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语言中“狗”文化异同的原因探究

2017-06-21吴磊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7期
关键词:汉语差异英语

摘 要: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媒介,文化对语言又有制约作用,语言交际离不开文化。本文从跨文化交际学角度出发,对英汉语言中有关“狗”文化词汇、习语进行对比分析,探究造成这种文化差异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英语;汉语;狗;文化;差异

作者简介:吴磊,男,汉族,陕西安康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2

跨文化交际学的鼻祖霍尔著名的“冰山理论”指出:“文化中有少部分是显性的,包括饮食、服饰、语言、仪式、文学等,如十分之一的冰山露出水面;而大部分文化是隐形的,如价值观、世界观、信仰、态度等,十分之九都隱藏在水面之下。”英汉语言中关于“狗”的词汇、习语众多,然而所包含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探究造成这些异同的成因就如同研究一座中西文化间的冰山,从语言表层的差异寻找其背后折射的文化内涵以及东西方思维模式、审美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的差异。

一、英汉语言中有关“狗”的词汇、习语罗列

汉语:走狗、疯狗、狗奴才、癞皮狗、狗腿子、落水狗、狐朋狗友、狼心狗肺、鸡鸣狗盗、丧家之犬、偷鸡摸狗、蝇营狗苟、猪狗不如、狗血淋头、狗急跳墙、鸡飞狗跳、兔死狗烹、狗仗人势、狗皮膏药、人模狗样、狗眼看人低、狗嘴吐不出象牙、狗改不了吃屎……

英语: lucky dog 幸运儿; top dog 胜利者 jolly dog 快活的人;sea dog 老船员;clever dog 聪明的人;gay dog 快活的人;old dog 行家老手;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die dog for somebody 士为知己者死; as faithful as a dog 像狗一样忠诚; work like a dog 像狗一样拼命;

从上面的词汇中我们不难看出,汉语和狗相关的词汇、习语几乎都是贬损意义的,可以说都是“骂”狗的,狗的形象都是“丑陋、低下、卑贱”的;而在英语中却恰恰相反,都是“捧”狗的,狗的表现的都是“忠诚、忠心、富有经验、欢乐”的形象。为何英汉语言差距对狗的态度截然相反,想搞清楚这些,需要我们做详细的对比分析。

二、哲学层面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思想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包括人们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英汉语言中对狗的褒贬态度就是不同民族的社会意识,而形成这种社会意识的原因则是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英语国家所在的欧洲大陆,因地理气候位置的原因,水汽充足但缺少光照,畜牧业广泛发展,形成早期的西方草原游牧文明,因此饲养牛羊为主要的食物来源。在此过程中,由于草原广阔,需要狗作为得力助手来帮助放牧、警戒、抵抗狼群和其他猎物的侵扰,狗的聪明勇敢在这片土地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深得人心。而东方大陆的土地上,土地肥沃光照充足,盛行的则是传统的采摘种植农业,狗的作用仅仅局限于看家护院,“看门狗”的作用较于牧羊犬,能力似乎微不足道,而且由于只认自家主人,对外人狂吠,会令人心生厌恶,产生抵触心理。

另一方面,早期西方的游牧文明,饲养牛羊需要定期择水草而居,是一种动态生产方式;而东方的种植采摘农业,则是在固定的土地上劳作,是静态的生产方式。动态的游牧文明下,个体的迁徙往往需要独自抗争自然、抵抗灾害,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下的人们形成的文化就是追求、抗争以及坚持。《圣经》创世纪里说上帝分七天创造世间万物,万物生而平等。宗教理念反映在现实中,社会普遍坚持众生平等的权利,动物也是如此,因而我们能看到西方国家有众多动物福利机构,出台众多关于动物保护和反对动物虐待的法律法规。这与造成他们对平等的追求对权利坚持的文化息息相关。而较于静态的农耕文明,形成的文化就是遵从自然。因为外力的干涉会违背规律,反倒不能得到所需,因此儒家文化就倡导“仁、爱、和谐”。孟子《尽心上篇》就提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弗敬,兽畜之也。”谈到只给吃的而不给关爱,交往的关系和养猪是一样的;给予关爱而不给予尊敬,和畜养动物是一样的。虽然这是讲人与人交际关系的处理,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与动物的关系是有严格界限的。

三、东西方民族文化心理对比分析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早就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儒家认为尊卑分明,贵贱有序才能以礼乐教化于人,使得社会秩序规范。《左传》里提到“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六畜即“马牛羊鸡狗猪”;我们看到狗的排位是位列倒数第二的,说明位份低下;与此同时,人们普遍认为狗是由狼驯养而成的,因此狗的身上或多或少还是保留了狼的野性,所以成语才有“狼心狗肺”来形容心肠狠毒忘恩负义之人,在这一点上,狼和狗的本性违背了儒家传统“仁、爱”的伦理规范;

从思维方式上看,中国人是直观性思维,容易将人的道德情感赋予外物,而受到儒家文化影响,人们观察评价事物的时候关注其德行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和谐。梅兰竹菊对于中国人而言几乎是完美无瑕的,人们对其赞赏有加并用它们的品行来褒奖人。而反过来对于狗,人们看到的是狗看家护院,只拥护自家的主子,联系到攀附权贵的人如狗一样龇牙咧嘴、仗势欺人,人们很容易将狗的天性附会在人的形象之上,却忽略了这其实是狗“忠诚、忠心”的本性。

