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置于乡野 回到生活

2017-06-22钟华连

中国摄影 2017年6期
关键词:砀山摄影展庙会

钟华连

今年4月下旬,当你走出永城北火车站,在大门两侧挂着两张巨幅“海报”,远看似“山水画”,凑近看却都是密密麻麻的旅游照片。“这么多咋拼的?是什么意思?难不成是旅游景区的广告宣传海报?”一位看客拿起手机拍照,并对着旁边的朋友说道。

接着往芒砀山旅游景区的方向前行,在芒山镇上的居民房屋外墙时不时出现各种巨幅影像,有些像广告,有些像“画”。慢慢走进地处芒砀山群保安山南麓的柿元村,人流车辆多了起来,这里正值每年农历三月二十至三月三十的芒砀山春季庙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小贩来此做买卖,而芒砀山作为苏鲁豫皖的交接地带,自然是四省百姓赶大集的去处,同时也吸引着许多慕名而来的外来游客。在叫卖声不断的街道一旁的多处稍僻静的小巷,你可以看到挂在石头房院内外墙上的各种主题的照片,这里因展出这些照片特设二十幢石头建筑结构的“摄影小院”,这些小院有些居民已搬出,有些还住着上了年纪的老人。

从火车站到柿园村看到的户外巨幅影像和“摄影小院”里的照片就是4月22日开幕的芒砀山小镇摄影季的展出作品,展出为期10天。本届摄影季由《中国摄影》杂志与河南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永城市芒砀山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永城市摄影家协会、芒山镇人民政府承办。芒砀山是“汉兴之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芒砀山景区新获得5A级称号,再加上高铁修通,与外界交流便捷,这些为办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而2009年在这里举办的小镇摄影节也为这次影展打下了基础,再者,这里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摄影师,可以说,芒砀山小镇摄影季的举办具备了方方面面的软硬条件。

小镇似乎一直是举办摄影节的重地。在国外,最悠久的莫过于1970年创办的阿尔勒摄影节;还有1989年创办的两年一届的荷兰那顿(Naarden)摄影节(FFN),这两个摄影节都是在历史文化名镇上举办,以当地典型建筑和古堡作为主要展览空间,这也是将摄影节和旅游结合的经典案例。2015年创办于西班牙卢比(Rubi)小镇的“LA NUU”摄影节,由当地摄影师卡尔斯·梅尔卡德(Carles Mercader)一人操办,参展摄影师并不多,虽然规模小但却并不封闭,卡尔斯·梅尔卡德秉持着展品要在小镇建筑墙体上或架立在户外的公共空间中展出,像是户外广告设置一般,以唤醒更多公民的情感投入和参与感。芒砀山小镇摄影季也是将摄影和旅游结合的尝试,摄影作品也采用户外墙体上展出的方式,不过在展览空间和展品选择上大有不同,全部摄影作品置于传统民居墙体上,新华社高级编辑、著名策展人陈小波表示:“这样的摄影展离老百姓更近,离土地更近,这样的摄影形态在国内还太少,每一个地方都可以这样做。”摄影展成功地向人们表达一个有力的理念,那就是摄影能够把艺术带入普通人的生活当中,而不仅仅是依附于专门为专家学者们而保留的所谓策展实践的标准典范。

在小镇户外的五十幢居民房墙体上挂出的巨幅照片,这是由《中国摄影》杂志策划、选取在杂志上发表过的有代表性的摄影佳作,出自国内外新生代摄影师或知名摄影师之手,类型丰富多元,既有摄影师对当下社会的记录,也有摄影师通过摄影来做的观念表达,这些影像和小镇环境形成一种反差,包括当代视觉和小镇传统历史、乡土的反差;新与旧的反差等等。作品因这样的户外展出方式必然带来的作品图说信息的“缺失”,没有了作者单一命名的标题或图说,正如罗兰·巴特所说“作者已死”,观者面对这纯视觉的观看体验产生出各种解读。俗话说,“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文章开头提到的火车站那两幅影像,在没有关于它们的文字介绍下,于不熟知作品的人看来可能就是一张旅游宣传海报,而内行人可能就读出了“摄影和旅游“、“摄影与绘画”等不同层面的意味。

有些作品根据观看距离的变化,和展出环境还存在着某种内里或外在的关联。在用油漆写上的商家广告“大字报”是挂着一幅“一群展翅飞翔的仙鹤”的图像,这是王宁德的《无名No.5》,熟知这幅作品的观众知道这张图像是作者将城市里采集的“牛皮癣”广告拼贴而成的,凑近看还能看出作者刻意保留的小广告的痕迹,虽然材料来源于小广告,但与下方广告的性质显然不同。

还有些作品同展出环境会产生出冲突和矛盾。在闹哄哄的庙会街道旁的一幢居民房墙体上挂着一位女孩裸露着肚子从肥胖女孩变为窈窕女孩的一系列照片的集合,这是蔡乙荣的《99天减肥计划》系列作品。这种裸露着身体某处的照片被放大并展示在户外场所,比较保守的农村百姓难免会产生一种排斥心理。据一名布展工作人员透露,在放置这件作品时与房主产生了一些争执,虽然最后和解,但房主依然觉得“挂这幅照片有失体面”。

