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禁区”中诞生的柴达木精神

2017-06-22吉海坚

石油知识 2017年3期
关键词:冷湖柴达木盆地石油勘探

■ 吉海坚

“生命禁区”中诞生的柴达木精神

■ 吉海坚

敦煌到花土沟500多公里,翻过海拔3648米的当金山山口,汽车需要在戈壁里穿行2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冷湖。冷湖是青海油田的发源地。这里竖立着两座碑。一座为纪念地中四井喷油而立,一座为纪念柴达木石油英烈而立。这里长眠着100多位新中国最早的石油建设者,年龄最小的仅19岁。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在柴达木盆地这个“生命禁区”,青海石油人却用生命坚守了60多年,建成了中国西部重要的能源基地,具备了在“十三五”期间建成年产油气当量千万吨油气田的能力。

是什么让青海石油人甘愿把汗水热血抛洒在“生命禁区”?青海石油人的回答是:缺氧不缺精神。他们以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油而战的奉献精神,开启了青海油田艰苦卓绝的创业征程。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较早发现石油的地方之一。1954年,新中国急需石油,国家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决定对柴达木盆地进行石油地质勘察,并由此掀开了青海油田勘探开发的历史。1955年6月,青海石油勘探局在西宁成立,柴达木盆地拉开了大规模油气勘探序幕。1955年12月12日,柴达木盆地第一口深探井——泉1井喜获工业油流。来自全国各地的1.5万多名地质科研人员、技术骨干、复转军人、青年学生汇聚柴达木盆地西部。

1958年9月13日,一股巨大的油流在冷湖五号构造地中四井冲天而起,日喷原油800多吨,3天3夜喷势不减,井场周围油浪翻滚。这一年,冷湖油田生产原油30万吨,占当时全国原油总产量的12%以上,为年轻的共和国注入了新鲜血液。冷湖由此成为继玉门、四川、克拉玛依之后的第四大油田。当年年底,冷湖炼油厂炼制的成品油运往西藏,供应边防部队。

随后,1964年发现了涩北气田。1978年找到了亿吨级的尕斯库勒油田。上世纪90年代初,尕斯年120万吨产能、花格输油管道、格尔木100万吨炼油厂“三项工程”为青海油田插上了加快发展的翅膀。1995年,青海油田抓住“石油战略西移”的发展机遇,走向了储量、产量、效益“三个翻番”的二次创业征程。如今,青海油田先后发现了扎哈泉、英东、英西、东坪4个亿吨级油气田。

提到柴达木石油勘探,不禁让人想起帐篷城。上世纪60年代初,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转战茫崖,数万人没有住的地方。会战指挥部发动石油职工自己动手,搭建帐篷。半年时间内,在茫崖戈壁滩里建造起一座1平方公里的帐篷城,一眼望不到头。

相比来说,住只是小问题。在戈壁滩进行石油勘探,艰苦和危险是难以想象的。1957年7月,22岁的杨藩和勘探队从茫崖出发到鄂博梁采集地质资料。一周后,拉生活用水的卡车陷在沙窝里没有回来。这时,储存的水加起来也不到2桶。4天过去了,拉水的卡车还是没有踪影。到了第6天,救援卡车也坏在了路上。医疗队只好把打针用的盐水打开,每人抿一小口维持生命。嘴唇干得裂口子,大家就抹上牙膏缓解疼痛,用舌头舔一舔,凉丝丝的,就像喝上了水一样……

过去,一批又一批柴达木建设者,面对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发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用青春、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柴达木石油精神,用脊梁和筋骨撑起了柴达木石油工业。如今,一代又一代青海石油人继续发扬柴达木石油精神,并赋予其工作讲大局、讲奉献、讲效益,工作不讲价钱、考核不讲客观、生产不讲条件的“三讲三不讲”精神,发扬节约一度电、一分钱、一张纸、一滴油、一滴水的“0.1精神”等新内涵。

猜你喜欢

冷湖柴达木盆地石油勘探
《中国石油勘探》投稿指南
冷湖原油掺炼脱油沥青性能研究
柴达木盆地北缘锂多金属矿成矿条件及找矿潜力
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系石膏及其硫同位素分布特征
《中国石油勘探》投稿须知
《中国石油勘探》投稿须知
冷湖:屹立屋脊的石油高地
陈杰:冷湖,繁华散去
《中国石油勘探》投稿须知
柴达木盆地柴北缘侏罗系烃源岩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