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陶模对动画造型设计作用的研究
2017-06-21开封大学艺术设计学院475004
石 俊 (开封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475004)
宋代陶模对动画造型设计作用的研究
石 俊 (开封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475004)
动画是新世纪创意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元素之一,动画更是语言和民族传统文化散播者。而动画作为民俗艺术的重要载体与传播者,在追求技术性、商业化、利益性的同时,更应承担起传承民族民俗文化这一责任,将民俗艺术与民俗元素应用至现代动画创作中,打造具有浓郁民俗风情的动画产业品牌,加强地域性文化性意识,提升中国在国际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磨喝乐;动画造型;民俗
注:该文是“开封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名称:《宋代七夕文化动漫宣传片的制作与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原城市开封曾作为宋朝首都长达168年,历经九代帝王。宋代东京是一座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富丽辉煌的都城。作为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繁华的世界大都会,而显赫于世。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以及宋代《东京梦华录》都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东京开封城的繁华景象。北宋也是继唐代以后科技、文化、艺术发展的又一鼎盛时期,创造了灿烂辉煌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宋文化。
作为极具地域文化性的民俗特色之一,磨喝乐陶模是宋代非常流行的节日玩具。许多人物表情刻画得惟妙惟肖,而发髻、服饰等多有不同,对研究当时的民俗和社会生活具有很高的价值。“摩喝乐”作为流行于宋代的民俗玩具,主要在农历“七夕”节上市,造型取自佛教莲生童子含义为各种泥质娃娃。本文主要探索宋代“摩喝乐”对动画造型的启发作用。
一、磨喝乐童子造型韵律感与动画的契合性
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中,动态《清明上河图》重现了北宋当年市井繁华景象,而在动态清明上河图中也出现了摩喝乐的身影。宋代磨喝乐陶模受到绘画,雕塑等因素影响,造型方法集多种艺术优点于一身,形成了特有的造型艺术。圆状或椭圆状的基本形态,根据模具基本形状而设计图案纹样,奇妙多端的构思,丰富多样造型,圆融饱满整体构图正是宋代磨喝乐陶模的特点。
童子造型是磨喝乐陶模常见题材,童子戏绣球中的童子形态呈卧伏状,舒眉展眼,头向上仰视,发顶前,呈“鹁角”状,腰围绣花肚兜,双股微露,双腿上下叠置并嬉戏,手紧抱绣球呈嬉耍状。该造型写实,童子情态顽皮可爱,整体造型扭成近似S型,在透视上呈现翻转生动,造型夸张可爱与动画角色设计的造型运动的韵律感具有契合性。
图1 宋代磨喝乐陶模 童子戏绣球
从(图1),不难发现,在角色动作造型中,磨喝乐陶模与《猫和老鼠》动画角色造型有契合之处。在动画造型中,人物肩部的扭转与胯部的夸张扭转对角色神态,韵味,律动有着重要的作用,磨喝乐陶模双手抱球,双脚抬起,臀部微抬,背部呈弧状与汤姆猫托腮有相似弧度。在动画角色造型中,在静止的画面中体现人物的运动感是动态角色造型最为重要的要素,而磨喝乐陶模中人物在静止的造型中展现出动态的韵律感,或俯卧,或作揖,或挤眉弄眼,肢体语言的丰富正是与动画设计中的韵律感相契合。
宋代磨喝乐玩具就有相扑的造型,2015年7月10日暑期档上映的动画电影《小黄人(Minions)》反派角色,角色名为Dumo Sumo,形象是一名魁梧的日本相扑选手,看着小黄人们在他手中无助的呆萌样子,十分可爱,这名相扑的动画形象十分讨喜,动画影片已经播出好评如潮。
二、磨喝乐造型艺术对动画造型设计的影响
(一)民族传统艺术对动画设计思维方式的影响
民族艺术博大精深,内容极其丰富,吸取民间生活气息,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俗的民间艺术形式。宋代磨喝乐造型大多取材于民间民俗活动,如“执荷童子”形象蕴含了“多子多福”、“迎福纳祥”的意义,这种赏心悦目的形象被民间接受,成为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艺术。宋代磨喝乐造型丰富多样,按照内容可分为:人物类、民俗生活类、神话类和建筑类。从中学习传统中国的设计思维、设计模式,而动画的角色造型需要表达出他的性格、价值观、民族历史年代等信息,传统智慧和传统元素是学习动画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线条对动画造型设计的重要性
线条是动画造型设计最基本的语言,可以直接的传达意境,线条对意境的表达由来已久,在宋代的磨喝乐造型线条流畅,体现了古雅之感,有装饰感。复杂多变的线条在动画造型艺术中透露出的优美节律把饱满的情绪和鲜明的形象可以柔和在一起,给人深邃感觉。在这一点上,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用看似随意的线条勾勒出老子和庄子。飘逸的线条带给观众流畅的视觉感受,作为造型艺术的通用语言,对动画造型艺术显得尤为重要。
(三)动画造型以形写神