对于当地人及许多外来的普通观众来说,小镇民居墙体上的巨幅照片离自己的生活远些,有人嘟囔着“看不懂,又不好看,为啥要放那么大挂在墙上”,有人看后笑着说“有意思”,这些对当代摄影的陌生感也许会使其产生疑惑、惊喜、排斥等情绪,不可否认是因了这些照片形成的“新风景”而带来的冲击,这也是展览与观者碰撞产生的意义所在之一。中國摄影家协会理论研究部副调研员许华飞表示:作品和环境之间,有抵触也有融入。这个抵触和融入的关系才是我们真正关心的“作品”。他还进一步谈到这些当代影像置于乡野下的意义,说:“这里有一种野性的力量,野性是双方面的,村民对摄影的态度是野性的,他对于好不好有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被‘专业人士牵着鼻子走,这一点很有意思;还有创作的野性,它能够体现时代的新的一些观念和感觉,比如大照片,这是范式之外的东西。我们的时代就是野性的,固有的观念之外,新的感觉和想法在为自己代言。”

再来看二十幢“摄影小院”里举行的苏鲁豫皖四省摄影师的32个展和5个联展,这由视觉文化学者刘俐策展。展出作品主题分门别类,有对苏鲁豫皖今昔风土人情的记录(曹长春的《豫东记忆》和陈建的《土地烙印》、母传德《无名松》等);有与芒砀山及庙会相关的内容(蔡磊的《傩进芒砀》和杨翠峰的《芒山庙会》等);有对国外街头场景的拍摄(赵萍的《遇见》等)……“摄影小院”里的摄影作品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居住在当地的老人对着那些勾起回忆的农耕场景和民俗活动,会兴奋地娓娓道来每一张照片里是什么场景,里面的人在干什么;而年轻人和外地观众则可以通过这些照片了解苏鲁豫皖的民俗文化、自然景观和日常生活。

在对民间老照片的梳理和观看方面,有两个颇受不少人喜爱和认可的展览:“爱过武装爱红妆”和“乡村照相馆文献展”。这样的展览很容易触动观看者,听到不少观众说着“回去我也要整理家里的老照片”。

“爱过武装爱红妆”是蒋新伟和朱争鸣这对夫妻对同届学生及老师,即永城县五七中学1973届师生影像的重新挖掘,这是基于2016年9月举办同学聚会的契机产生的想法。他们从2016年5月着手开始收集、整理照片,直到10月,集齐了1968-2016年的1900多张照片。而后妻子蒋新伟负责整理照片及与照片相关人的联络工作,朱争鸣负责撰写与这些照片有关的文字,最后从中选出800多幅,自发印制了一本名为《咱们这个年代》的画册分发给师生校友,书中按年代和成长的不同阶段细分。这次展览展出书中第二部分的内容,着重用照片呈现了1969-1989年这20年间,同学们在生活和工作上的穿着打扮和精神面貌,从而使观者从一个侧面了解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一代人社会生活、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轨迹,他们的经历是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射,也反映了豫东的社会变迁。

“乡村照相馆文献展”是基于王勇的《村里来了照相的》一书的展览呈现,他走访了豫鲁苏皖四省交界23县24位照相师傅,对民间影像文化做了一次考察和收集,展现了中原照相馆在美学趣味、照相体态、景观想象等方面对中原乡村影像文化形态的塑造。在一间有些破旧且充满古味的房间里摆满了20世纪下半叶照相馆师傅拍的各种人像、所使用的器材、工具、相纸相框等等,为此还布置了一个照相馆师傅拍照的场景,时不时有观众站在那绿草花色背景布前照相。而在房间外围的墙上,王勇还添上他在采访照相馆师傅所拍的肖像,旁边还附上师傅们质朴实在的话语,虽简单一句却是沉甸甸的,既反映了师傅们秉持一生的工作原则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也折射出他们这一代照相馆师傅对民间影像文化的推动,令人动容。

这两个展览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一个从个人或群体肖像照出发,一个从昔日照相馆行业出发,家庭照里不少是出自照相馆,而照相馆也留住了个人的影像历史,两者都是对摄影史的一种补充。摄影史学家乔弗里·巴钦曾谈到“整个20世纪后期,绝大多数摄影史都坚决地着眼于摄影媒介的艺术企图,从而排除了其他所有的类型”,巴钦还进一步谈到,民间照片会是对摄影自身历史的一次重建,对摄影这一概念的延展,有必要思考被排除在大多数摄影史之外的照片,即那些占据家庭和个人内心的日常照片,而不是占领美术馆和学院的那些照片。

