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湛江傩舞“考兵”的造型艺术在舞蹈当中的运用与塑造

2017-06-21许笑傲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524000

大众文艺 2017年11期
关键词:湛江面具舞蹈

许笑傲 王 珊 (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 524000)

浅析湛江傩舞“考兵”的造型艺术在舞蹈当中的运用与塑造

许笑傲 王 珊 (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 524000)

湛江旧县傩舞“考兵”是一个含有特殊地域、原始文化与悠久历史背景的综合祭祀仪式,分为起傩、巡游、掩拜、傩舞考兵、穿令箭、滚刺床等几大部分,是当代风俗活动中所剩不多的神秘傩仪之一。本文旨在以湛江麻章区旧县为代表的傩舞“考兵”为中心,进而展开“考兵”的造型艺术及其在舞蹈作品中的运用研究,为提炼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素材进行舞蹈创作提供思路与方法。

湛江傩舞;民俗文化;艺术造型; 舞蹈创作

该论文由《湛江傩舞“考兵”造型艺术研究及对现代造型设计的启发》(项目编号:SK1503)及《湛江傩舞面具的图案、纹饰及色彩研究》(项目编号:2015B01015)资助。

一、湛江旧县傩舞“考兵”的艺术内涵

湛江傩舞是一种古老神秘的文化现象,其本义是驱鬼逐疫。傩仪为核心,以傩舞、傩戏、 傩艺、傩俗为主要的傩文化,是广东地区古老、生命力顽强、历史积淀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于湛江的傩舞形式有“走清将”、“舞二真”、“舞六将”、“考兵”等,本文以麻章旧县“考兵”为主要研究范围。

“考兵”会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和三月二十五至二十七的年例中进行表演。笔者于2014年4月26日与部分舞蹈系教师前往麻章旧县进行湛江傩舞的采风与调研,此次旧县傩舞仪式正逢广东电视台栏目对傩舞对录制,并有人民日报、 羊城晚报、湛江电视台、湛江日报、湛江晚报等新闻媒体的到场关注,以及各高校研究学者调研。因此,这次傩仪无论是表演人数还是观摩人数都是较为庞大的,规格相对完整正式。

1.“考兵”的艺术寓意

旧县傩舞“考兵”是一种典型的驱鬼除疫、遣灾纳福、以求国泰民安的傩祭活动,于明朝万历年间传下来的。据记载,北宋年间,契丹人大举入侵中原,烽火告急,真宗皇帝知道河南洛阳人康保裔忠勇孝义、武艺超群,就任命他为三军元帅,车、麦、李、刘、洪五位将军为其手下部将,出征御敌。在无数次惨烈的交锋中,康元帅带领五位将军。身先士卒英勇杀敌血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在河间的一次众寡悬殊的大战中,他们身陷重围顽强抗敌,战至天昏地暗、拼尽全力、以身殉国。如此保卫家园、精忠报国的壮烈事迹震动朝野上下,人们为了纪念康元帅和他的五位将军,尊称康元帅为康皇,并将他们奉若神灵,以跳傩舞的方式再现英烈,祈求康皇保佑百姓,国泰民安!

2.“考兵”的表现形态

表演者由7人表演,分别是车、麦、李、刘、洪将军、土地公和土地婆组成。他们面戴面具, 车将军执斧头、麦将军执关刀、李将军执锏、刘将军执链、洪将军执旗,在打击乐和唢呐伴奏下,以奇特步态奔向各个角落跳跃舞打,搜寻不详之物,驱除疫鬼;土地公和土地婆手持拐杖为村民祈福,发送象征吉祥好运的“红包”,期间更有自称神灵附体的大汉,赤膊上阵,手拿铁质长箭,当面刺穿面部肌肉和肌肤,没有血液流出,毫无痛苦之表情,以示其“能力强大”,这就是民间绝技“穿令箭”。紧接着,他在祭坛前布满荆棘的八仙桌上来回滚动,逐渐加大力度与难度,人们惊叹欢呼,此时活动达到高潮,这俗称为“滚刺床”,以示神灵显灵。到了最后,大汉无力躺身于荆棘桌上,“五将军”将它高高举起,巡游一周,意为“遣灾送祸”,再次一起巡舞,消除灾疫,“五将军”各自双手展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和谐吉祥”、“万事如意”寓意祥瑞的对联。至此,傩舞“考兵”结束。

