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广大学子共享优质教育

2017-06-21杨优华

职工法律天地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二中南昌名校

□杨优华

如何让广大学子共享优质教育

□杨优华

优质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共同取向。优质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名校里,名校有着良好的环境、先进的教学设施、优秀的师资队伍、科学的管理水平,并且通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良好的校风,从而赢得了社会美誉。正因为如此,名校也就必然成为学生和家长最向往的地方。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和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是许多地方存在的普遍问题,由此导致的“择校热”、“奥数热”等多年来一直困扰着众多家长和学生,成为实现教育公平、改善教育民生、维护教育稳定的一道难题。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引发的供求矛盾

李长铭的儿子该上小学了,他早早准备,打算让儿子进一所好小学。这所小学在该市算是“名校”。尽管已经听说过“幼升小”考试的种种传说,面试场面还是让李长铭倍感意外,校园里满是焦躁的家长和表情凝重的孩子,大家排队等着老师叫名字,气氛就像是求职。

面试出来,儿子告诉李长铭,老师出了一道数学题:甲乙两个人数鸡,甲给乙一只,甲乙的鸡一样多;乙给甲一只,甲的鸡是乙的2倍。问,甲有几只鸡,乙有几只鸡?李长铭是经济学硕士,但儿子的面试题居然一时难住了他,后来回家列了方程式才算出来。

李长铭的经历被越来越多的家长体验,如果不是陪孩子迎考,家长们难以想象上名校要经过这样的激烈竞争。在这一代家长的记忆里,只要到了入学年龄,父母就会把自己送进小学,升学压力至少要到中考才有体会。

升学竞争的低龄化,在最近十多年中愈演愈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注意到这样的现象,试图改变现状,但效果显然不好。某些“幼升小”的试题远远超越国家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但就算家长意识到考试太难,为了进好学校,该学的还是得让孩子学。一边埋怨考试“变态”,一边不得不为孩子考试准备,如此纠结着的家长随处可见。

“幼升小”如此,“小升初”竞争更甚。原本以普及教育为初衷的义务教育阶段,充满了残酷竞争的气氛。入学时“打破头”,入校后竞争从“拼爹”转移到孩子“拼成绩”,“减负”常常流于口号。

初中生学高中课程,小学生学初中课程,幼儿园已经学完拼音、数百汉字及加减法……家长们领着孩子超前学习,孩子们在越来越提前的竞争中失去自己的童年。教育学者杨东平,把中国教育中存在的过度竞争现状,用“教育恐慌”一词来形容。

经久不衰的“择校热”,反映了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矛盾发生了转变。过去是上学难,包括中小学。通过多年的发展,现在相对来讲上学比较容易,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都已经普及,但是社会公众感觉压力依然很大。因为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好学校太少,满足不了少年儿童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这就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由于学校之间差距过大,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以钱择校、以权择校和以优择校的现象越来越多,几乎成为某种潜规则。

以钱择校、以权择校的典型是“共建生”和“条子生”。“共建”是一些省会城市具有特色的小升初政策,政府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与重点学校通过“合作共建”,满足本部门职工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以某地一所中学为例,共建生占录取学生比例的17%。许多优质中学的共建单位多达十几个。“条子生”也就是后门生。一些家长通过特殊社会关系,使自己的孩子获得重点学校的入学机会。某地重点学校“条子生”一般占当年招生人数的8%~10%。在升学季节,名校校长总能收到众多条子而难以处置。有的学校甚至设立一个临时机构,叫“条子办”,每年春节前后就开始“条子生”的工作。

相比之下,既无权也无钱的普通百姓的孩子只能够通过以优择校的方式来获得进入重点中学的机会。即便在这个环节,培训机构和重点学校也形成了利益同盟。这就是“占坑班”。由于小升初由统一考试改为电脑派位,一些家长不愿意孩子进入薄弱校就读,而重点学校为争优秀生源也不愿意接收电脑派位生,于是出现了以奥数培训为主的培训学校,充当起替重点中学选拔学生的功能。开始,重点中学自己办“占坑班”。后来,义务教育不允许择校,政府叫停,学校就改为与培训机构合办。在大城市,各所名校都有自己对口的培训学校,你去查处,学校说跟我没关系啊,是培训机构。其实,大家都清楚怎么回事。

