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画的骨法用笔

2017-06-22王琥钧

美术界 2017年5期
关键词:中国画意象

王琥钧

【摘要】中国画的表达保留着本能性的线性抒写。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也使得国画中的线条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因素。“骨法用笔”是对中国画线性表达上基本的品质要求。其中包涵画家在绘画表现层面上的技法要求;同时也蕴含着其对笔法内涵的形而上的寄托,蕴含着内在精神品质与文化内涵上的引领。对“骨”的追求是从意象上暗示对笔力的高度要求与内涵的延伸;“骨法”之“法”本身需要画家更多的想象与领悟,需要人用一颗慧心去体验与感悟。这种体验与感悟需要画家持续对整个中国文化精神与特征的观照与学习,同时也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修行中逐渐体悟获得。

【关键词】中国画;骨法用笔;绘画技法;意象

中国画不同于西方的油画,传统中国画注重写意追求意境,主要是以线性描绘表达;西方传统油画追求写实,注重色彩写实描绘,主要依靠色彩以块面结构来表达塑造。中国古人也曾喜爱写实,而他们的写实也多是追求意象性的写实,在意象化线条表达下的意象写实。做不到传统油画那样对造型、结构、色彩等客观物象视觉特征的表相再现。相比较于西方油画的写实性表现,中国古人很早就追求这种精神化、形而上的审美品位,注重用心去体验、去感受,用心去印证,与自然万物进行心灵对应,而不是将视觉与思想停留在眼睛看到的当下。如同中国古代的文字,往往一个字中会包含更多意象化的内涵,几句简短的诗歌文字会包含无尽的意境空间,需要人用心去领悟,用心去体验其间的丰富意蕴。此间带有某种游离的朦胧性,使得体验者的思想得以开拓,情志得以延伸,使人的内心得以更为丰富的游历。所以中国人比较内性,中国文化也比较内性。中国画往往不是对对象的直接再现,而是更多追求意象上的对应契合。

中国画在画面中追求具有浓郁中国味的形而上特质,这种品质包涵古雅、清静、超脱、野逸、苍茫、雄厚等不同意象化境界,这种意象境界一方面在中国画中的人物、山水、草木虫鱼等不同题材的形象中反映,同时画家会把这种精神追求寄情于其作品的技法表达的细节,寄情于其具体的线条品质中。中国画的表达保留着如同远古人类描绘岩石壁画中的本能性的线性抒写,同时也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化而给予此中的线条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中国画中不同的线的品质反映不同的意象特征。古代书论中对书法用笔与线的特征有很多形象性的关联与比喻,还有很多意象关联既包含技法层面也包含精神层面。有如以“行云流水”来形容线在行进过程中的自然闲适、舒畅灵动的气度与神韵;“屋漏痕”以意象线条上的自然与凝重;以“飞鸟出林”或“惊蛇入草”等自然形态喻其线性的具有生命性的速度感;以“折钗股”来形容用笔用线上的圆融有力、不露痕迹;“如锥画沙”“力透纸背”来形容线条的绵劲力度与书家的内在功力;用“如印印尼”来形容用笔上的沉稳、厚重与稳健;“死蛇挂树”可喻那线条的疲弱无力与衰败;等等。此中有对线条品质的比喻,也有对行笔之法的比喻,总之可以感受到中国书法与中国画对线条寄托了较多的意象含义。

“骨法用笔”是中国画对绘画中线性特质的最为基本的品质要求,有技术层面的要求,同时也具有内在精神品质与文化内涵上的引领。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經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后世画家把此六法作为学习绘画与衡量作品品质的重要标准。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可看出古代画家对“六法”比较重视。“六法”之“骨法用笔”提出中国画用笔之法则与要领。谢赫注重画家线条的准确、稳健与力度,要求骨力,追求线条品质的骨气与骨力。中国古人往往会以“骨”来喻事物的内在根本。他们感觉物质性的骨骼不会像其肌肉一样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腐朽消亡,而会历久不化保留本身,所以他们对“骨”引发了较多的意象寄托与骨性的崇尚,如骨气、骨力、风骨、道骨等,寄托了磊落、坚毅、刚直、正义等品质内涵。魏晋南北朝时期出于战乱频繁,政权分立但文化思想却颇为活跃的时代。早在谢赫的两晋时期,在文化领域中曾出现追求雄强刚健的“建安风骨”,也曾出现中国历史上一批清高孤傲、清骨超逸的如“竹林七贤”等高逸的贤士。他们的才情风度使得这个时代大放光彩,形成具有慷慨悲凉、刚健俊逸、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的“魏晋风骨”。从对文艺的品评、对思想精神的品评,进而对人物风度才情的赞美也是那个时代的一种风潮,充满精神魅力的人文风骨对后来的绘画、音乐、文学等文艺领域产生了深远的意义。谢赫的时代将这种浓郁的人文品质融汇于绘画,融汇于画家的思想与艺术追求。其“气韵生动”为“六法”之首,为绘画定格了其品质格调。“骨法用笔”是对画家与绘画法则要求,同时也蕴含着其对笔法内涵上的形而上的寄托,蕴含着对风骨的品质追求。《笔阵图》中讲“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对“骨”与“肉”的理解实质上是对意象化的精神品质的不同理解,对“骨”的追求是对笔力的高度要求与内涵的延伸。

中西文化中对“法”的理解都有其方法、法则、规律的含义,而中国对“法”的理解似乎也更为意象化,不如西方文化中更为理性具体化或条例化。我们知道“骨”在中国文化理解中,已从其单个字面上的物质形象化含义拓宽延伸了更多抽象与意象的文化涵义。所以“骨法”之“法”本身也就多了人的更多想象与领悟,需要人用一颗慧心去体验与感悟。这种体验与感悟需要画家持续对整个中国文化精神与特征的观照与学习,同时也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修行中逐渐体悟获得。画家应该是落实于实践的修行者,在不断的实践中与文化、与精神与自我内心进行印证,获得综合艺术与身心的升华。“书画同源”中国绘画之法通于书法之法,书法之笔法是绘画笔法的基础,是中国画笔法的法源。绘画笔法的实践不但需要绘画实践的体验积累,更需要对书法的更为深入的实践体悟。另外,石涛曾言:“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所以中国画之法从心而来,从心灵的体悟而来,为“心法”。徐文长言:“自执笔至书功,手也;自书致书丹法,心也;书原,目也;书评,口也。心为上,手次之,目口末矣,余玩古人书旨,云有自蛇斗、若舞剑器、若担夫争道而得者,初不甚解,及观雷大简云,听江声而笔法进,然后知向所云蛇斗等,非点画字形,乃是运笔。知此则孤蓬自振,惊沙飞坐,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可一以贯之而无疑矣。惟壁拆路、屋漏痕、折钗股、印印泥、锥画沙,乃是点画形象,然非妙于手运,亦无从臻此。”如此也正是“道法自然”之涵义,对“骨法”之“法”的领悟也是如此。论书如此,画法更如此,张璪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猜你喜欢

中国画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来自林间的风
书画名人汇
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学习策略研究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