据记载,湛江麻章区湖光镇旧县村傩舞“考兵”于南宋宝佑年间(1253-1258 年)由彭姓始祖从陇西经镜方村(今江西省吉水县)传入,可见傩舞“考兵”并不是由湛江当地起源土生土长的,而是与江西傩舞一脉相承。“考兵”传承人彭耀宗曾讲述,“考兵”由于历史的变迁,原来的表演形式和舞蹈动作组合基本失传。现在表演动作只保留了较为简单的传统步伐和手势。那么,我想那些部分失传的古老的表现形式和动作语态可能要向江西傩舞去寻找。而现今,旧县的“考兵”则是那些古老形式的未完整地保留,年代久远的服装已经纳入收藏,凡是表演都使用那异常荧光亮丽的新服装,已不再是发黄陈旧古老的历史的见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些变味。但“考兵”驱鬼逐疫的功能未变,那些神秘的巫术性质未变,那些原始的形式和古朴的动作都顽强地流传下来,显得越发地弥足珍贵。

3.“考兵”的面具服饰

傩舞“考兵”当中五将军使用的是传说中的英雄人物面具,具有巨目、撩牙、巨鼻等夸张的艺术特色。面具以木质雕刻为主,也有用当地“橹罟头”和牛皮制作而成,其体态轻巧,雕塑感强,不怕潮湿、虫咬,历经百年而保留完整,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牛皮质傩面具及彩绘傩脸谱的色彩以黑、红、黄 为主,富有奇丽色彩与花纹样式的明显特点,呈现出夸张粗犷与庄严威武的风格特征。以善相(文相)和凶相(武相)为主,丑相则不多见。面具造型武相豪放不羁、粗犷狞厉,文相端庄俊秀、气宇轩昂,是古代雷州半岛人民敬雷崇雷文化的传承。近现代以来,湛江傩舞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大型比赛和重要演出,声名远播。1992年,考兵傩舞被批准收入国家重点科研工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一书。2008年列入国家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

傩舞面具明显融合了戏曲脸谱的色彩和样式,形成了符号化的有着特殊含义的表演面具。例如中国传统戏曲脸谱的各种颜色分别代表着不同意义:红色代表忠贞、英勇的人物性格;蓝色代表刚强、骁勇、有心计的人物性格;黑色代表正直、无私、刚直不阿的人物形象;白色代表阴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绿色代表顽强、暴躁的人物形象;黄色代表枭勇、凶猛的人物;紫色代表刚正、稳练、沉着的人物。 为人们区分出人物,进而在面具上使用不同颜色、装饰、线条和图案来辨别五将军形象以及各人物性格特色。

附人物服装、道具、面具对照表:

人物 面具 服饰 道具车将军 黑脸,带有墨绿色色感、褐色胡子中式盘扣黑色衣裤、黑腰带、赤脚 斧头麦将军 红脸,带有红色线条图案 中式盘扣紫粉色衣裤、黑腰带、赤脚 长锏李将军 浅黄脸,带有绿色线条图案 中式盘扣绿色衣裤、黑腰带、赤脚 索链洪将军 桔黄脸,带有红色线条图案 中式盘扣黄色衣裤、黑腰带、赤脚 令旗刘将军 深红脸,带有黑色线条图案、褐色胡子中式盘扣大红色衣裤、黑腰带、赤脚 大刀土地公 粉红脸、白眉毛、白胡子 黑色中长袍、深蓝色镶边、赤脚 拐杖土地婆 粉红脸 湖蓝色中长袍、深蓝色花案镶边、赤脚 拐杖滚荆棘大汉无面具,带有绿色、白色、红色混合妆容红色五分裤、红色臂带,红色镶绿色装饰宝石头巾(发带)、赤脚箭、荆棘

