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野下的新闻真实辨析
2017-06-21曹流芳
曹流芳
【摘 要】在新闻业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新闻真实似乎已经内化成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念与理想。但在现实的新闻实践中,新闻失实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在今天的网络媒体时代,其呈现愈演愈烈之势。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对于新闻真实性的要求为出发点,分析网络新闻失实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在此基础上初步探索新闻真实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新闻真实;新闻失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实事求是,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灵魂。[1]在新闻业几百年的社会实践与理论研究中,有关新闻真实的论述并不陌生。德国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申请人托拜厄斯·波伊瑟(Tobias Peucer)于1690年写的论文《关于新闻报道》,被认为是世界最早的新闻学论文。在这篇论文中,波伊瑟就曾指出,新闻报道者最重要的动力应该是“对于真实的贡献”。[2]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新闻真实似乎已经内化成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念与理想。但是,在现实的新闻实践中,新闻失实的现象时有发生。
今天,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借助这一新兴媒介技术,进行新闻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活动。网络媒体较于传统媒体而言,监管往往相对滞后。这些网络媒体的新特性,使得在网络时代新闻失实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在今天有关新闻真实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依旧具有研究的价值与现实的指导意义。有关新闻真实性的研究由来已久,关于其路径的探索也并不少见。但以往的研究中,或是将研究的视角集中于大众传播时代新闻真实的路径探索,或是单纯的从传播学视角出发进行研究。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相关知识与理念,初步分析网络媒体时代新闻真实的新特点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新闻失实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在此基础上,探索新闻真实的实现路径。
一、何谓新闻真实
新闻真实是指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3]自新闻业诞生以来,有关新闻真实性理论研究一直不曾中断,但直到今天,当人们谈及这个概念时仍具有较大的争议性。新闻真实是一个复杂的概念。首先,新闻真实是一个分层的概念,它包含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两个层面。就微观真实而言,它是指某一具体报道的事实中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新闻要素的真实。就宏观真实而言,它是指对事实的全面反映以及对事件背后的本质及规律的正确把握。其次,新闻真实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马克思曾使用“有机的报纸运动”这一概念来说明报纸报道新闻的特点:报纸报道新闻的真实性,表现为各位记者从不同的角度、依事件发展的顺序进行报道的总和。[4]随着事件发展的推动,之前被认定为真实的事实可能会被推翻。
在新闻业中,即使对于“新闻要真实”这一论断并不存在很大争议,但是在追求新闻真实的路上,其依旧是一个理想化的新闻乌托邦。新闻报道与其所报道的事实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新闻工作自身的特征所决定的。首先,新闻报道内容的有限性和世界上每天发生的事实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由于新闻媒体具有有限的空间或时间,决定了新闻工作者必须依靠新闻价值进行判断,选出最有价值的事实来进行报道。其次,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要求和新闻真实之间的矛盾。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在于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的竞争,有的时候新闻媒体为了获取竞争优势,往往来不及仔细核实新闻的真实性就将其发布出去,这也导致了新闻失实现象的发生。
二、新闻失实的原因分析
从我国当前新闻业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新闻失实现象不容乐观。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兴起,假新闻产生的主阵地由传统媒体转移到网络媒体,上海姑娘因一顿饭逃离江西农村等假新闻在网络上产生疯狂的裂变式传播,扰乱网络舆论环境,产生很多负面影响。新闻失实大体上可以分为故意失实和非故意失实两种情况。非故意失实主要是由于记者采访不深入、不全面,導致原始材料缺失造成的。而故意失实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包括新闻工作者作风不严、媒体不正当竞争等诸多因素。[5]在现今的网络媒体时代,产生新闻失实的原因则更为复杂。
