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汉寿方言单字调的实验研究

2017-06-21邓茹梦李安光

理论观察 2017年5期

邓茹梦++李安光

摘 要:湖南汉寿方言属于西南官话中的常澧片,以往对其声调的分析全是采用传统的“听音笔录”方法。通过实验语音学方法对汉寿方言的单音节声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汉寿方言的声调包括阴平和阳去两个平调,调值分别记作55和33,阳平一个降升调,调值为213,上声一个降调,调值为21,以及阴去一个升调,调值为24。

关键词:汉寿方言;单字调;实验语言学;声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H1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5 — 0165 — 03

汉寿方言属于西南官话中的常澧片〔1〕,历年来针对汉寿方言声调的研究结论如下:鲍厚星(1988)为常德十县市方言声调确定调类、调值,认为汉寿方言的声调是:阴平55,阳平213,上声21,阴去24,阳去33,入声归阴去。〔2〕满大启(1994)认为:阴平55,阳平34,上声21,去声33,入声归阳平,其中全浊声母字中极少一部分为去声。〔3〕易亚新(2007)认为:阴平55,阳平13,上声21,去声33,入声45。〔4〕李蓝(2009)认为:阴平55,阳平213,上声42,阴去35,阳去33,入声大部分归阴去,少部分归阳去。〔5〕各家的划分基本上大同小异,主要分歧在于汉寿方言阳平、上声调值,去声是否分阴阳,以及是否有入声。

前人的研究均采用传统“听音笔录”方法,对声调的记录缺乏量化分析与描写,本文首次采取实验语音学方法对汉寿方言单音节声调的声学特征进行分析和描写,力求展示汉寿方言单音节声调变化的全貌。

一、实验设计与实施

(一)发音人

本次实验共选取16位发音人,考虑到可能出现汉寿方言的新、老派分化问题,特意选取年龄跨度较大的发音人,其中0到29岁的发音人有2男2女;30到59岁的发音人有2男2女;60岁以上的发音人有4男4女。发音人均为汉寿县沧港镇当地村民,言语与听力能力均正常,文化程度较低,没有长期留在外地的经历,符合实验要求。

(二)发音材料

根据实地考察,我们发现无论是新汉寿人还是老汉寿人均已不说入声字,这与易亚新(2007)提出的汉寿方言有入声字,调值为45的观点相左。而且李姣雷(2013)在研究湘语益沅小片去入同调现象时,通过探讨去入同调的性质,发现“去声归入”并不可能,只能是“入声归去”,并提到益沅小片与汉寿县临近,两地情况相同。〔6〕

因此,本次调查从《方言调查字表》中选出汉寿方言的常用字,声母尽量选不送气清塞音〔p献〕、〔t献〕、〔k献〕,韵母尽量选单元音〔i献〕、〔a献〕、〔u献〕。仅按照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5种调类排序,每类下选取8个例字,共有5×8=40个例字。

字表如下:

1. 阴平:哥 车 苏 猪 虾 街 推 敲

2. 阳平:图 河 牙 鞋 牛 人 咸 常

3. 上声:土 鼠 解 嘴 减 冷 醒 讲

4. 阴去:兔 四 炮 界 桂 汉 睡 炭

5. 阳去:地 夜 树 卖 豆 闰 嫩 硬

(三)录音过程

录音地点在村民家室内。录音设备为华硕笔记本型号PRO551L,内置声卡,单向麦克风。录音软件为Adobe Audition。声音存储格式为wav,采样率44100Hz,单声道,分辨率16位。

录音时发音人每个字读5遍,字间隔1到2秒,读错或者发音不自然重录,最后选出最自然的单字录音文件作为研究样本,共得到5×8×16=640个单字样本。

(四)数据处理

(1)提取声学参数。使用praat软件,在录音样本的宽带语图中确定并标记声调段,运行可提取基频数据的程序,自动获取10个点及其基频值,声调时长。

(2)对基频进行归一化处理。通过Excel表格公式计算每种调类下的基频平均值和时长平均值。人对声调的感知是以对数形式存在,因此我们把基频平均值转换成对数。

(3)五度值換算。为了比较声调在整个调域范围内的相对关系,运用公式1将基频平均值换算成五度制调值,也即T值:

Ti=〔(lgF0i-lgF0min)/(lgF0max-lgF0min)×4献〕+1

(公式1)

公式中的F0i为基频点i所对应的基频值,F0min和F0max分别表示特定发音人调域范围内的最小基频值与最大基频值,Ti为其所对应的五度制调值。

(4)制图与分析。运用Matlab软件绘制16位发音人的声调基频曲线和声调五度值示意图,进行相应的分析与描写。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16位发音人的调形、调域和T值基本一致,这看不出汉寿方言新、老派分化的情况。

为了获取单音节声调,首先计算16位发音人的基频平均值和时长平均值,绘制基频曲线图;随后计算发音人的T平均值,根据T平均值绘制汉寿方言五度值示意图。

(一) 汉寿方言单音节声调基频

发音人的单音节声调基频平均值和时长平均值数据如表1所示,基频曲线如图2所示。

由图1可知,汉寿方言单音节声调的基频曲线走向是:阴平和阳去均为平调,其中阴平分布最高,在175Hz和180.8Hz之间,为高平调;阳去分布较为居中,在142.6Hz和149.2Hz之间,为中平调。阳平和阴去均为升调,但是阳平的位置要高于阴去,阳平起点为123.1Hz,终点为141.3Hz;阴去起点为127.6Hz,终点为157.9Hz;阳平与阴去起点非常接近,仅相差4.5Hz,而终点差距较大,相隔16.6Hz。上声为降调,起点为132.1Hz,终点为110.8Hz。