4.湛江傩舞“考兵”的动作造型

“考兵”由于历史原因,其原有的舞蹈动作组合基本失传,动作以摇头、拧身、蹲颤、绕腕、推指(香火诀)、碎步、踏跳为主,充分表现傩舞古朴粗纩、夸张悍勇、气势磅礴的动作特点,其间配合锣鼓边喊边舞,以陶鼓、月鼓、高边锣、小锣等击乐伴奏,有的还配有大钹、小钹、唢呐和牛角。其中古老的陶鼓是主奏乐器,用陶泥烧制,形状为两头大,中间细,鼓腔镂空,两端蒙羊皮,音响雄浑清脆,富有鲜明独特的地方特色。显得古朴、威武,具有浓郁的原始古巫色彩和较强烈的生活气息。表演程式遵循对称式和方整式的程式,向着两个方向或拜四方,东、南、西、北、中的套路动作反复进行。还有一些类似拳术和戏曲动作的舞姿和步伐,常用的有“左右踏步”、“大小八字步”、“丁字步”、“踱脚”、“搓步”、“平步”、“前后点步”、“半蹲”、“平步旋转”,舞步迅速而多变。表演到高潮时,也有“腾跃”、“蹦窜”、“翻滚”、“旋转”等一些技巧性动作,还有类似吸取“亮相”的造型,强调动作的力感和停顿。

“考兵”动作性强,奔跑速度快,持续时间长,需要很强的体力才能完成,五位将军表演傩舞的动作又各自不同。他们手执斧、大刀、长锏、索链和令旗等兵器进行“练兵”,飞快地奔跑武打着各种动作,“嗬嗬—嘿嘿—哈哈”嘴里默默有词,然后巡游四方赶鬼驱邪,保佑平安。而土地公婆面具朴素慈祥,身着大襟蓝衫,犹如明代乡村老年公婆。他们手执“神棍”动作悠慢,首先为主人祈福,然后“凶煞将军”逐户驱疫,以求遣灾纳福。期间,该村还有神灵附体之人进行“滚荆棘”表演和神奇的“穿令箭”,动作常常抽搐伴着斜拧的姿态,惦着脚跑动,具有滑稽而怪诞的风格特色。

二、 傩舞“考兵”在舞蹈作品当中的运用与塑造

当湛江傩舞从原始村落、广场、大自然的场地转移到舞台、剧场;当人们从通宵达旦、漫长的祭祀当中变化到有队形、有结构、有时长限制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舞蹈的功能由自娱表演转向了艺术表现,这必定会带来民俗舞蹈另一种舞蹈形式的存在。舞台化的民间类舞蹈作品,大量保留了原民俗舞的舞蹈素材,并且变化发展组合编排动作,富有民间舞蹈主要特征与韵律,创作出具有舞蹈编导个人想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主旨观念的舞蹈作品。

舞台上的舞蹈作品,需要受题材、体裁、结构的限制,通过动作来表达人物性格、人物情感,进而达到最终目的: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而在岭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舞蹈作品中,又有其各自的侧重点: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编创表演的《傩舞悲歌》强调现代力量与神秘氛围,岭南师范学院编创表演的《傩舞》注重传统祭祀与原始巫风,广东海洋大学舞蹈系编创表演《傩面.祭礼》是借鉴融合、传承创新的一次探索实验。

