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画幅还是中画幅?

2017-06-22宁思潇潇滕飞阿刘付增凯

中国摄影 2017年6期
关键词:感光焦距画幅

宁思潇潇+滕飞+阿刘+付增凯

宁思潇潇:我是全画幅的“铁杆粉丝”

早在十几年前,刚刚接触摄影的时候,我第一台数码相机还是索尼F717。后来教摄影的老师告诉我应该买单反,于是我又买了尼康D70。当年尼康D70和佳能EOS 300D是唯一的万元级单反相机,最终我选择了看起来更加高大威猛的D70。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明白了传感器尺寸这件事。当时全画幅单反相机最厉害的当属佳能EOS-1Ds,1100万像素全画幅。而那个年代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最渴望的就是三个“1”的实现:1倍焦距转化倍率(全画幅)、1000万以上的像素、1万元的价格。令人无奈的是佳能EOS-1Ds的售价当时要比1万元贵太多。

拥有一台全画幅相机成为那时候心中的痴念。这个念想直到佳能EOS 5D的发布,才让我觉得能够买一台买得起的全画幅数码相机。而我随后也确实成为了它的用户。当你使用过全画幅相机,你才会发现全画幅的好处。首先全画幅1:1的镜头转化倍率,让你不再担心等效焦距的问题。

很多人觉得APS-C相机在使用长焦镜头时有优势,事实上这只不过就是裁切而已。全画幅的相机裁切一下同样可以得到“更长”的焦距。非要说APS-C相机在长焦上有什么优势,无非就是像素密度大了而已。然而,全画幅往往因为有更小的像素密度,所以单个像素面积大,从而有更好的画质,这一点在高感上表现尤为明显。

这只是所谓“赚长焦”的代价。而APS-C的固有问题其实更为严重。

首先,APS-C相机在广角端的劣势,远远超过所谓的“赚长焦”。我们能够在全画幅机身上看到16mm的超广角,APS-C相机目前可以勉强达到。但是,再看看14mm或者11mm的焦段,APS-C相机就望尘莫及了。

其次,APS-C相机配上镜头,取景的视角按照等效焦距来计算,而背景虚化的效果却按照实际焦距来计算。所以,背景虚化效果不如全画幅相机。其实画幅越小,背景虚化效果越不明显。所以你看手机摄像头,小指甲盖大小的传感器,只能靠虚拟。

纵观135相机的百年历史,已经证明这是画质与便携之间平衡的过程。APS-C无非就是当年厂商向传感器成本妥协的产物。所以,我认为APS-C会随着传感器成本的进一步下降,逐渐退出主流市场。

至于中画幅,整体来说价格高昂,体积大。不过,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目前来说,随着体积更加便携的中画幅相机的陆续出现,虽然只是44mm×33mm(中画幅的半幅),但是这已揭示传感器不断变大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创新,我相信大面积的传感器会越发便宜,体积也会越发小巧。到那时候,也许我会像现在爱全画幅一样,喜欢上中画幅。

滕飞:画幅并非越大越好

在比较不同画幅的相机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等效焦距”这个概念。

等效焦距的本质是“视角”,它的出现让使用不同画幅相机的用户可以有统一的“焦距-视角”概念(比如16-35mm是广角,50mm是标准焦距,70-200mm是长焦/远摄等)。等效焦距并不是数码时代才出现的概念。在介绍半格胶片相机(比如奥林巴斯PEN)、APS胶片相机(如美能达Vectis S-1)的时候,就已经有“相当于135相机焦距”的说法。但“等效焦距”确实是因为数码相机而被更多人所知的—从数码相机诞生至今,至少出现了20种不同规格的感光元件,而每一中规格都有一套“焦距-视角”换算表。如果没有引入等效焦距概念,选择、对比和使用过程中,我们就会遇到诸多不便。

等效焦距=物理焦距×等效系数,等效系数是两个画幅对角线长度的比值。由于135相机在胶片时代取得了主导地位,所以我们建立了以135全画幅为基准的等效体系,并沿用至今。

