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正义视角下的能源安全法治保障
2017-06-21吴凯北京大学法学院2014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博士
■文 / 吴凯 北京大学法学院 2014 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博士
空间正义视角下的能源安全法治保障
Legal guarantee of energy securit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justice
■文 / 吴凯 北京大学法学院 2014 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博士
能源安全不仅是国家层面的战略与规划问题,其更涉及千家万户国民的日常生活。走出田园牧歌式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生活模式后,油价的波动、电价的微调都引发全社会的高度关切。《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中国的能源利用格局将向何处去,是一个拷问理论与实践的难题。
中国语境下的空间正义命题
空间正义命题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其伴随着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都市重构的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经济不平等和空间不公平的浪潮而勃兴。其中,资源(包括能源)的空间分配不公,是引发空间不正义的重要原因。事实上,除去部分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能源的开发利用与相应的环境污染治理是相生相伴而行的,能源的利用,也必须在特定空间下展开,才具备真正的社会意义。故而,空间正义命题与环境正义命题有着天然的兼容性。秉持后现代取向来进行都市研究的洛杉矶学派认为:空间不正义是人为造成的,因此这种性质的不正义也可以通过政策去改变。同时,空间权利已经成为当代权利斗争、政治斗争的焦点,不能以空间形式实现的权利,不具有真实性。事实上,比较历史发展进程,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中期,大致与洛杉矶学派在美国城市发展进程中崛起的发展阶段类似,几十年前由大卫·哈维等学者首倡的空间正义理论对我国目前的能源分配与利用格局也有着一定的解释力。我国的“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能源与资源调配工程在取得重大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关系到相关地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其日常的煤、电、气的使用与保障。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与三峡工程等在防洪、发电、航运、抗旱等方面发挥了综合效益同时引发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担忧,都昭示了在国土空间上进行的资源能源规划、调配已经面临着如何在中国语境下实现空间正义的命题。
能源安全法治保障中的空间正义实现
正因为能源利用领域的空间正义命题与特定空间下执行的政策紧密相关,以法治的方法为空间正义命题的实现提供保障,就成为了我国能源法体系发展的当然要义。这一方法在国际与国内两个层面上展开:由于资本主义全球空间生产还导致了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和分配严重不公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在国际层面上,应当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推进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大技术装备和产能合作,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在国内层面上,由于我国是内陆面积远大于沿海省份面积的大国,我国的能源法治发展必然面临着地区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到不同地域的空间权利形态。当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或富裕地区已经在将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理念融入地方法规的时候,内陆承接污染转移的经济发展薄弱省份很可能面临的是治理工业污染、淘汰高污染能源的严峻任务,对此有必要强化能源利用领域的生态补偿机制以及中央与地方的转移支付机制,形成法治化的操作规程,明确“看得见的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