按照教育部规定,原则上小学一个班不超过45人,初中一个班不超过50人。但是长期以来,越是名校每班的学生人数越是超员,普遍超过50人,60多人甚至70多人的并不鲜见。整个教室挤得满满的,每一排课桌椅间的距离十分有限,根本没有学生活动的地方。

这种超负荷班级容量引发的弊端早就凸显无遗。

十多年前,教育界实行多项改革,其中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取消统一考试,其目的是减轻学生负担、淡化义务教育阶段的考试竞争。但教育部门的初衷最后演变成另一种形式的竞争,学生的压力非但没有减小,反而更加沉重。家长和老师都知道过早的竞争和太大的学业压力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可大人们又不得不让孩子参与到这场竞赛中去。

从改善民生的高度改革基础教育

西安市基础教育与职业高中在校生达130万人,但就读学校中办学质量较好、师资力量雄厚、在社会上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很少。以中学为例,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较强的学校只有6所,仅占全市364所普通中学的1.65%。

西安市政府提出,要以加快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为契机,试行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合理配置和优化全市教育资源。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构建合作共生机制,强化学区长学校示范引领、输出办学理念、共享教育教学资源等,以最终实现全市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高水平、高层次均衡;在减小校际差距的同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西安市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就此风生水起。

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是指在区县域中小学中,由教育行政部门指定一所优质学校为学区长,吸纳3至5所同类型、同层次的相对薄弱的成员学校,就近合理组建成为一个大学区。纳入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的学校,可通过紧凑型、松散型或混合型等多种形式,实施捆绑式发展。大学区实施学区长负责制,学区长对学区实施统一管理,并对学区内的人事编制、资金使用和资源调配等有一定管理权限。而成员学校校长的法人代表地位、行政职级和工资待遇不变,接受学区长学校的管理指导,具体负责成员学校日常管理工作。

在生源配置方面,大学区实施初级阶段,成员学校仍以区教育局划定的学区为生源地,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区教育局依据各校生源情况,优先在大学区内予以调配。而在大学区内成员学校校际差距明显缩小后,学区长学校可对生源进行合理调配,以满足广大市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另外,大学区成员学校还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教师校际交流,教师的考核评优、职称晋升等要参考在大学区交流的情况。

大学区管理制改革不是教育资源的简单平均化,不能以降低或牺牲优质学校的教育质量来达到均衡,更重要的在于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改革,以此同步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增强全市基础教育的整体实力。从而“使弱校变强、让强校更优”,最大程度地满足群众子女就近入学即可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

大学区管理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西安市共设立 37 个 小 学 大 学 区 和 29 个中 学 大 学 区 ,已 有 171 所 小学、112所中学纳入试点。按照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的目标,到2015年,西安市学前教育市一级以上等级幼儿园数量由占比10%上升到15%,70%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标准化学校标准,所有普通高中达到省级标准化高中标准,15%的普通高中达到省级示范高中标准。

一组数字能说明西安市实施大学区管理制改革以来的成效。各试点学校共同开展教科研工作,已立项课题达461个,12964名教师参与了校际交流活动。各学区共组织公开课1155节,示范课371节,观摩课399节,座谈会270次,研讨会295场,报告会99场。各试点学校共享教育教学设施共计423项,惠及学生6.2万余人。

西安市教育局对大学区实行“捆绑式”考核评估。大学区及学区长学校的考核由区县教育部门组织实施,以发展增量为核心指标,同时对共同发展、均衡发展、特色发展等进行综合考评。

政府应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对教育均衡发展做出政策细化和制度安排,并建立完善的监督、考核和问责制度,防止“抽瘦补肥”,加大对薄弱学校投入的倾斜力度,通过“填谷”达到教育均衡和公平目的。西安市的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把教育真正当作一项基本的民生,急群众所急,忧群众所忧,就一定能找到破解教育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

