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尖山油田前侏罗系古地貌对浅层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研究

2017-06-22卜广平程潇逸成健贾银花何汶锶

石油知识 2017年3期
关键词:富县侏罗系油藏

卜广平 程潇逸 成健 贾银花 李 娜 何汶锶

(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六采油厂 陕西西安 710000)

胡尖山油田前侏罗系古地貌对浅层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研究

卜广平 程潇逸 成健 贾银花 李 娜 何汶锶

(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六采油厂 陕西西安 710000)

在地层精细对比的基础上,恢复了胡尖山地区前侏罗系古地貌形态,并对浅层油气成藏控制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受古地貌影响,可形成三种油气成藏模式,即低幅背斜、鼻隆构造—岩性成藏模式、上倾(侧倾)尖灭岩性成藏模式和古储新封构造—地层成藏模式。

鄂尔多斯盆地; 前侏罗系;古地貌; 浅层油气藏

引言

随着长庆油田胡尖山油田的成功勘探及全面开发,在区域中部形成数个大连片油藏,近年来相继在富县组等新层系取得了突破,使得整个浅层油藏含油面积不断扩大,探明地质储量不断增加。胡尖山油田长2以上浅层油藏出油井点多、实施效果较好,且区域内发育有自北东、南西方向延伸的蒙陕古河和宁陕古河两个二级古河,增储潜力巨大。胡尖山地区前侏罗系古地貌对浅层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系统性,古地貌精细刻画与生产实践的结合程度较低[1],且基于当时的基础资料、研究目的及认识,研究的精度和深度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根据胡尖山地区的最新资料,紧密结合生产实践从成藏要素的角度上探讨胡尖山油田前侏罗系古地貌对浅层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藉此为胡尖山地区油藏深入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1 前侏罗系古地貌特征

胡尖山地区前侏罗系发育蒙陕、宁陕两条古河。蒙陕古河流向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宁陕古河流向自西至东南方向。古河流域内三叠系地层被切割、剥蚀,导致胡尖山地区侏罗系长2至长1地层部分缺失。古河边部未被剥蚀的地层形成2个斜坡,即定边斜坡、靖边斜坡。两条斜坡中心地带分别形成2个高地,即定边高地、靖边高地。定边斜坡南端,两条古河交汇,形成规模不等的5个台地。如此古地貌特征控制了早期侏罗系地层沉积展布,但从富县—延安组影响程度不一。侏罗系早期富县组沉积期,在宁陕与蒙陕古河及一些侧支深切河谷发育辫状河沉积,在台地和斜坡部位发育泛滥平原沉积。

延10组沉积前,区内河、谷经富县组沉积期填平补齐,古地貌已趋于平缓,但依然残留富县组沉积时的两条古河地貌格局,尤其是南部的蒙陕古河,只是规模大幅减小。延9组沉积前,区内经富县和延10组沉积期填平补齐,原有的沟谷古地形已基本消失,延9组沉积时,除原有的两条古河位置依然发育河流外,研究区周边多条河道横向迁移,分叉合并,转变为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延6、7、8组沉积时,继承了延9组沉积时古地貌格局,地势更趋平缓,大范围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

2 古地貌对浅层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主力烃源岩,为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深湖相沉积,长2以上油藏属于远源下生上储次生油藏。前侏罗系古地貌除影响侏罗系地层沉积外,对油气运聚成藏具有多方面的控制作用。

2.1 古地貌造成的差异压实构造为油气运聚的场所

2.1.1 不同年代地层差异压实易形成区域继承性正向构造

在前侏罗系古地貌背景上,不同年代的新老地层具有不同的抗压实特性,易形成区域继承性正向构造,这种继承性的构造背景完全受控于前侏罗系古地貌,有利于形成构造圈闭,为油气运聚提供场所。在侏罗系沉积时期,由于古河道内外沉积地层厚度不同,而三叠系地层年代老,已经过早期的压实作用,压缩率小于侏罗系延10、富县时期地层,这种压缩率的不同易形成压实构造。如侵蚀沟道深切入三叠系地层,充填的侏罗系沉积物与侧翼的三叠系地层压实系数存在差异,造成古河区域构造下凹,两侧的堤岸则相对上凸,从而在堤岸处形成局部背斜构造。同时古河区域发育巨厚砂岩,易形成坡度缓的相对平台区,平台上后期沉积地层易形成低幅背斜(见图1)。

图1 侏罗系-三叠系砂泥岩差异压实构造示意图

2.1.2 同时代地层不同岩性差异压实易形成局部正向构造

同一时代的地层砂岩和泥岩各自具有不同压实系数,也易形成局部差异压实构造。河道砂与河道间泥岩的压实系数不同,河道砂抗压实能力强,泥岩则较弱,这种岩性不同造成的压实差异容易在河道砂厚值区形成局部低幅正向构造,利于成藏。浅层主河道发育区是形成这种低幅构造的有利区(见图2)。

