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迷雾 早诊早治
2017-06-22侍茹
侍茹
每年的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综合治疗,品质生活”。
帕金森病是由于大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引起大脑分泌的多巴胺减少所致。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为主要特征。迄今为止,病因不明。
帕金森病多见于中老年人。据介绍,帕金森病在我国55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65岁以上为1.7%。按此推算,中国有超过250万的帕金森病患者,每年新增约10万病患。与此同时,国内较大规模的人群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普通人并不了解帕金森病,就诊率不足40%,诊治中存在形形色色的认识误区就更多了。
有机会采访陈生弟教授,想问的问题很多但时间有限,那就谈谈如何避免误区、早诊早治的话题吧。陈教授快人快语,掠过寒暄,马上切入“直播”状态。
误区一:颈肩、腰腿痛,是由中老年人常见的骨关节炎引起的。
中老年人常见的頸肩、腰腿痛,大多数情况可能是骨关节炎引起的,不可忽视的是,它也可能是帕金森病的“临床前期症状”。大家应该提高警惕,必要时请神经内科医生会诊,尽量避免误诊。
刚刚发病的帕金森病患者往往会感觉肢体无力,肢端发硬发僵不灵活,有时还会有酸困疼痛的感觉,患者往往以为“人老树枯,腰腿疼很正常”,或是以为颈椎、腰椎出了问题,反复到骨科就诊治疗,甚至有些患者还被误做了“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然而,很多患者的早期症状即是一侧手臂酸胀、发僵不灵活,手臂摆动减少;或是手部在运动时不颤,安静时颤,紧张时加剧等。这些往往提示了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状,有这些症状的患者应该及时就诊神经内科,以便尽早判断是否得了帕金森病。
陈教授说,对于帕金森病的诊治,强调“早诊早治,优化治疗,改善症状,延缓进展”。帕金森病症状的早发现,对于及时治疗极为重要。
误区二:左旋多巴类药物有毒性,还是迟点用、少点用吧。
目前对帕金森病治疗,公认的是以左旋多巴(特别是复方左旋多巴)为“金标准”的药物治疗。事实上,在没有左旋多巴的时代,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低下,寿命缩短。有了左旋多巴以后,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寿命接近正常人。左旋多巴被证实是可以长期服用的。
但是,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有不少患者存在“左旋多巴恐惧症”,认为“左旋多巴会在服用5年之后失效”,担心药物过早应用对自己“失效”而无药可治;或是担心左旋多巴类药物副作用大,而且容易出现难以控制的“剂末现象”“开-关”现象和“异动症”,所以最好迟点用、用少点;甚至有患者已全身颤悠悠,行动也完全不能自主了,仍然坚持“不能多吃药”。这些皆是误区。
服用左旋多巴数年后,疗效减退,出现“剂末现象”和“异动症”,医学上称为左旋多巴相关的运动并发症。国内外研究证实,一般帕金森病5年以后会出现运动并发症,约50%会出现“剂末现象”(我国统计为40%),25%~45%会出现“异动症”(我国统计为10.3%)。
陈教授给出的对策是,应根据帕金森病患者的年龄、病情、工作和生活需要等因素综合分析,决定服用左旋多巴的时机与用量,原则上维持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即可;对年龄较轻的早期患者,若有颤抖或情绪低落的情况应选择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若希望推迟疾病进展可选择单胺氧化酶B型抑制剂;若为了工作,希望尽可能改善症状,也可选择左旋多巴,但需保持在低剂量,早期低剂量应用左旋多巴是不增加运动并发症的;对年龄较大的早期患者,可尽早应用左旋多巴胺类药物;吃药做到“细水长流,不求全效”,即低剂量达到满意疗效,长期规律地服用。
误区三:等吃药无效了,再选择手术治疗吧。
“脑深部电刺激术”(俗称“脑起搏器”)被认为是帕金森病的有效治疗方案。它是通过植入脑内的电极释放电脉冲,刺激特定神经核团产生治疗效果,以缓解或控制帕金森病症状,减轻药物引起的运动并发症,减少服药量,较损毁术有可逆性、可调节性、损伤小等优点。
帕金森病手术治疗不是越早越好,也不是越晚越好:早了,诊断不一定很明确,可能存在误诊病例,早期帕金森病药物治疗效果很好不需要手术;晚了,疾病已经到了晚期,药物治疗无效了,即使做了手术也难以逆转,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千万不要等到药物治疗无效后才选择手术治疗。
一般建议外科治疗须在发病后5年进行,药物治疗效果减退,出现了较明显的运动并发症。“脑起搏器术”后仍需按时服用多巴胺类药物。
帕金森病是慢性进展性疾病,目前没有根治方法。提倡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运动治疗、饮食治疗、心理康复治疗和护理照料等。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均只能改善患者症状,不能有效阻止病情的进展,更无法治愈。“全程管理,多学科综合治疗”,才能达到有效缓解症状、延缓病程进展、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