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民族声乐教学的民族化、现代化、科学化

2017-06-21应秀文

艺术评鉴 2017年8期
关键词:民族声乐问题

应秀文

摘要: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金铁霖先生担任民族声乐系主任后,就提出了民族声乐应该具有“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的指导思想。与此同时,对民族声乐艺术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学术定位。在探究、发现、归纳、改革的基础上,对民族声乐教学方法进行了不断地实践和完善。最终得出民族声乐教学应该民族化、现代化、科学化的结论。本文从当今社会民族声乐教学的民族化、现代化、科学化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具体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出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民族声乐 文化特质分析 问题 出路探讨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9-0103-03

一、民族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新一代的民族声乐歌手跟他们上一代的人相比,不管是声乐技术角度,还是舞台荧屏的形象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从声乐技术角度来看新一代的声乐歌手有更加统一的发音标准,有更强劲的声音力度,有更广阔的声音音域。从舞台形象来看有更苗条和匀称的体型,有更漂亮的面孔,有更上档次的演出服。虽然有着这么大的进步,但从民族风格的角度来看,却反而有所落后。新一代的民族声乐歌手已经不具备民族风格和民族韵味。“千人一面,千歌一腔”就是说的这种现象,可见新一代民族声乐的文化贬值现象已经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而就笔者看来,如果民族声乐教学只有舍弃文化特征和民族风格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那么对这一音乐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了。而造成当前新一代民族声乐歌手表演不能实现民族化、现代化、科学化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两个:一是学生自身的原因,还有就是民族声乐学校教学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在以学校为主导的声乐专业教育中,学生在脱离现实生活的大学中学习,因为住在城市中,所以没有民间生活经验,因为专注于书本知识的学习,所以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因为习惯了模仿,所以自身缺少创新的能力,民族声乐教学现代化也就成了空谈。但是老一辈的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却正好相反。他们不缺乏社会生活实践经验,也不缺乏广泛的民族音乐文化体验。他们在专业音乐学院中只是为了训练自己,从而进行经验的总结,最后他们总会回到民族声乐的文化现场,这样方便他们向其他民族声乐艺人学习,也方便他们完善和拓展自己的表演和风格特色。

在当今社会民族声乐专业院校中,大部分学生们都会远离甚至鄙视传统,年轻的歌手们心态都很浮躁,“趋利思想”在他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他们一直都走在追求出镜率和商业性的道路上,而对于艺术和成功的追求漠不关心。这些都决定了这些年轻的歌手只是在重复低级的劳动,只是会单纯开口歌唱的机器,千篇一律的赝品是他们唯一得到的东西。这一切的一切都指向一个事实:对于当代民族声乐专业中缺乏民族底蕴的年轻歌手来说,他们是没有办法明白如何表现民族声乐韵味的。

(二)声乐教学的原因

现代民族声乐在培养人才方面有个固定的思路。要么以西方声乐学派为基础,再加上中国语言的字音特点,从而增添民族意韵。要么就是以传统声乐为基础,再借鉴吸收西方声乐学派的优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其歌唱表演能力。乍一看似乎不管是以哪一方为基础都能得到同样的效果,但声乐教学毕竟不只是动动嘴那么容易就可以解决的事,它们之间的区别可以说是天差地别。它们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立足点的不同。前一种思路是在“美声化”的基础上“化民族”,而后一种却正好相反。以往新中国刚成立时民族声乐教学还是建立在“民族化”的基础上,但是到了近代新时期,情况完全变了,由于五六十年代的卓越民族声乐教学工作者的退出,导致90年代以来声乐教学工作者以具有西方声乐学派学习经历者为主,因此当代民族声乐教学以“美声化”为基础就情有可原了。

新生代的民族声乐师生与老一辈的比起来,在看待中国文化传统的感情上比较淡薄,在民族声乐知识和素养的学习上也不如老一辈的那样博学扎实,唯独在对西方文化学派的感情和推崇上有优胜的倾向。这倒不能说新生代的民族声乐师生崇洋媚外,只是在人才培养的立足点和思路上侧重点不同。不管怎么说,民族声乐教学建立在“美声化”的基础上对于部分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歌手来说是不平等的,而且更嚴重的是这种错误的风向在慢慢动摇民族歌手的价值标准,部分民族歌手也在这种错误的风气中慢慢表现出认同的态度。

二、民族声乐教学的出路

(一)民族声乐教学的现代化出路

从中西音乐文化的本质差别中就可以看出中国民族声乐具有很多与西方声乐不同的特点。中国民族声乐注重的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演唱技术,偏向于借助类似音区的音色变化,以此来确定人物角色,注重音腔和即兴演唱以及演唱方面的创新。与此同时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还注重地区性的声乐和独特的演唱风格。因此在中国民族声乐表演方面才会出现生旦净末丑等行当,也因此中国曲艺艺术倾向于一人在舞台上挑大梁,一个人单独变化嗓音来塑造不同的舞台角色,这与西方歌剧舞台上的女低音、男高音等声部的划分是不尽相同的。当然,东西方音乐艺术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只是因为不同而不同,而不是不及之不同。