对于某画幅来说:(135)等效系数 = 43mm÷对角线长度,等效焦距=镜头物理焦距× (135)等效系数。

那么,用1台全画幅相机和1台4/3画幅相机做例子(因为等效系数为2,面积比约等于4,方便计算)。两台相机使用相同的曝光参数(比如都用f/2.8、1/100s、ISO 100,这里不存在等效,拍摄的照片亮度是一样的),光圈、快门相同,感光元件面积相差4倍,意味着全画幅相机所接受到的能量是4/3画幅相机的4倍。由于信噪比正比于总能量的平方根,所以很容易做出判断:全画幅相机的噪点比4/3画幅相机少。都在ISO 100的时候,或许图片质量的差别还不够直观。但如果都在ISO 1600呢?相信差别会变得非常明显。

影响感光元件接受能量的因素是光圈和快门速度。快门速度是一个绝度值,在任何画幅相机上保持不变,等效。而光圈呢?大众熟悉的定义是“f/x值=焦距÷通光孔径”。而“通光孔径”就是我所说的“等效光圈”。同样的快门速度下,通光孔径越大,感光元件接受到的能量就越多。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把一个全画幅相机的镜头接在4/3画幅相机上,因为像场不同,通过镜头的光线无法全部落在感光元件上。这时候,虽然镜头光圈值没有改变(曝光亮度也不变),但“等效光圈”就变小了—“等效光圈”的计算只与感光元件画幅有关,而与镜头无关。

实际上,无论是等效焦距,还是为了比较景深、噪点的“等效光圈”都是只与感光元件有关,而与镜头无关的。

在相同的曝光时间里,4/3画幅相机为了获得与全画幅相同的总能量,就需要使用更大光圈的镜头,从而让两个系统的通光孔径变得一样大。全画幅上的50mm f/2.8对应4/3画幅25mm f/1.4(50/2.8 = 25/Fx,Fx = 1.4)。

等效光圈 = f/x光圈×等效系數,我们可以发现,感光元件和镜头光圈共同决定了一个相机系统的虚化能力和信噪比。在镜头光圈相同的前提下,确实是感光元件越大越好,然而镜头光圈不同呢?

让我们拿标准镜头来比较:

4/3画幅有25 mm f/0.95,等效后是“50 mm f/1.8”

135画幅有50 mm f/0.95,这个依然是“50 mm f/0.95”

645中画幅的标准镜头大多数是80mm,而现在中画幅80mm镜头中光圈最大的也只有f/2,等效后大概是“50 mm f/1.1”,并没有强过全画幅。

所以,我们所说的不是画幅越大越好,而是全画幅在虚化、信噪比方面表现最好。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比较不同画幅相机噪点的时候,我们是忽略有效像素(单像素尺寸)的。像素不同的相机可以统一缩小到相同大小(类似DXO的Print成绩),所以以上讨论的是理想条件下的情况。

阿刘:中画幅无反代表了摄影器材的发展趋势

作为一名职业风光摄影师,我的摄影包每年都在更新,只要有新的装备问世,我就会去研究或者试用,好的作品是我事业成长的必需,因此挑选合适的器材尤其重要。我想从摄影创作的角度谈一谈数码中画幅与全画幅机身的比较。

我所使用过的全画幅机身五花八门,从尼康D700到D800再到佳能EOS 5DS R,而中画幅机身我更是从宾得645Z跳到了富士GFX,再到飞思1亿像素后背,应该说我经历了数码时代135画幅和中画幅两端顶级机器的更迭,也拍摄了数不清的佳作。

来看一下全画幅相机与中画幅相机两款顶级装备的比较,它们的高像素决定了作品大幅打印的精锐,但我想除了像素,二者几乎再无相通之处,论宽容度,中画幅可以解决所有大自然界的光比,永远的“一张出片,无需滤镜”,后期直接拉回高光和阴影,没有噪点,但是全画幅却经常在应对日出日落的拍摄时需要3张、4张,甚至是5张的曝光合并;细节方面,放大到200%,全画幅无法顯示的物体,在中画幅上却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么,如果用中画幅数码后背配上技术相机,机身自带移轴的优势则让景深合成再度成为过去式,请看一下两图的对比。