(二)汉寿方言单音节声调五度值

发音人的单音节声调T平均值数据如表2所示,五度值示意图如图3所示。

由图2可知,汉寿方言单音节声调的五度调值分别为:

(1)阴平调的调值曲线在4.5度和5度之间,其起音最高,点1、点2、点3均为5度,从点3到点7开始缓慢下降,从点7到点10则保持平稳,均为4.7度,整条曲线虽然缓慢下降,但在听感上并不明显,所以可近乎为高平调,调值记作55。

(2)阳平调的调值曲线波动较大,从点1到点3有明显下降趋势,点1为1.9度,点3为1.3度,起点与最低点相差0.4度,而从点3到点10则不断上升,点10为3.0度,最低点与最高点相差1.7度,所以是降升调。虽然最低点并没有达到1.0度,但调值仍可记作213。

(3)上声调的调值曲线从点1向点10开始不断下降,点1为2.5度,点10为1度,最高点与最低点相差1.5度,差距明显,所以是中降调。起点恰好在2与3度的正中央,调值可以记作31,也可以记作21,这里我们记作21。

(4)阴去调的调值曲线从点1向点8逐渐上升,点1为2.2度,点8位3.8度,而从点9到点10则开始保持平稳,均为3.9度,最低点与最高点相差1.7度,整个曲线很明显具有上升趋势,所以是升调,调值可以近乎记作24。

(5)阳去调的调值曲线在3度和3.5度之间,点1最低,为3.1度,点9与点10最高,均为3.4度,整条曲线虽然缓慢上升,但听感上并不明显,所以可以近乎为中平调,调值记作33。

此外,从单音节声调的时长来看,汉寿方言阳平调的时长最长,为295.8ms;阳去调的时长次之,为264.4ms;上聲调与阴平调的时长均在阳去之后,分别为225.7ms和209.5ms;阴去的时长最短,为198.4ms。尽管从图2中可以比较明显地发现5种声调间的时长差异,但从听感上,阳平、阳去只是较为舒缓一点,上声、阴平较为次之,阴去的舒缓程度最低。

(三)实验结果与以往描写的对比

将本次语音实验的结果与前人的结论进行对比,可以发现:通过实验语音学方法获得的汉寿方言单音节声调的结果与鲍厚星(1986)的结论基本一致,均为阴平55,阳平213,上声21,阴去24,阳去33。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实验结果显示,汉寿方言阳平的起点并没有达到2度,而最低值也并没有低至1度,调值213只是一个近似值,易亚新(2007)将阳平记作13,也是合理的。上声的起点比2度高0.5度,居于五度值的正中央,既可以记作21,也可以记作31,这里我们记作21。

易亚新(2007)认为汉寿方言有入声,调值为45,而本次语音实验并没有发现调值为45的声调,同时,从听感上,汉寿方言单音节声调均发音舒缓,并无较为短促的发音,因此无法证明当前的汉寿方言中存在入声。满大启(1994)虽提出入声已消失,但认为去声不分阴阳,去声的调值只有一个,为33。易亚新(2007)对去声也持有与之相同的观点,认为去声不分阴阳,调值为33。

汉寿方言去声是否分阴阳,这是前人研究的分歧点之一,也是本次研究关注的重点之一。无论是根据实地考察,还是通过语音试验,结果均显示汉寿方言存在着阴去与阳去两种调类,而且它们的调值具有明显的差异,阴去是升调,调值为24,阳去是中平调,调值为33。李蓝(2009)将上声标记为42,阴去标记为35,与实验结果相比,除了调值上有差异,比实验结果的调值高1至2度,调形与实验结果大致一样。

三、结语

通过对汉寿方言声调的语言实验数据分析,对汉寿方言单音节声调的描写应为:阴平为高平调,调值记作55,阳平为降升调,调值记作213,上声为降调,调值记作21,阴去为升调,调值记作24,阳去为中平调,调值记作33。采取实验语音学方法,对汉寿方言的语音记录更为客观,语音数据更为准确,这不仅为确定汉寿方言单音节声调提供了实证支持,还有利于机器语音的识别,为以后开展方言保护提供数据参考。

〔参 考 文 献〕

〔1〕陈晖,鲍厚星.湖南省的汉语方言(稿)〔J〕.方言,2007(3):250-259.

〔2〕鲍厚星.常德十县市方言声调的特点〔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8(5):121-123.

〔3〕满大启.常德地区志·方言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37.

〔4〕易亚新.常德方言语法研究〔M〕.湖南:学苑出版社,2007:12.

〔5〕李蓝.西南官话的分区(稿)〔J〕.方言,2009(1):72-87.

〔6〕李姣雷.湘语益沅小片方言去入同调现象分析〔J〕.贺州学院学报,2013(9):83-87.

〔7〕孔江平.实验语音学基础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责任编辑:杨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