因此学生不仅应该在专业学校内学习民族声乐教学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还应该在保留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的基础上合理借鉴西方声乐学派的技艺,要多出去走走,而不是一直呆在学校这座象牙塔里,要多开拓自己的艺术眼界,多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借此增加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因为不管怎么说这样做都改变不了这是个不明智举动的事实,最终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现代化发展并没有多大的用处。此外,学校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思想上的不同进行分层教学,要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让学生仅仅只会模仿,不能创作出具有现代化特点的作品。

(二)民族声乐教学的民族化出路

如果立足于中西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我们就会发现,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中一直传承着一种精神。东方音乐注重的是人文精神的传承,而西方音乐注重的是技艺表现。虽然东方音乐中也有技艺的要素,而西方音乐中也有人文内涵的存在,但是我们要知道,“技艺表现”和“人文精神”分别在东西方音乐中占据的地位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在这一点上和赵沨先生的观点一致。赵沨先生认为中国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人文精神是必不可少的,而西方音乐中技艺却占据着主导地位,只有从贝多芬开始西方音乐中才有人文精神的出现。因此我们可以多向西方声乐学派学习,学习其声乐技艺。

在当今社会学院中,虽然这种专业化的民族声乐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们的成绩,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淡化了民族声乐的文化传统,破坏了学生们的个性民族风格。因此在笔者看来,学生们在民族声乐学习方面要民族化,学生们不仅可以向西方学派学习声乐技艺,与此同时,他们也可以把目标从国外转移到国内来,多向中国各民族声乐学派的代表人物学习,多学学他们的表演风格,就像“文革”之前周总理的指示:要多向民间民族学习,不能把目光局限在国外的西方学派。但也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民族声乐艺术家,才能真正走上民族化发展道路。

(三)民族声乐教学的科学化道路

曾经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和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卢奇亚诺帕瓦罗蒂在欣赏完中国曲艺艺术后表达出不太友好的观点。他们一个认为中国人唱歌像猫吐出卡在嗓子的一根鱼刺,一个认为中国人唱歌很压迫,声音不自然。当然,中国民族声乐师生也相对地认为西方著名歌唱家的表演不值一提。因此我们要适当的借鉴与吸收西方声乐学派的技艺,这样反而有利于中国民族声乐科学化教学的改革,促进民族声乐艺术的科学化发展道路。当代青年追求的是时尚化、城市化的社会生活状态,因此他们在传统音乐文化根基方面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所以当代青年歌手应该重新学习传统音乐文化,重新构建科学的民族声乐文化“语境”,这对于新一代民族声乐艺术家的科学化发展道路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走民族声乐教学的科学化道路,以此来改革和发展我国民族声乐的教学过程。而在这整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采取慎重的态度,不能过分注重单纯的技艺发展,我们不能对声乐技艺和“科学性”作用过分关注,因为这样会悄无声息地淡化表演中的地方特色、个性特点以及民族风格。也会致使探索民族声乐的过程走上弯路。在当今社会,曾经屡次出现那种为了表现高音技艺而忽略了感情表达的情况,这就是影响民族声乐科学发展的原因之一。在张树男这个歌唱家眼中,中国民族声乐表演的效果取决于民族韵味和风格特征,他觉得民族歌手不能过于注重歌唱技艺的表现,而应该侧重于情感调动的方法以及自身嗓音的变化来演唱歌曲,以此来传达民歌的内涵。中国声乐表演就是一场表达人物喜怒哀乐的过程。

与此同时,民族声乐歌唱家应该在真正走上社会,在社会上有稳定工作后,再形成自己的个人和民族风格,这才是民族声乐教学的科学化发展道路。这样做有一个好处,这些年轻歌手可以在演唱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究民族声乐艺术,以此形成的个人民族风格不是人为创造的,而是水到渠成的。

三、結语

在寻找具有现代化人文精神的声乐发展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这是一条必经之路。现在很多人都有一种盲目和冲动的思想观点,他们认为像西方声乐那样注重技艺的发展是极好的,以及声乐艺术越有科学性,越能与西方接轨。这种观点最终只能使民族声乐文化属性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偏差越来越大,这对于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我们已经对民族声乐艺术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践改革,特别是从新中国成立开始,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推动和解放思想道路的不断坚持,我们一直在持续的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然这个过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我们要加大发现、整合、探究优秀声乐艺术遗产的力度,因为这才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参考文献:

[1]李韵,张喻.中国民歌之路怎么走[N].光明日报,1998-11-19(5).

[2][意]卢奇亚诺·帕瓦罗蒂,威廉·莱特.我的世界:帕瓦罗蒂自传[M].陈澄和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129.

[3]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23.

[4]付林.为唱歌方法说点不同意见[N].音乐周报,2000-11-24(3).

猜你喜欢

民族声乐问题
民族声乐教学中男高音歌唱的技术训练与能力扩展
论民族声乐的科学训练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