在宋代磨喝乐造型中,我们会发现这些造型十分传神,生动古朴,人物丰满有力,具有鲜明的中原特色,宋代的开封是当时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庞大的市民阶层向城路繁荣的市井文化,各地商贾云集,磨喝乐作为七夕节日文化的衍生品,自早期的风俗产物变为后期日常陶模玩具的过程,新的娱乐游戏在不断的产生发展,磨喝乐就是这个时代民俗化的产物,传神不仅仅体现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人物的动态和整体结构也很重要。对于动画角色创作而言,宋代陶模造型更趋于艺术的装饰性,同一类型同一题材的陶模造型有多种表现形式,在创作陶模动画角色时应注意造型上的变化,也应体现出宋代陶模造型形式的丰富性、灵活性和自由行,充分展示艺术“有限即无限”的魅力。
三、民俗文化与动画结合应符合当代个性化审美
从早期《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体现的传统绘画的线条美和戏曲的舞台美感,到《梦回金沙城》《魁拔》等当代动画采用色彩与明暗关系表现立体造型美,这是动画传统舞台艺术向多媒界艺术形式的转变,同时也是民俗动画个性美学的转变,说明结合了流行原色的民俗文化凭借受众广而多的优势和媒体的传播力量占据了动画风格主导。传统动画艺术形式与大众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发展, 也是当代民俗文化与动画结合的个性化审美之路。
(一)民俗文化与动画结合应符合当代民族化审美
在动画动画创作中,作为凸显角色性格与时代感的服装一直被重视,在开封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动漫专业师生共同创作的七夕民俗动画片的中,参考了大量的宋代服饰,儒雅与便利是宋代服饰的突出特点。宋代理学的发展使当时服饰风格有了独特的理性美,在动画的制作中绘制了宋代男女装都普遍流行的褙子,一方面,由于其造型风格符合了当时的礼仪规范,显现了温文尔雅的美感,另一方面,喜好宽薄衣衫适应当时的地域和气候,中式审美中对与柔美,素雅的喜好一直延续至今。
宋代对于服饰的理性美直接反应在了服饰色彩上,一反前朝唐代浓艳绚丽之色,具有淡雅质朴之风。平民阶层一般穿着青,白,黑色服饰,只有在节庆之时才会换上色彩鲜艳服饰,增添欢乐气氛,在动画创作中,不仅应对宋代服饰配色有深刻了解,更应对服饰配色的对比体现角色凸显的民族化审美。
宋代建筑特点在于造型古朴以及对建筑细节的展现。建筑底蕴总是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土壤和文化背景中的。在七夕民俗动画制作中,通过对宋代建筑陶模的观察分析,运用三维动画软件MAYA对宋代建筑进行POLYGON建模,配以CARTOON材质,仿照古代绘画风格强调用线的特点,加粗了模型外轮廓线,再现了宋代部分街道,使得千年前《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风情以动画形式重新展现。
(二)民俗文化与动画结合应符合当代娱乐化审美
在当今社会,流行文化的兴起和大众娱乐功能的彰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快速获得信息”成为受众对影视作品的重要需求。在动画作品中,娱乐点则主要来源于天马行空的幻想惊奇以及幽默的组合。而七夕民俗动画的创作中,包含着中原节日文化的深厚底蕴,使观众产生似曾相识的触动,从而进一步了解传统民俗文化。对于受众而言,观看动画的过程就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故事中社会热点的关注及话题性的互动性能够是观影受众感同身受,引起共鸣,因此,受众进行电影消费的驱动力源于对快乐的追求。对动画创作者而言,在动画电影的话题性和内容互动方面都应力图制造和满足受众的需求,并使之成为创作的原动力。
四、结语
纵观世界动画史中,中国动画曾有过令世界为之惊叹与瞩目的历史时刻,在动画片从艺术领域向商业领域转向市场运作的过程中,中国完全具有策划和制作国际一流动画片的能力。通过对七夕节日民俗艺术元素的挖掘、了解并运用至动画创作中,在打造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产业的同时,加强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从而使中国动画产业成功突围,重新走上世界的大舞台。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原地区七夕节日民俗艺术元素在动画设计中的实例研究,结合理论分析和创作实践,即笔者试将七夕节日民俗艺术元素融入作品中,并以磨喝乐为代表的节日民俗工艺品为切入点,通过多种动画制作软件的应用与呈现,将磨喝乐及执荷童子改编为动画角色,提高动画作品的辨识度。笔者认为,动画设计中加入磨喝乐元素,并不是简单的复制与照搬,而是根据其动画角色的设定与画面感需求,从而进行艺术化处理,是中国动画发展的一种新的探索与尝试,亦是七夕节日民俗艺术传承的另一种新的途径,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笔者有理由相信,传统节日民俗艺术元素会越来越多引入动画设计当中,并成为一种趋势,在不断的实践中相磨合、发展,使中国动画产业更具民族标示性,作为新时代动画艺术工作者,应积极探索中国传统民俗艺术,充分挖掘其特有的民俗文化艺术性,为开拓中国的动画新领域作出应有的贡献。可以说,节日民俗动画在动画设计中将是一颗璀璨的新星,为中国的动画产业增添浓烈的一笔。
[1]魏跃进,宋代陶模[M].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3-1出版.2010-03第1次印刷.
[2]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出版.
[3]王连海.中国民间玩具简史[M].工艺美术出版社,1991出版
[4]王铮.民间美术在现代动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