从媒介技术角度来看,新兴的媒介为海量信息的传播带来可能。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问题不在于新媒介作为载体载了什么,而在于新媒介本身给社会带来一种飞跃式的发展。[6]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打破了大众传播媒介对于新闻信息传播权力的垄断,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被颠覆,我们迎来了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信息传播打破了时空限制,真实信息有了实现快速传播的可能,虚假信息也具有了快速传播的可能。2016年2月23日,有报道称河南省鲁山县民办教师丁学玉,工作26年后被辞退,丁老师质疑辞退是被人“顶包”。当地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态度冷漠并涂抹护肤品,对丁学玉的伸冤不置可否。此事引发网友强烈谴责。 但调查后的事实却呈现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版本:被辞退的丁学玉因超生被辞;时任村小学校长称,当年就把离教证和离教补助金交给了丁学玉;“抹香香”当事人称,曾帮着协调调阅档案,但镜头未播出。[7]在这一事件中,微博成为引爆舆论的重要渠道,领导“抹香香”视频在微博上的裂变式传播,使得当事人成为了网友轰炸的对象,其产生的影响能如此之大,不得不说,这是技术变革带来的结果。
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我们正处于一个“泛众传播”的时代。所谓泛众传播,是指一种以网络为基础的、面对所有人提供的个性化传播,是多对多和一对一同时发生的传播,它既“有众”,又“无众”。[8]网络媒体环境下,传播主体变得更加广泛。然而,网络传播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不少的问题。我国的网民媒介素养参差不齐,这样广泛的传播者较之职业的新闻工作者而言,对于信息的真假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但广大的网民群体往往又能够推动信息的病毒式传播,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此外,网络为广大的网民提供了一个匿名的环境,使得不少网民较之于现实生活,缺少了社会责任的约束,往往为了博取关注,或是释放现实生活压力,生产并传播具有爆点的虚假信息。如在东北农村礼崩乐坏、大妈碰瓷玩具车等假新闻,都是通过网络论坛、微博等新兴网络平台,以文字、图片甚至是视频的方式进行传播,在一种“有图有真相”的传统思维模式的指引下,对事件的真实性深信不疑,然而后来的新闻报道证实,这些事件均为失实报道,先后出现反转。
此外,网络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受众市场的分流,使得其面临生存困境。为了在与新兴的网络媒体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不少新闻工作者为追求时效,往往对一些网络热点新闻不加以核实就报道出去,这往往为虚假新闻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次,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不少新闻工作者在面对经济利益诱惑时,没有做到坚守自己的职业理想,导致有偿新闻、新闻寻租等现象频发。
从监管来看,网络媒体信息是一种“先发布、后审查”的模式。传统的大众传播时代,职业新闻工作者,凭借其自身的媒介素养,立足于受众需求、媒体本身定位、社会责任与道德以及法律的规定,对传播的信息进行严格的把关与再传播,这虽然不能完全避免新闻失实,但至少较之网络媒体而言,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假新闻的传播与危害。在网络环境中,由于其信息发布主体广泛、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使得一些虚假新闻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受众视野,把关相对弱化。
新闻失实一方面会使新闻媒体丧失公信力,不利于其树立自我品牌形象,最终导致受众的流失;另一方面,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影响受众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进而影响受众做出正确判断与选择。为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指导思想,探讨新闻真实性具有现实意义。
三、新闻真实的实现路径探索
我国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闻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其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点之一的真实性原则是从业者的职业准则。然而在新闻实践中,夸大的、缩小的、捕风捉影的、牵强附会的、无中生有的假新闻并不少见,产生新闻失实的原因很多。本文在结合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新特点的基础上,探索新闻真实的实现路径。
首先,利用网络媒体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其“自我净化”功能。其实,无论是大众传播,还是网络传播,其新闻失实现象都不可避免的存在,只是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所产生的社会危害更大,往往使得其颇受争议。在今天的泛众传播下,“新闻真实是一个过程”依然如此,但事实真相显现的过程,比大众传播时代短。[9]今天,网络“反转新闻”现象频发,如在“罗尔事件”中,当事人罗尔从微信平台发布的关于女儿患白血病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不少网友纷纷打赏,很快募得200多万元捐款。但很快就有舆论指出,罗尔在深圳有三套房产,引发网上骂声一片。[10]这个事件中,罗尔从一个充满爱的父亲形象变成网友口诛笔伐的骗子,前后不过几天时间。从中可以看出,网络虽然为虚假信息传播提供了温床,但往往也使得虚假信息快速被揭破,还原了事件的真相,这就是网络媒体的“自我净化”功能。如果说在传统媒体中的一条虚假新闻,从发布到核实,再到更正往往会经历一个漫长的阶段,那么,“网络媒体利与弊并存,我们不妨理解这一点,宽待事件发生之初新闻多元、真假混杂的状态,努力提升主流媒体及时、正确引导舆论的能力(包括虚假信息的辨别与信息的核实能力等),对于形成以互联网思维管理网上新闻传播的新常态有着积极的意义。”[11]
