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合并冠状动脉钙化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17-06-21苗俊凤陈浩廖付军
苗俊凤++陈浩++廖付军
【摘要】目的 分析冠心病(CHD)合并冠状动脉钙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4年12月~2016年9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CT检查,同时在我院心导管室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诊断为CHD的患者80例,根据冠状动脉有无钙化分为钙化组(50例)及非钙化组(30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淋巴细胞百分比(Lym%)、直接胆红素(DblL)、间接胆红素(IblL)、γ谷氨酰转肽酶(GGT)、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肌酐(CREA)、尿酸(UA)、血钙(Ca)、血磷(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与冠状动脉钙化的相关性。结果 (1)年龄、性别、糖尿病发病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钙化组相比,钙化组Neut%、LDL-C显著增高,而PA、Lym%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龄、糖尿病Ne%是冠心病合并冠脉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54、3.943、1.064,P=0.027);(3)与低四分位数水平的冠心病合并冠脉钙化患者比较,年龄、Neut%处在较高四分位数水平患者冠脉钙化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结论 高龄、糖尿病、较高水平Neut%是冠心病合并冠脉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钙化;危险因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34.0.0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简称冠心病)是当今世界常见病及多发病,致死率及致残率高,CHD主要病理改变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冠状动脉钙化是指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处的钙沉积现象,冠脉钙化不仅是CHD的独立预测因素,而且是影响介入治疗顺利程度及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1]。总所周知PCI(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CHD患者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的首选策略,冠状动脉钙化会增加CHD手术治疗难度和风险。因此,积极研究CHD合并冠脉钙化的危险因素具有临床实用价值。本研究收集我院行冠状动脉CT(简称冠脉CT)检查同时经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有无高血压和糖尿病史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如血小板(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总蛋白(TP)、碱性磷酸酶(AL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分析这些指标与冠脉钙化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9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CT检查,同时经CAG检查诊断为CHD的患者,共计80例,根据冠状动脉有无钙化分为钙化组(50例)及非钙化组(30例)。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孕妇,碘过敏试验阳性,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的患者。
1.2 方法
采用东芝Toshiba Aquilion One64排容积CT扫描仪及心电门控进行检查。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使用Agatston积分法,同时,根据Rumberger 法[2]按钙化积分对冠脉钙化程度进行评分。冠状动脉钙化评分≥10分为有钙化,<10分为无钙化。CAG由心内科专业医师操作完成并判定结果,冠脉造影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至少有一支或主要分支血管狭窄≥50%判定为CHD;记录所有研究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及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直接胆红素(DblL)、间接胆红素(IblL)、γ谷氨酰转肽酶(GGT)、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肌酐(CREA)、尿酸(UA)、血钙(Ca)、血磷(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分析这些因素与冠脉钙化的关系。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资料使用U检验。计数资料用采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入选病例一般资料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结果表明,钙化组平均年龄大于非冠脉钙化组,钙化组男性比例大于女性,非钙化组男性比例小于钙化组;钙化组糖尿病发病率高于非钙化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抽烟、饮酒、高血压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实验室指标
与非钙化组比较,钙化组Neut%、LDL-C增高,Lymph%、PA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多因素Logistic二元回歸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54,95%CI:1.004~1.107,P<0.05)、糖尿病(OR=3.943,95%CI:1.086~14.311,P<0.05)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OR=1.064,95%CI:1.007~1.124,P<0.05)是冠心病合并冠脉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2.4 年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对CHD合并冠脉钙化的影响
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为CHD合并冠脉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按四分位间距将年龄分为四组,结果显示,与年龄、Ne%处于低四分位数水平的患者比较,年龄、Neut%处在高四分位数水平患者的冠脉钙化生率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已成為全球首位死因。目前PCI为治疗冠心病的首选措施,但冠心病合并冠脉钙化时病变往往弥漫、成角、扭曲,严重增加介入治疗难度和风险,因此了解冠脉钙化的危险因素,对于PCI术前评估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冠脉钙化是一个主动、可逆转、可调控、类似于胚胎骨形成的过程,分为中膜钙化与外模钙化。
冠脉钙化的发生是一个多种因素参与、多种机制并存且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有资料显示,冠脉钙化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在40~49岁人群中冠脉钙化的发生率为50%,60~69岁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80%[3]。本研究发现,冠脉钙化组平均年龄较非钙化组高,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是冠心病合并冠脉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年龄越大钙化发生率越高,此与Matthew A等人研究相符。年龄越大钙化发生率越高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为衰老致心血管营养不良,体内钙化抑制因素及促进因素失衡;衰老的血管平滑肌表现成骨细胞前体表型,进一步调亡向成骨样细胞表型转化,出现与骨发育和矿化相似的病理改变,导致血管钙化的发生。本研究提示,在临床上对于需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高龄患者,要考虑到合并冠脉钙化的可能,在行PCI术前,手术人员应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准备好相应的手术器械。
目前认为,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发生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在糖尿病患者中约4/5患者死于心血管系统疾病。本研究发现,冠脉钙化组糖尿病发生率高于非冠脉钙化组,经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是冠心病合并冠脉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在临床上对于需行PCI的糖尿病患者,要考虑到合并冠脉钙化的可能。糖尿病患者高糖通过诱导RUNX2和骨基质蛋白表达,蛋白质非酶糖基化终产物(AGEs)通过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等途径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从而影响血管钙化,另外糖酵解过程中也能激活钙化关键酶碱性磷酸酶,其在代谢过程提供磷酸盐促进钙化形成。
在冠状动脉病变进展过程中,炎症反应贯穿始终。目前,白细胞分类亚型被受关注,但研究不够成熟。在急慢性心血管疾病中,中性粒细胞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本研究发现,冠脉钙化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非冠脉钙化组。经logistic回归分析,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冠脉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冠脉钙化率随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升高而增高。本研究提示,PCI术前应参考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以便对冠脉钙化进行预测、评估手术风险。中性粒细胞导致冠脉钙化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中性粒细胞表达促炎性细胞因子,如巨噬细胞、白细胞介素-6、白三烯等。白三烯具有很强趋化能力,吸引大量中性粒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并被进一步激活,释放更多具有趋化作用的炎性介质,使中性粒细胞浸润加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产生级联反应,这些炎症介质释放蛋白水解酶、类花生酸、超氧化离子和超氧自由基等引起氧化应激,氧化应激通过多种机制导致血管钙化乃至冠心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MJ Budoff,K Nasir,R Katz,et a1.Thoracic aortic calcificat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Events:The multi-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 (MESA)[J].Atherosclerosis,2011,215(1):196-202.
[2] Chen NX,Moe SM.Vascular calcification:pathophysiology and risk factors[J].Curr Hypertens Rep,2012,14:228-237.
[3] 王伟民,霍 勇,葛均波.冠状动脉钙化病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4,22(2):69-73.
本文编辑: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