图2 同年代地层差异压实构造示意图

2.2 前侏罗系古地貌控制了侏罗系早期有利储层的展布

前侏罗系古地貌控制了侏罗系早期有利储层的发育,侵蚀河谷是辫状河河床亚相的有利发育区,砂体较厚。而处于古地貌较高部位的台地、高地及斜坡则主要发育泥岩,砂体较少且薄。这种控制作用更多体现在富县组和延安组沉积期的下部油气储层中。其中富县组整体为一套充填的辫状河沉积,砂岩发育区主要集中在宁陕和蒙陕两条古河道中,与河道走势一致 。其中富2期砂岩分布特征继承性明显,厚度0m-151.2m,单层最大厚度可达121.2m,呈巨厚块状发育。富1厚度减薄,分布范围有所扩大,但也基本沿古河流向展布,厚度0m-57.7m,单层最大厚度53.2m。延10层也为辫状河沉积,河床滞留砂体发育,以中粗、中细砂岩为主,粒度适中,物性好,砂岩分布特征与富县相比变化较大,其中延102组除残存宁陕古河的模糊形态外,贯穿南北的蒙陕古河痕迹已基本消失。砂岩厚度0m-40.4m,单层最大厚度31.9m。延101组砂岩相比延102组更薄,古河残存形态消失,砂岩厚度0m-29.9m,单层最大厚度24.2m。延9期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中细砂岩,分选好、物性好。砂岩展布特征与延10末期特征类似。砂岩厚度0m-36.1m,单层最大厚度31.5m。以上两个有利相带一旦成藏,油气富集程度会较高,往往具有较好产能。

2.3 前侏罗系侵蚀古河砂体是油气纵向运移的良好通道

2.3.1 侵蚀古河之上或两翼是油气优先运聚的场所

发育油气纵向输导层是下生上储次生成藏方式得以成藏的重要条件,纵向疏导层的发育特征往往控制油气运聚方向。侏罗系早期,河流下切至延长组长2、3层段,沟通了下部油气运移通道,使纵向叠置连片的河道砂体成为有效运移通道。而早期富县组沉积两条古河形成的大范围发育的厚层块状河道砂体是下部油气向上运移的必经途径,然后沿着这些砂体向上或侧翼进入有效圈闭中聚集成藏(见图3)。这是目前已发现油藏主要发育在古河发育位置附近的一个重要原因。落实与富县河道砂体纵横向相接的浅层砂体,尤其是台地和有分支河道的斜坡部位,应是寻找新油藏的有利区。

图3 胡尖山地区长2段以上地层油气运聚模式图

2.3.2 纵向运移通道周边油气往往呈复式聚集

纵向运移通道一旦形成往往在一定地质年代中具有确定性、持续性甚至唯一性,这样古河谷叠置复合砂体作为纵向运移通道周边油气往往呈复式聚集。已发现油藏上覆地层相同区域,应是寻找新油藏的有利区。

3 受古地貌影响可形成三种油气成藏模式

通过剖析已知油藏,归纳出与古地貌密切相关的三种典型的油气成藏模式,即低幅背斜、鼻隆构造~岩性成藏模式、上倾、侧倾尖灭岩性成藏模式和古储新封构造~地层成藏模式。

3.1 低幅背斜、鼻隆构造~岩性油藏

主要位于局部差异压实形成的低幅背斜构造、鼻隆部位,其中构造是主控因素,岩性为辅,多储层多为分流河道砂体。该种油藏类型在侏罗系的富县组-延8层均有发育,是研究区内已发现数量最多的一类成藏模式。

3.2 上倾、侧倾尖灭岩性油藏

该种油藏模式多见于侏罗系地层产状存在倾斜部位,储层为受古地貌影响的河道沉积,主要位于分流河道前端和侧翼。发育在砂地比适中,储层横向变化较快的层段,如延101、91、92+3等层段。该种油藏类型隐蔽性较强,是很具潜力的一类油气藏。

3.3 古储新封构造~地层油藏

位于古侵蚀河道构造上较低一侧,侵蚀河道内发育的泥岩沉积构成侧向封堵。储层为受古河道侵蚀后残余的三叠系各类砂体。发育于受侵蚀的长1和长2段上部。该种油藏的规模和潜力有待进一步评价落实。

4 结论

(1)在地层精细对比的基础上,恢复了胡尖山油田前侏罗系古地貌,认为该区发育两条古河(宁陕古河、蒙陕古河)、两个高地(定边高地、靖边高地)、5个台地、两个斜坡(定边斜坡、靖边斜坡)。

(2)古地貌造成的差异压实构造为油气运聚的场所。不同年代地层差异压实易形成区域继承性正向构造。同时代地层不同岩性差异压实易形成局部正向构造。前侏罗系古地貌控制了侏罗系早期有利储层的展布。辫状河河床滞留砂体、三角洲分流河道是有利储层发育区。前侏罗系侵蚀古河砂体是油气纵向运移的良好通道。侵蚀古河之上或两翼是油气优先运聚的场所,纵向运移通道周边油气往往呈复式聚集。

(3)受古地貌的影响形成三种成藏模式:低幅背斜、鼻隆构造—岩性成藏模式、上倾侧倾尖灭岩性成藏模式、古储新封构造—地层成藏模式。

[1]赵俊兴, 陈洪德.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早中期甘陕古河的演化变迁[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2006, 27(2):52-158.

猜你喜欢

富县侏罗系油藏
综合物探方法在陕西富县地区铀矿勘查中的应用
低渗油藏注采结构调整与挖潜技术
整个村子都“哭”了——追记富县直罗镇新寨子村第一书记孙小京
“一说”在延伸,“一说”在扩展——富县“两说一联”版本升级
基于模糊数学的油藏干层识别研究
准噶尔盆地东部侏罗系西山窑组层序控制下的聚煤规律研究
注CO2混相驱候选油藏筛选评价新方法
台北凹陷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天然气序列性研究
致密油藏多级压裂水平井数值模拟及应用
四川盆地侏罗系致密油特殊的介观孔缝储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