其次,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传播,提升受众媒介素养。在这个泛众传播的时代,传统主流媒体的发声功能相对减弱,各类社交化媒体兴起。广大网民作为信息的传播者,要求其必须具备信息的采集与制作的基本新闻素养,同时还应当具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员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坚持相对自由的发表网络言论的基础上,传播有益或有趣的信息,推动网络民主的发展。而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广大网民在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环境中,应当保持理性的态度,不盲听、不盲信、不盲从,在充分了解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判断,尽可能的避免因碎片化的浅阅读导致的误判。
第三,新闻工作者应不断加强新闻业务能力,坚守崇高的新闻志向。在第十七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代表时提出,要坚持正确的新闻志向,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12]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对党的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新的要求。现今,新聞工作者除了要学习新闻与传播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外,还应当掌握新兴的网络技术、具有数据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等,不断加强新闻业务方面的学习,做到与时俱进,以过硬的专业素质,应对复杂的网络生态环境。新闻工作者应当正确的利用网络媒体,获取新闻来源,但不能过度依赖,要通过深入的调查与实践,确定新闻来源的真实性。今天,媒体之间对于新闻时效性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还应当发挥新闻评论的作用,以提高报道的深度和原创性。毛泽东曾提到过,要“傍着活事件来讨论”。[13]优质的言论其力量往往大于事实本身。当然,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坚守新闻志向是更高层次的也是必须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传统媒体人,还是网络新闻工作者,都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于新闻的真实性要求,更好的传播正能量,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诚然,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新闻行业实现产业化发展的时代,只谈理想不谈利益并不现实。马克思很早就提出过新闻的商品属性,它是新闻工作者谋生的一种工具。但是,新闻行业因其具有公开传播的形态以及行使社会监督的功能,往往使其具备了英雄主义的色彩,受众对其产生更高的期待。为此,当媒体面临生存危机而做出向资本妥协的选择的时候,公众对其失望与责难就会高涨。新闻工作者应坚守职业道德,并通过合理运营,树立媒介品牌形象,提升其商业价值。
最后,应当加强网络新闻立法与网络监管。健康的网络环境的构建,不能只是寄希望于传播者和受众,政府部门应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重视网络新闻立法,加强网络监管的重要性,在全世界的网络媒体实践中,几乎是一个共识。为此,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国应当加强网络新闻立法与网络监管,才能推动网络新闻事业实现健康发展。
新的时期,出现了新的新闻失实形态,我们应当立足新变化,探索新发展。一些自媒体平台的出现,大量非专业的传播者的涌现,他们是否应当坚守新闻生产与传播的规律性?对于分布范围极其广泛的普通网民,其是否应当为践行科学的新闻传播规律做出努力?对于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想是否能使其立于不败之地?这些疑问的产生足以表明,现今网络传播环境的复杂性。今天,我们重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其党性、真实性、客观性、群众观等一系列原则对于专业新闻人的重要性,更应该将其作为一种突出的社会文化加以传播,内化成更多人心目中的一种行为准则。
注释:
[1] 双传学.把牢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N]. 光明日报,2016-10-16(6).
[2] Atwood R. A.;de Beer A. S. The Roots of Academic News Research: Tobias Peucer's "De relationibus novellis" (1690),Journalism Studies, Volume 2, Number 4, 1 November 2001 ,pp.485-496(12).
[3][5]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9、218-22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30.
[6] 陈力丹.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考察经典马列主义新闻和传播观点[J].今传媒,2005(4).
[7] “抹香香”事件反转:领导帮忙查档案镜头未播,2016-03-01.http://news.cnr.cn/native/wx/2016030
1/t20160301_521495538.shtml.
[8] 李沁,熊澄宇.沉浸传播与“第三媒介时代” [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2).
[9][11]陈力丹,孙龙飞,邝西曦.泛众传播下的新闻真实[J].新闻与写作,2016(3):51.55.
[10]罗尔,你站住!,2016-12-1.http://bjcb.morn-
ingpost.com.cn/html.
[12]坚持正确新闻志向 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2016-11-8.http://china.cnr.cn/news/20161108/t
20161108_523250083.shtml.
[13] 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46.
(作者: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