指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必须掌握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健身运动指导、大众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以及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的能力,能胜任社会体育方面工作。这就要求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定新型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近10年来相关文献,收集和参考了18所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访谈法 对15家社会用人单位

(包括健身俱乐部、体育行政管理机构和企业等部门)的领导进行访谈,了解当前人才市场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1.2.3 调查法 对我国部分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学时进行调查,了解开设情况。

1.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数据运用Excel 2003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的现状

据周爱光、杨忠伟、崔颖波的《我国高等教育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展望》一文统计显示,截止2010年,我国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高校共216所,从我国七大区域来看,各个区域开办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院校数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多集中在华东和华中地区,共有99所院校,占总数的45.8%;其次是西南地区有32所,占14.8%;华北地区有29所,占13.4%;华南地区有23所,占总数的10.7%;东北地区有21所,占总数的9.7%;西北地区有12所,只占到了总数的5.6%。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数量除了与各院校自身条件及教育部规定的高等教育总体规模有关以外,还与我国七大区域的人口数量、社会体育事业发展规模和水平相关联。

2.2 我国部分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设置要全面考虑社会、学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通过分析18所普通高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知,各高校课程设置各不相同,本文采用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的分类方法进行归类,见图1。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规定社会体育专业各类课程总学时为2 600~2 800学时,除公共课约720学时外,按1 800~1 980学时安排专业课程。专业课程分为3个部分:其一为必修课程(1 080学时);其二是选修课程(900学时),包括限制性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学生须选修不少于约540学时的限制性选修课程,360学时的任意选修课程;其三是实践性环节,包括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和科研实践3部分。据调查,我国各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很多是参考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重构现象比较普遍,专业课程缺乏特色。

由表1可知,6所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规定的总学时平均为 2 644学时,符合教育部对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课内总学时 2 600~2 800学时的规定;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2大类,6 所高校必修课程平均总学时为1 790学时,也符合教育部必修课程(1 080学时)的规定;选修课程包括限制性选修课程与任意选修课程,6 所高校必修课程平均总学时为836学时,与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程(900学时)基本符合。如果仅从专业课总学时、必修课学时、选修课学时3个部分看,基本符合教育部的要求,但从具体设置的课程分析,还存在问题。

2.3 目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2)缺乏相对固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3)课程比例欠合理。理论课时多,实践课时少。

2.4 怀化学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图 1 课程设置分类示意图

表1 我国部分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学时统计表

2.4.1 确立和完善了能力本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方案。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将能力本位理念运用到专业人才培养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历经数年共5次修订,到2014年版学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趋于成熟和定型,并具有自己较为突出的特色。(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健身运动指导、大众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以及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的能力,能胜任社会体育方面的工作的应用型人才。(2)培养规格。①公共能力方面的要求: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正确的法制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具有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通过大学英语应用能力水平考试;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水平一级考试;具有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至少通过二项职业资格认证。②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具备运用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的能力;具备体育健身的指导能力;具备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指导能力;具备社会体育调查与科学研究的能力。发展能力方面的要求:具备专项运动的指导能力;具备社会体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具备社会体育产业开发与经营能力;具备体育保健与康复工作的能力。(3)核心课程。社会体育概论、体育俱乐部管理、体育管理导论、社区体育导论、体育经济学、健康评价与运动处方、运动项目理论与实践。(4)学制与学位。学制:四年。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学位。(5)学时与学分:课内学时/课内学分为2 433/150。

2.4.2 设置相应的能力培养课程群。构建了以公共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三大模块为主的课程体系。(表2、表3,公共能力课程模块省略)

2.4.3 课程设置比例力求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加大专业能力培养课程的比重,公共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3类课程占总课程学时的比例分别为26%、53%、21%。

2.4.4 精简理论课程门数。理论课程由原来的17门,减至13门,删减了4门内容重复、实效性不强的课程。

2.4.5 加大实用性课程比例。把以前单一的健美操专修改成体育俱乐部指导与管理,增设了瑜伽、器械健身、私教、俱乐部管理等课程,加大了课程比重(由320学时增加到340学时),增加了综合实践时间(68学时)。

2.4.6 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比例由原来的46%,增加到目前的55.1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学分,与社会需求接轨,与岗位需求衔接,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实践教学环节引入教学过程是适应形势发展、改革教学模式的必由之路。

2.4.7 增设能力素质拓展活动课程。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裁判员等级培训、运动素质达标等能力素质拓展活动课程,积极开展各个运动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裁判员的培训考级工作,每年实施学生运动素质达标测试,要求学生毕业时,至少拿到1个项目的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和国家二级裁判员证书,从而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2.4.8 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效。(1)学生的运动竞赛能力显著提高。参加2014年全省大学生运动会获学院组团体总分第1名;啦啦操队参加2016年全国学生啦啦操锦标赛,获体育院校组团体总分第1名、集体自选技巧高级组第1名、双人舞伴技巧第1名。比赛结束后,受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节目组的邀请,啦啦操队员与乒乓球奥运冠军张继科等明星参加了“五环主题”的节目录制,在湖南卫视播出;排舞队2015年10月在全国“舞动中国—排舞总决赛”获单、双人第1名;2016年10月,在全国“舞动中国—排舞总决赛”上,获得了小集体串烧普通院校组第一名,民族原创排舞普通高校组第1名,公开组团体第2名,我校获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全国排舞运动推广中心联合颁发的“四星级示范学校”称号。(2)学生的组织、裁判能力明显提升。近几年,学生承担了怀化市大型运动会田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武术、健美操、啦啦操、少数民族运动会的组织与裁判工作;乒乓球专修班20名学生还担任了2013年、2014年全国乒乓球俱乐部甲A、甲B联赛的裁判工作。(3)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加强。2014年,在教师的带领下,有20名学生参加了对怀化市市民的体质监测工作,并撰写了监测报告,为提高怀化市民的体质健康水平提供重要依据。(4)毕业学生的就业率上升。2015年、2016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90%以上。

3 结 论

3.1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能力本位理念运用到专业人才培养中,制定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是社会发展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3.2 公共能力培养课程模块、专业能力培养课程模块、发展能力培养课程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既体现出专业特点,又与社会就业需求相结合,较好地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

3.3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保证核心课程开设的基础上,要建立起课程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使课程体系更加紧密结合市场需要和职业要求,更加体现能力培养本位的要求。

表2 专业能力培养课程模块

表3 发展能力培养课程模块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

[ 2 ] 周爱光,杨忠伟,崔颖波.我国高等教育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展望[ J ].体育学刊,2011,18(2):6-9.

[ 3 ]胡桃.全国部分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D ].苏州:苏州大学,2013.

[ 4 ]金燕.我校社会体育专业改革及其发展对策的调查研究[ D ].上海:华东大学,2008.

[ 5 ] 蒋钢强.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初探[ J ].体育与科学,2009,30(4):103-106.

[ 6 ] 王瑞茹.湖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设置的研究[ D ].长沙:湖南大学,2010.

G807.4

A

1674-151X(2017)03-063-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5.031

投稿日期:2017-01-21

2013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

陈德林(1962—), 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学时应用型课程体系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学习不是“刷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