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看君子人格
2017-06-21陈容
摘 要:《论语》作为孔子思想的集中承载体,内容丰富,涵盖了文、史、哲、人生、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在《论语》中,多次出现“君子”,反映了孔子的人格理想追求。孔子的時代过去了,然而在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君子”依然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榜样。
关键词:《论语》;君子
作者简介:陈容,汉,湖北人,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02
“君子”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沿用至今,其涵义在不断变化。《说文解字》:“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古文象君坐形。“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君子”合起来指“君”的后代,当时是一种尊称,意为社会上层的贵族阶层成员,如“君子所,其无逸”《尚书 ·无逸》,“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诒孙子于胥乐兮”(《诗经·鲁颂·有駜》),“大夫君子 ,元我有尤”(《诗经·鄘风·载驰》)。《左传·襄公九年》道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此时“君子”的道德意味并不突出。而在《论语》中,我们明显地发现,“君子”已不同于之前的概念,而是更多地倾向于道德品质与行为的评价。萧公权先生指出:“(君子)旧义倾向于就位以修德,孔子则侧重修德以取位。”[1]
在《论语》中,“君子”一共出现107次,是仅次于“仁”的重要概念。在孔子看来,“君子”是一种完美的理想化人格形象,是其毕生的价值追求和极力倡导的理想人格。在《论语》中,“君子”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述而》)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这不过是孔子的自谦之辞。孔子提出了四个可以称之为“君子”的榜样。第一个是尚德遵道的南宫适:“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宪问》,参见《公冶长》)第二个是推行道德教化的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公冶长》)第三个是实行德政的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公冶长》)第四个是遵道而行的蘧伯玉:“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可见,君子的境界并非高不可攀,“君子”的形象是具体的、真实的,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论语》中的君子具备如下特质:
第一,好学上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不以追求安逸享乐的生活为人生目标,而是在实现志向的道路上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
第二,胸怀坦荡。“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不忧不惧。”“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心胸坦荡,言行举止光明磊落,具有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的坦然与胸襟。
第三,言行一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耻其言而过其行。”“一言以为知, 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君子要行在言前,谨言慎行,不说自己做不到的话,做到言行一致。
第四,恭敬有礼。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的形象是文质彬彬、恭敬有礼的,光有内在的道德品质却忽视外在的礼的表现或只注重外在礼乐道德言论和行为,这都算不得真正的君子。
第五,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道德高尚,能与人和睦友好相处,但君子的“和”与“群”是有原则和立场的。
第六,乐善好施。“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周急不继富。”君子的价值取向是以“仁”为本,补不足而非续有余,乐于帮助那些急需要帮助的人,而非盲目地周济。
第七,忠义守信。“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君子主忠信,循天理之宜,言行交际谨之于始而虑其所终。
第八,通权达变。“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君子不器。”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君子并非只有一种才能的人,而是体无不具、用无不周,懂得审时度势、明哲保身,根据时间、条件的变化而做出合时宜的选择和决定,并及时将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
以上对君子形象的大致概括,还不够全面,随着环境和时代的改变,君子的形象还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论语》对君子形象的描述具体入微,多视角、多层次地探讨了“君子”应具有的内在人格和外在表现。涵盖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各科,从仁、义、礼、智、信方面建立了一个丰富立体的君子形象体系。理解《论语》中的君子,孔子及其弟子的交谈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我们可以有很多角度去解读、去捕捉“君子”的内涵与外延。
可以从人的精神境界的对比中理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论语·述而》)“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论语·雍也》)通过不同精神境界的人群的描述和对比中,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君子的形象,圣人、仁人高于君子,君子精神境界比有恒者高,而小人的境界作为君子形象的对立面出现提供了很多君子的“禁区”参考。
可以从修身和践行两方面来看待。修身无疑是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前提,是达到君子境界的重要实现途径,“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通过修身小可独善其身,大可兼济天下,孔子认为践行非常重要,在《论语》更是反复提到“行”,放言易,力行难,既强调言说认真,更注重践行这一重要环节,包括“行”的态度和“行”的方法,要努力去做,还要讲究做事的方法和技巧。
《论语》塑造了一个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敏于事、慎于言君子形象,也對君子的修养提出了明确的可行性方案。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乐:“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君子有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君子有五行:“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 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中的“君子”言行举止和道德功业无论在政治舞台还是在世俗生活中,都是一种光辉典范,这不仅是孔子毕生所追求的人性美学理想,更是发展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东方多民族共同的理想人格的象征。“‘君子是行‘义的人,是‘礼的具体体现,是个人和社会—政治秩序的榜样。他既是传统的连续性的保持者,又是传统的创造性的基础。他按照他已取得的秩序为社会的成员提供榜样,为他们的个人修养和自我创造提供机会。他在各方面作为表率,唤起他人参与社会并转变自身……”[2]《论语》中“君子”形象内容丰富,亟待挖掘。尽管它诞生在两千多年前,对于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1]萧公权: 《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第68—69页.
[2]郝大维,安乐哲.孔子哲学思微[M].蒋弋为,李志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141.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5.
[4]赵纪彬.论语新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5]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
[6]王星明.从《论语》看君子人格的伦理价值[J].安徽史学,2001(3)
[7]张科扬.《论语》君子观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2月.
[8]林贵长.孔子与“君子”观念的转化[J].天府新论,2008(2).
[9]张华.论《论语》中的“君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10]王新龙.《论语》“君子”、“小人”与“女子”浅释[J].《新西部》,2011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