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小熊猫蜂窝织炎的诊治
2017-06-21蔡洪波辽宁省建平县八家农场动物卫生监督所
文│蔡洪波(辽宁省建平县八家农场动物卫生监督所)
一例小熊猫蜂窝织炎的诊治
文│蔡洪波(辽宁省建平县八家农场动物卫生监督所)
蜂窝织炎是指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或腐生性细菌引起的皮肤或皮下组织广泛性、弥散性、化脓性的炎症。该病常发生于臀部、四肢等部位的皮下及肌肉间疏松结缔组织内,其特征是脓性渗出物浸润,迅速扩散,常伴有全身症状,如不及时治疗易发生败血症而死亡。该病在野生动物中时常有发生。2015年8月,辽宁省大连市动物园一只小熊猫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废绝、机体虚弱无力、左侧臀部皮下脓肿、破溃后排出脓汁及坏死组织等症状,经诊断确定患上了蜂窝织炎。经过及时的伤口处理及静脉输液后,患病的小熊猫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现已康复。
一、发病情况
该只小熊猫2009年进入大连市动物园,在猫群中时常受欺负。2015年8月,发现该只小熊猫趴卧倒地,全身虚弱无力,目光呆滞,口色苍白,左侧后臀部皮下脓肿,脓肿面积约10厘米×5厘米,长椭圆形,局部已破溃且流出脓汁,人工刺激几乎无反应,心率140次/分钟,体温较低已无法测得,体重5.25千克。笔者对其后臀部的化脓部位进行彻底清创排脓处理,并进行静脉输液治疗,输液以强心升压、抗菌消炎、供给能量为原则,经过一周左右的治疗,该只小熊猫恢复饮食,捕捉时挣扎有力,测得心率约150余次/分钟,体温37.5℃,化脓部位无脓汁及渗出液排出。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查。抽取前臂静脉血约5毫升,其中1毫升注入常规管,另外4毫升注入生化管。血样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0医院检测。血常规检测显示红细胞数(RBC)为8.16×1012个/升,白细胞数(WBC)为18.85×109个/升,血红蛋白浓度(HB)为100克/升。血液生化检验结果见表1。
2.细菌培养鉴定。用10毫升注射器无菌抽取部分脓汁送于辽宁省大连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0医院进行细菌培养。培养鉴定结果显示,样品中含有大量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少量棒状杆菌。
三、治疗
1.患处彻底清创排脓。左后臀部皮下脓肿,且破溃流脓。患处呈弥散性肿胀,触诊局部发热,有波动感。首先对患处及周围皮肤进行剪毛、消毒,在肿胀部位的下部做切口,患处腔隙喷射出黄白色伴有腥臭味的腐汁,流出大量干酪样脓性污物。由于患部皮肤及浅层肌肉组织已大面积溃烂,于是笔者应用手术刀将腐烂的皮肤及肌肉组织切割掉,对患处依次应用双氧水、利凡诺、碘伏进行冲洗消炎,然后涂抹百多邦并将甲紫涂于创口表面。
2.静脉补液。目的是强心升压,抗菌抗休克,补充能量,改善机体微循环,纠正酸中毒。具体补液如下:0.9%氯化钠+头孢他啶+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葡萄糖溶液+ATP+COA+维生素C+肌苷+细胞色素;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碳酸氢钠注射液;5%葡萄糖溶液+盐酸多巴胺注射液。
3.口服药物。转移因子、匹多莫德、营养软膏、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等营养药物。
4.肌肉注射药物。克林霉素、氢溴酸山莨菪碱。
四、小结
1.由于园区小熊猫饲养密度较大,加上抢食、发情等因素造成打架争斗受伤,因未能及时发现该只小熊猫后臀部受伤,在夏季高温潮湿的环境下,受伤部位菌体大量繁殖导致局部感染诱发蜂窝织炎并最终造成机体败血症,幸好治疗较为及时合理,使得该只小熊猫得以幸免。
在日后的饲养中,应加强对野生动物的饲养管理,控制合适的饲养密度,改善饲养环境,合理分群,尽可能地避免打架争斗造成此类疾病的发生。
2.通过对该只小熊猫采血进行血常规及血生化实验,并采集患处脓汁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及药敏分析试验,得出了比较科学合理的治疗依据,为最终成功地救治该只病情较严重的小熊猫奠定了基础。
3.发病期及恢复期应改善饮食结构,提供全面、科学、营养的食物并给予必要的营养药物,帮助其恢复并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促进伤口处的肌肉及皮肤组织的愈合。
表1 血液生化检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