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中的精神突围
2017-06-22罗翔
罗翔
当代的艺术家如何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创造出具有广泛影响力并能够与当今的文化界关联互动的作品,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画家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传统中国画艺术融入到当下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在艺术上的互动交流越来越深入和频繁,中国的艺术家面对的挑战和困境也越来越突出。
自古以来对成功艺术家的评判标准,总结起来,应该有两类:第一类的艺术家比较自觉地应和他所处时代的需要,在自己的方向和时代的需求中找到平衡点;而另有一类艺术家则是只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却不自觉地创作出了符合这个时代需要的艺术作品。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无论是从外部定义自我还是从自我延伸到外部,好的艺术作品总是能够深刻地呈现这个时代的人的生活处境,能够对当下社会的文化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无论是纯形式的抽象绘画,还是描绘现实的写实主义作品,其实都是与当时世界整体的文化领域相关联的。对于我自己而言,身处于北京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无时无刻不受到这个剧烈变化着的时代的影响。我会自觉地寻求自我艺术的定位,并不断调整,在大量的艺术展览和师友、同行们的交流中追索适合自己的艺术风格。这当然是一个自觉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调整、实验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持续地将自我的精神与外部世界进行对比与调和的过程。正是在这个不断地将自我的精神世界与外部世界沟通的过程中,我找到了地铁(station)这样一个具有强烈典型性的表现主题。现代都市生活在特定的Station空间展开,在地铁的一隅空间里出现了人群存在的躁动、拥挤,人与人之间的空间占领与博弈在一个最具都市符号代表,这里上演着不安与挣脱的较量。
工业森林中的精神困局
几乎每一个艺术家都考虑过传统艺术的精神如何与当下的文化语境对接的问题。要处理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核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中国传统绘画中最独特之处在于其沟通了自然与人,绘画构成了人与外物之间的一条纽带,人通过描绘之物而通达到自我的内心世界,藉此借物传情,修身养气。说到底,中国的传统绘画是寻道的途径,人们或者从笔法上寻,或者从设色上寻,或者从气韵上寻,总而言之,绘画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塑造自我精神,以期与外界达成和谐通融的境界。
在我的系列作品中,我将野生动物安置于地铁车厢之中。这些生灵静静地伫立在车厢里,高的矮的,胖的瘦的,似乎面无表情,有一些麻木。地铁里出现野生动物,这种情形在现实的世界里是没有的,这种诡异的不真实感将你带入另外的思维世界,观者似乎找到了在地铁里自己的原型,自己每日朝九晚五的生活状态。
世界性的动物
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中出现的各种动植物大多都是古人能够亲见的中国本土物种。我在作品中描绘了大量非中国本土物种,其实有一个全球化的隐喻。我呈现的地铁空间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共性。地铁中的生灵面对的境遇,是具有全球普遍性的。这象征手法,表面上显得热闹、纷繁而丰富,好像大家带着各自的文化基因和生物基因和平地拥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却想引发了观者的深层思考。
我画中出现的生物有大象,有长颈鹿,有环尾狐猴,有皇冠鹤……这些动物本来的栖息地并不在一个地方,有的隐秘于丛林,有的游弋于沼泽。在我的作品中,这些动物相安无事,多少显得有些魔幻和超现实。
机械世界的形式美学
中国传统工笔画对现实世界的“状物象形”很少涉及现代化城市中的机械制造物,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中国绘画关注笔墨趣味,而冰冷刚硬的机械产品并不适用于传统笔墨技法的表达;第二,传统工笔画中的美学内涵很难和现代城市的工业产品结合在一起。
对于人造机械的美学理论,其实在20世纪上半叶的欧美国家中就已经相当完备。机械美学是人类在新型工业时代的美学诉求,其心理基础是认为各种各样的机械制造物本身蕴含着美感。地铁车厢中的一切不仅仅是实用性的,它们还有一种形式之美。很多人坚信,画家面对这种题材,就是要用画笔揭示出这种机械的形式美感。有的人认为机械美学符合人类讲求逻辑理性的趋向,那是一种朴素的毕达哥拉斯之美;也有的技术乐观主义者信奉机械美学的合理性和先进性。随着技术的发展,机械美学也在不断变化,如今的机械制造物,似乎更加强调物体表面的光滑和简洁,强调结构的轻盈和灵活性。机械美学的拥护者并不在少数,从变形金刚的铁杆粉丝到巴黎蓬皮杜建筑物的拥护者,机械美学可谓是无处不在。
在我的作品中,我不强调机械的刚性,不强调机械的力量,也不强调机械的无所不能。我更希望我笔下的地铁车厢具有一种纯粹的环境属性,表面似乎蒙着一层薄薄的雾气,具有某种虚幻而神秘的色彩。
结语
正如我在一件作品中的地铁车厢中标注的“欢乐谷”车站名,那是北京地铁七号线上真实存在的一个站点,也是我绘画世界中理想的终点站。无论是何种表达方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到达这一站,然而,这一站就像是一个虚幻的梦境,遥不可及。“欢乐谷·station”就像一个武侠小说中的世外桃源之地,在现实世界的机械制造物上赫然显现,更像是一种梦想。
1981年生于广西,壮族,本科与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文学硕士学位,在读博士。现为中国工笔画学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常务理事,中央美术学院新工笔创作研修班班主任,民革中央画院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晓禽霜晚入清秋》《润物细语》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参加重要展览:2016年《station系列》参加第十届中国工笔画大展获学术提名。2016年《欢乐谷·station》参加中国精神——2016·中国百家金陵画展获收藏奖。2015年《家园》参加“丹青文脉”中国工笔画学会传承展。2014年《井岡山春赞》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旅题材全国美术作品展。2013年《万物生系列》参加第九届中国工笔画大展获学术提名。2008年《空山清露晚来秋》参加第七届中国工笔画大展获优秀奖。2008年《幽林清露浅寒来》参加“和谐家园”全国工笔画大展获优秀奖。2007年《晓禽霜晚入清秋》参加全国第三届中国画展。2006年《冬至初寒》参加第四届全国青年中国画作品展获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