西方人受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其思维注重理性,逻辑推理,这种严谨的思维模式要求人们在各种领域、人际交往、社会生活中要以“理性”的眼光来审视观察外部世界。而早期的草原游牧文明,单个群体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崇尚个性、追求平等以及利己主义思想。狗在其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生活和家庭的助手,帮助主人狩猎,在主人孤独时刻给予陪伴,聊以慰藉。西方人并没有过多附会狗的“反面”形象于人,这与他们的理性思维有关的。

从上面两种分析来看,东西方民族对狗的褒贬不一的确是有深层背景的,那么难道英语中完全都是对狗的溢美之词吗?事实告诉我们,并非如此。

四、英语中有关狗的贬损词罗列

dirty dog 下贱胚子;dog eat dog 互相残杀 ; a dog in the manger干占茅坑不拉屎; a dogs breakfast 一团糟; go to the dogs 日渐衰落;A dogs life 悲惨生活; give a dog bad name 恶名难洗;a dead dog 废物;dog-hearted 残忍的;

从这里可以看到英语中的确也存在众多对狗的贬损意义词汇、习语,较于上面对狗的褒义词有很大差别。这又是何种原因造成的?由于人类思维和语言又有许多共通性,不同民族、地区的人完全可能面对相同的事物而产生相似的认知,表现在语言和使用的词汇上,就使得词义有世界性的特点。英语中对狗的贬义词的出现,是基于西方民族在对狗的认知过程中产生了同东方民族同样的感觉,这也和人类本身在进化过程中对自然界的认知经历有关,正是这种认知的相同经历和感受才使得英汉词义在某些表达上如出一辙。

五、隐喻的共性与个性

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建立在已知经验的基础上,设定着两个事物和概念的联系,使得人们能够通过一个已知概念来解释另一个未知的概念。隐喻的本质就是把握人与自然两种基本存在的关系,揭示人与自然的相似统一,在不同的事物里建立起等值、相似的关系。英汉虽然属于不同民族,但是认知世界的机能是相同的,反映到各自的语言之中,就产生的隐喻的共性。英汉语言中对狗的贬损,大多都是用来比喻人或者人所处的境遇情形,只是从这些表达上看,英语的贬损意义多是具体的含义,用狗来骂人,侧重狗的霸道凶残、惹是生非的形象,而汉语多是概念性的抽象意义,表现的都是狗忘恩负义、得志猖狂的势利小人形象。

隐喻的共性使得东西方民族在同一事物的价值观念上表现出一定的共识,但是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以及人们对事物的不同感知,又使得这些隐喻存在民族个性。一些话语词语讲出来能够在一些人身上产生美感效应,而较于另一些人而言,却完全不具有美的价值,相反可能会引起误会。英语中说“love me,love my dog”是因为狗被当做自己的忠诚伴侣甚至家庭一员,这种表达就是汉语“爱屋及乌”的同类表达。如果不了解狗在西方社会家庭中的地位以及人们对狗的宠爱,很难理解为何“爱我也要爱我的狗”。倘若把中国对狗的鄙视、唾弃观念放置在这样一句话的背景下,是不会产生任何共鸣的。

六、审美的民族个性与差异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人与社会和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情感的关系状态。黑格尔曾说过:“自然美的意蕴并不在于自然本身而在于人,人的心情和特征。狗的美,是因为狗身上的品性特征与人的部分特性契合,才被认为美,被人们所喜爱;而狗被人厌恶和鄙视也是由于它的一些天性和人的恶性契合,才遭受唾弃和讨厌。其实东西方民族对狗的不同解读,喜好也罢厌恶也罢,都是把人的具体形象物化到了狗本身,这便是“移情”。通过移情,狗这个客观的对象物体在与主体的情感交流中相互比照交融。由于东西方民族的观察视角不同,因此所产生的对狗的具体审美也就各不相同。中国人过多关注狗的负面形象,忽略了它忠诚友善的一面,借狗来宣泄抒发内心的不满和憎恶的情感,使得我们看到的有关狗的语言大都是不美的。而西方社会,因为个体的生存,狗在生活中扮演了诸多得力角色,填补了人们情感上的空缺,人们赋予狗的多为溢美之词,表现在语言中褒义多过贬义。从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里也能看到对狗正面的褒奖,比如杰克.伦敦的小说《野性的呼唤》,电影《101忠狗》《忠犬八公》等。

七、小结

通过对比分析英汉语言词汇、习语对狗的褒贬不一,我们看到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众多。即便英语汉语中都存在对狗的负面“解读”。但是这并非代表人们真的厌恶狗,相反,也许正是狗离人类的距离最近,关系最为亲密,人们能够信手拈来,借狗的形象来隐喻所厌恶的人或者事物,这种厌恶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而对狗真正的喜爱还是发自内心的。无论是语言中的爱憎或是褒贬,狗作为一个掺杂人类复杂情感的动物,在现实中我们都应该与它们和谐相处,因为尊重每一个生命就是尊重我们自己本身。

参考文献:

[1]杨文全.现代汉语[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2]胡晓梅.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3]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黄红娟.狗的负面义及其在汉语中的生成新论[J].广西大学学报,2010,6.

[7]梁園园.英汉“狗”隐喻的跨文化研究[J].语言文化,2015,4.

猜你喜欢

汉语差异英语
学汉语
相似与差异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找句子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读英语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