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增保:油画记忆中的老北京
2017-06-22
文|本刊记者 陈 君
廖增保:油画记忆中的老北京
文|本刊记者 陈 君
72岁的廖增保出生在北京西城区新街口的一条胡同里,对他来说,北京城的变迁不是什么波澜壮阔的历史,而仅仅是他最平凡生活的记忆。
廖增保简介
1945年出生于北京,1964年进入宋庆龄创办的多语种对外刊物《今日中国》任美术编辑。业余曾在多家大学教授现代设计、印刷、出版。曾在国内及丹麦、德国、美国等地举办过个人画展。退休前以国画为主,2005年退休后的创作则以油画为主,以油画记录北京几十年历史变迁。希望这些画能让新老北京人了解北京过去的历史风貌。
廖增保在画展上热情为观众解说 图/陈君
长卷:忆京城庙会盛景
前不久,北京市海淀区美丽园社区中心广场举办了一场名为“北京 胡同 记忆”的油画展。画展展出的几十幅油画,内容从胡同变迁到北京庙会,再到故宫午门,都反映了北京在一个特定年代的历史风貌。尽管和专业画展比起来,条件略显简陋,但是仍然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观展。
在会场上,一位中气十足的老者向观众介绍每一幅画作的时代背景和老北京生活的变迁。这位老人就是创作者廖增保—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在北京生活了70多年的“老北京”。廖增保可以说是这座城市发展变迁的见证人,特别是北京的胡同,在廖增保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正是因为这份情结,作为今日中国杂志社原美术编辑的廖增保,在退休之后开始提起画笔将亲身经历和见闻通过油画的形式展现出来。
记忆拾零
重现北京过去的“记忆”
72岁的廖增保出生在北京西城区新街口的一条胡同里,对他来说,北京城的变迁不是什么波澜壮阔的历史,而是他最平凡生活的记忆。
无论是胡同的变迁,还是本真的庙会,廖增保都用他的画笔予以重现。画展上,《京城庙会》、《上山下乡》、《露天电影》、《凿冰》、《冬储大白菜》等作品真实地再现了老北京的胡同生活。
组画:石碑胡同
80岁的刘奶奶在作品《蒋养房胡同》前驻足许久,这幅画勾起了她遥远的回忆。当时蒋养房胡同(现为新街口东街)就像画上所展示的一样。刘奶奶经常从胡同走过,在胡同里的理发店理过发。有一次骨折,还是从那里去的积水潭医院。“现在这些门店好多都不在了,没了就是没了。”刘奶奶感慨地说。
组画《石碑胡同变迁》是廖增保所看重的力作。“它由18幅油画组成。石碑胡同原来位于六部口,今天已经找不到了。那时的石碑胡同1/3是四合院,其他则是老百姓住的大杂院。主观上我不愿意画大宅门,因为里面住的都是达官显贵或者富贾豪商,而我更愿意画老百姓的生活。”
记录北京的发展和变迁
廖增保的画作还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从冬天储存大白菜和集体观看露天电影,到后来因城市发展的需要,新规划的小区拔地而起,原本在胡同里的人的生活方式被完全改变。廖增保说:“那个时候机关学校都要去郊区抢收大白菜,我在中学的时候就参加过。以前北京的冬天很冷,冷到可以把地都冻裂了。但是,我后来的画里基本没有画过冬天,因为现在的北京暖和多了,这说明什么?全球变暖啊!”
廖增保一直认为,胡同是北京独有的风景,历史和文化的积淀都蕴藏其中。为此,心思缜密的廖增保会在画作旁给配上作品背景介绍和充满视觉冲击的今昔对比照片。“如果能让观众从这些画作中了解北京的历史和现在,就实现了我的愿望。”
雪落紫禁城
廖增保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们,特别是外国朋友们,能够从他的画中看到并且看懂北京的过去和现在,进而增加对北京的了解。
从画中看懂北京
为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在展出期间,廖增保每天早出晚归,在现场介绍每幅画的相关轶事。只要有观众提出问题,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讲解,有时甚至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只要能激发起大家对老北京历史和文化的兴趣,累点也值。”廖增保说。
在这次展出的作品中,有一幅《忆京城庙会盛景》大型长卷。据廖增保介绍,这是以护国寺庙会为背景,再现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护国寺庙会盛景,从耍中幡、顶坛子、拿大顶到卤煮火烧、炸丸子,传统庙会中的景象都被画在了这幅长卷之中。廖增保表示,“把这些画拿出来展览,是希望观众能从中看到并且看懂过去和现在的北京是什么样子。”
在美丽园社区党委书记贾玉梅看来,举办这样的画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美丽园社区是个年轻的社区,社区居民中有老北京人也有新北京人,通过这样的画展,能够让新北京人进一步了解北京的居民生活和城市变迁,从而更加热爱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同时,新老北京人在看画展时能增加交流,这将有助于构建与邻为善的和谐宜居社区。”而廖增保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特别是外国朋友,能够从他的画中看到并且看懂北京的过去和现在,进而增加对北京的了解。“如果有博物馆或者机构愿意收藏作品,我会无偿捐出。”廖增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