下页左图是全画幅相机所摄,下页右图是中画幅数码后背配上了技术相机以及23mm镜头的组合所摄。可以清晰地看出,左图前景清楚的时候背景完全虚了,而右图却从前到后清晰度一致,这可以说是中画幅数码后背与技术相机的完美结合的产物。当然,这些优势并不说明全画幅完败,毕竟作为一个职业风光摄影师,我看器材是不计较成本和操作性的,而只看作品本身。中画幅数码后背价格贵得离谱,全画幅在操作便利性方面又更胜一筹。除此之外,镜头选择方面,全画幅机身可以配备大广角镜头,而中画幅数码后背系统能接的最广的广角也就是23mm(相当于全画幅15mm)镜头,即便全画幅11mm端有边角变形,但正是这种变形带来了无限的视觉冲击力。

我的摄影包里今年又多了一台中画幅利器—富士GFX 50S,关于它的介绍我已写过文章,也提供了不少样片(见《中国摄影》杂志2017年第4期《中画幅无反镜头中的北美风光》)。无论是性能还是画质,应该说这款中画幅无反相机介于1亿像素数码后背和高端全画幅之间,同时它的价格接近于全画幅单反,小巧易操作的特性又优于中画幅单反。我想这或许代表了摄影器材的一种发展趋势,更大的画幅,但是操作却更加简单。我看好中画幅的未来,但价格需要更亲民,重量和操作性也需要更接近甚至优于全画幅相机。

付增凯:选择画幅,不能只看像素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商业摄影师选择器材最硬性的标准就是像素,像素越高越适合商业摄影之用,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对。

在我看来,像素够用为好。我工作中所使用的器材既有全画幅也有中画幅。作为一名从传统胶片时代走过来的摄影师,对于画幅的理解比较深刻,更大的画幅就代表着更好的放大性能和更高的画面质量。目前市场上的中画幅机器都以高像素作为主要卖点,并以单镜头反光相机居多,优点是大面积感光元件所带来的高质量画质,同时宽容度和色彩表现出色。然而,缺点也可以说是致命的,机器笨重、对焦慢、对焦点单一、连拍性能几乎得零分,及镜头可选择范围较窄等等。某种程度来说,这类机器可能更适合风光和静态人物的拍摄。以飞思和哈苏的高像素机器为例,几近完美的画质着实让人迷恋,但是每次拍摄下来之后的疲惫感让我宁愿放弃这种极致享受。特别是在每次拍摄涉及到动态内容时,中画幅单反相机抓拍照片的成功率非常低,但是为了兼顾画质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凭借着多年的体育摄影经验,试着把握节奏。

全画幅的相机就不同了,虽然在画质方面比不上中画幅相机,但是在对焦、连拍、便携程度以及镜头的可选择性上可谓占足了优势,我在拍摄运动广告时还是经常会选择它们。另外,为了弥补像素上的差距,全画幅的厂商们也在不断发力,全单反中像素最高的已达到5000万。

近期,两款中画幅无反新品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富士GFX 50S和哈苏X1D我都试用了。相比过去的中画幅机型,对焦、连拍都进步不少,尤其是轻量化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再说画质,同样是5000万像素,中画幅无反比全画幅单反还是要好上一大截;机身体积来讲,富士GFX 50S也和全单反的体积相差无几,这极大地提升了中画幅机器的便携性。所以,我正在考虑用中画幅无反代替我的全器材来进行未来的拍摄,不过,中画幅无反与数码后背进行画质比较的话,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毕竟底片面积决定画质。

总体而言,我对中画幅无反的发展前景感到乐观。在满足高画质要求的同时,中画幅无反的价格与体积优势将日益显现。

宁思潇潇,摄影科普作者,“摄影笔记”创办人。

滕飞,资深器材编辑,“相机笔记”主笔。

阿刘,原名刘宇,职业风光摄影师。

付增凯,资深商业摄影师。

猜你喜欢

感光焦距画幅
感光食物,吃了会变黑?
1000人数据大调查
1000 人数据大调查
清芬凌霜
叶敏作品赏析
探索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和像距
中国感光学会2019年活动计划表
一种光线方向传感器和采用该传感器的太阳能发电系统
全画幅机身
PAUL GALL AGHER 大画幅黑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