推进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的调整

南昌教育资源丰富,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学生入学易,但上好学校难。面对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面对义务教育优质与均衡发展的趋势,南昌市教育局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的调整,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南昌市有省重点中学24所,多数处在老城区或县城的中心区域。近年来,南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更显突出。到2020年,南昌市建成区面积将达到50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5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为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南昌市教育局加大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将部分优质高中“腾笼换鸟”迁出老城区。

南昌三中青山湖校区、南昌十九中红角洲校区、南师附小红谷滩二部、站前路小学云飞路校区,这些名校办的新校,都离开城区,在新区办学。原南昌三中二七北路校区则交付给育新学校办初中。这一进一出,走出了南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一条新路。

近几年来,南昌市教育局重视放大优质学校示范引领作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让弱者变强,让优者更优,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

南昌三十中由于周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在校学生人数、办学质量每况愈下。有一年秋季开学时,初中招生不足100人,高一则仅招生一个班37人,周边学生家长宁愿花钱择校都不去三十中读书。

南昌十五中、南昌三十中合并办学后,经认真调研,多方论证,决定原三十中成为十五中初中部,原十五中办高中部(两年过渡、逐步到位)。如此一来,老牌名校十五中名校作用迅速放大。初中部初一新生共招生12个班556个学生,招生规模较上年扩大5倍多;高一则设42个班共计招生1970位学生。在名校示范引领的作用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带来的成果。

作为南昌闻名的窗口学校,站前路小学为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在南昌市教育局、西湖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不断释放优质资源,通过合作办园、开办分校等方式,继开办莱茵分校后,又设立了云飞路校区。新建的云飞路校区面积占地53.3 亩,建筑面积约 2.4 万平方米,比老校区扩大 5倍多,是一所标准化、现代化的九年一贯制示范学校。新校区设立45个教学班,其中小学30个班,初中15个班,可容纳学生2100人。学校的优美环境、一流师资、特色管理、优质教学让孩子们和家长很开心。

在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布局中,南昌市教育局还致力于学校布局调整,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使教学资源得到优化整合,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资源环境。

南昌二中、南昌二十二中、南昌四中三校合并办学,并组建南昌二中初中教育集团,以南昌二中为龙头,树立百年二中的“中心作用”,充分利用南昌二中德育、科技、艺术、体育和文化资源,发挥名校辐射与整体拉动作用,让更多的孩子在优质教育的成果下更好地成长。南昌二中接管后的二十二中,引入二中的各项资源,学生由原来的500多人增加到1300多人。

原南昌四中变更为南昌二中爱国路校区,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师生管理、教育教学业务指导、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实质性合作与交流,规范教育教学管理,探索既有理念共识、课程共享、师资共用,又有特色发展、效益显著的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加入南昌二中后,爱国路校区按照规划进行必要的资源调整,共享南昌二中的德育、科技、艺术、体育和文化等资源,良好的校园文化促成了原南昌四中的彻底改变。

原南昌二十二中,硬件、师资也是一流的,但和原南昌四中一样,缺少相应的校园文化。三校合并办学后,并不是简单地换块牌子,而是逐步融合南昌二中优良的校园文化、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促进学生从习惯、品质、精神的塑造。从学生进校的“校训解读”、“二中德育读本”的宣讲到文明学生文明岗、学雷锋志愿者协会以及值周班的申请、执岗,无不彰显出二中“要想成才,先学做人”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成长提供了更好的优质教育环境。

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通过调整教育发展过程要素的组合,改变不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不断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是投入不足和学校间、人群间分配不公叠加作用的结果。破解这一问题,必须打出一套“组合拳”,一手抓加大投入,一手抓公平分配,两手抓,两手硬,少一些“锦上添花”,多一些“雪中送炭”。

猜你喜欢

二中南昌名校
我在南昌 你在哪
南昌是我 南昌是你
全国名校等差数列拔高卷(A卷)
名校介绍
启航
——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校歌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南昌护桥记
高中计算机学习中的数列求解办法
如雷鼾声惊醒“名校梦”,15岁少年不堪重负卧轨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