小镇上展出作品里表现出一种民间性,而整个摄影季展览空间的考量同样显现出民间性,它打破了在美术馆画廊的常规展出环境,与芒砀山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产生了一种有趣的互动,生活在当地的人,在自家院子或出门即可看到展览,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刘俐谈及本届摄影季,说道:“这次摄影季,方式和意义已远超出传统意义的摄影展。在户外民房墙体的巨幅作品,对摄影作品来说,在奇特的观看环境中,滋生出种种崭新而不无幽默的意味,它的存在對观看者来说,既强悍又有游戏性。石头房子里的展览就在小镇居民的家里,在他们的日常生活里,又是多么亲近,但是其润物无声的力量必将展现。摄影季的这两个部分,面貌方式迥异,相映成趣。”参与“摄影小院”展览布置工作的袁洁也表示:石头房这边的大部分作品是世俗文化的体现,大家在庙会上吃吃喝喝买买买,然后走到这里看展,摄影的呈现方式和老百姓的生活融在一起。

一位来自江苏的影友面对这样的展览形式还发出这样的感慨,“很少看到这样的展览形式,这种在乡村的民居和乡间小道上展览更接地气,生活气息比较浓。在展厅里面,有一定思想和艺术素养的人会想去看,背着篮子的人、扛着锄头的人根本不会进去看,而在这里什么人都可以看。”

不少摄影界的专业人士从各地乘高铁前来赴约,无保留地分享着自己的感受。中国摄影家协会展览中心原主任吴鹏、中国青年报摄影部高级暗房师张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研究员王晓松、影像东方创始人胡辉都纷纷表示:这样的摄影展就是文化下基层,摄影传给老百姓,老百姓有主动性,他们有权利选择看不看,也没有高低之分;展览整体生态给人的震撼、惊喜比某件作品更有价值。

在摄影季开始的头两天,刚好是周末,一群雨亭小学的五年级学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成为摄影季上的小小志愿者,两三人成一组守在指定的“摄影小院”,当观众路过此地,你会听到学生们高兴并自豪地说:“我家的你看了吗?”他们还会为前来看展的观众讲解自己眼中的作品,诉说着照片里的各种细节,这种天真且认真的劲儿实在令人称赞。从这一点看,摄影季无疑影响着孩子们对摄影的认识,更理解如何用摄影去观察生活。难怪吴鹏会说:“摄影季接下来一定要立足当地,对当地少年儿童的影响会很大,让他们一下子打开了眼界。”

芒砀山小镇摄影季除了摄影本身带给当地社会和各方观众的刺激,它也是赶着芒砀山庙会的趟儿产生的一种新鲜的旅游休闲。鲁玉作为芒砀山旅游景区总经理认为,“芒砀山景区旅游、庙会与摄影展的结合是芒砀山近年来进行节事营销的一个很好的尝试,对芒砀山旅游和地方民俗庙会的品牌提升都是有很大的作用。本届摄影季地点集中在一个有特色的村子和石头房子,这里可以作为一个特别展区,下一步,可考虑把地点扩大到庙会期间人流量集中的地方或景区道路的两边,特色和大众相结合,可以影响更多的人。”

“从大的层面看,摄影展涉及到我们在中国传统乡村的保护上,让人们记住自己的传统。怎样让传统村落和家乡的青山绿水赋予新的生命力,那么记录日常生活、表达创作者观念的当代摄影正好可以肩负这种使命。”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罗勇还从乡建的角度看摄影展对当地社会发展的意义。

当然,这次摄影季更多是一种尝试,还是有不少遗憾,时间、人力、物力准备得也不够充分,展品制作、呈现效果与预期还有些距离。

除了摄影季本身展出的摄影作品外,行走在小院、庙会间,你还可以看到当地居民自家的相片和他们所需的摄影服务。在一幢住着一对年过70的老夫妻的“摄影小院”,其客厅挂着大幅的花鸟字画,两旁簇拥着数十张家庭合影或亲友在某地的留影照,有些裱框后挂在墙上或摆放在桌上,有些直接钉在墙上。这些照片随意且带着某种家族仪式感和纪念意义,同时又通过这些照片向外人展示自己和親友的生活历程。另一边,熙熙攘攘的庙会上,时不时出现这样的摄影广告:“把照片印在衣服上”、“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免费照相(只送一张),六十岁以下的年轻人照相三元一张”、“手机照片冲洗,一元一张,立等可取。”这些摄影服务所输出的照片又构成家庭照片的一部分。

摄影季、家庭、摄影服务行业里的影像以不同方式渗入乡村,于当地人而言,那些有用且能拥有的照片定会在他们生活中停留得更久。而短暂停留在他们生活里的摄影季上的照片更多得慢慢渗透。接下来的芒砀山小镇摄影季上的影像应将这次抵触与融入兼并的两部分摄影展持续下去,努力打造成一个区域性、全国性甚至在国际上都有影响力的的小镇摄影活动。这或许也是乡村建设中从思想启蒙到艺术启蒙,最后回到生活中去的良性发展路径。

猜你喜欢

砀山摄影展庙会
安徽砀山:“互联网+”赋能水果产业
安徽砀山乡村振兴的“数字密码”
张超摄影展
元宵节,逛庙会
最初的面孔 肖全摄影展
圆锥曲线的极坐标方程及其应用
公益摄影展《走进走近》福州开展
丰都庙会
宝顶架香庙会
洋庙会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