(一)以《傩面•祭礼》为例

1.动作的提炼

作品以傩舞中的麦,车,李,洪,刘五个神将作为出发点,突出五位神将为民众驱鬼逐疫,祈求平安、威慑四方的重要作用,赞颂将军誓死为民,感念先德的思想感情。舞蹈中使用具有强烈力量的舞蹈动作、带有神秘感的面具和借助棍棒作为驱邪的道具来呈现舞蹈作品的气势与氛围。最关键的是在傩舞的原始手势,原始动作,原始步伐中变化发展,融入了“英歌”的原始动作与动律,是借鉴已发展成形、动作元素丰富的英歌舞,融合其文化内涵,发展傩舞的表现形式,是一次探索创新实验。这样的融合创新并不是空穴来风,凭意捏造,在史料中有记载“英歌舞”起源于“傩舞”,认为英歌是从古代的傩舞演化而来,这主要从宗教、祭祀仪式和艺术特征来考证。

2.结构的产生

第一段主要表现“起傩”,开场由一位鼓师在舞台上场口前区位置起鼓,根据鼓点的由慢到快、由轻到重,激烈澎湃的鼓声引出五位神将,依次亮相,代表其身份的戏曲唱词强调人物身份与背景,同时也展示五位神将各自不同的兵器与技能。

第二段主要表现“演傩”,傩婆傩公及十位神灵亮相,以示“显灵人间”。通过动律性的顿点动作和队形层次的划分,突出傩舞的神秘感和威严感。两位演员担任傩婆傩公,她们双手合十两个拇指向上在舞台的左侧做祈求的动作,暗示祈福驱邪。整体动作重心在下,用脚足跳击地板产生的震动声音营造威慑气势。

第三段主要表现“驱傩”,驱走邪魔瘟疫,祈求风调雨顺,保佑人民。十位神灵施法驱邪后两边下场,五位神将手拿兵器鼓棍跳至舞台中间继续与邪恶势力抗压打斗,东南西北中逐一方向扫除后,回到舞台后方指挥作战,十位神灵从舞台二道幕两侧分别以跺脚,顿挫感的手势做扫棍动作,气势紧迫推至舞蹈的高潮阶段。

第四段主要表现“圆傩”,十位神灵与傩公傩婆、五位神将,庆祝驱走驱邪瘟疫,保来年风调雨顺,人们平安健康,以不同动作造型表现神将归位以此结束。感念将军显灵赐福人间,以此表达对神灵的敬畏与生命的洗礼。

3.创作的源泉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舞蹈永远是舞台民间舞蹈的“根”,亦是舞蹈作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保护和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命题,本文由湛江傩舞“考兵”研究展开对当代舞蹈作品的创作研究,如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中提炼动作造型,发展编创为舞蹈作品,是需要广大舞蹈创作人员、相关的研究人员长期潜心深入的采风研究,积极地挖掘其文化内核,充分利用傩舞的造型、动作、动律、服饰、面具、道具等元素来进行发展创新,把符合当代审美,富有创新思想,弘扬传统文化以及讴歌当代主旋律的艺术佳作搬进舞台,设立相关的傩舞课程让学生能够深入的了解傩舞的背景文化,内容,来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湛江旧县文化的认识和掌握。

三、结语

湛江傩舞“考兵”悠久的历史文化由之前的古朴浓郁,单一的动作,逐渐随着现代文化的融合和冲击,融入了现代文化文明的大潮流中。但又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科学的进步,年轻人的增加,越来越少的人去深入了解,去弘扬,去传承傩舞的深厚文化和傩舞的舞蹈精髓。这也加快了傩舞的消亡进程和丢失了原始的韵味,古老的傩舞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忽视。旧县傩舞的传承离不开相关政府部门的扶持和重视,相关部分应该加大傩舞文化的宣传和对傩舞的研究者以及传承者进行嘉奖和鼓励更多人参与其中。同时在社会和高校中,为保护、传承、发展、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门型人才、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做出努力。为其探索可持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敢于担当,勇于肩负历史使命,加快脚步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舞蹈作品,为舞蹈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推波助澜,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陈华丽.场域、惯习互动作用下湛江旧县傩舞“考兵”的音乐和社会变迁[J].戏剧之家,2014(11):100-102.

[2]李永祥,曾华美.岭南民间舞蹈的道具文化初探[J].民间文化论坛,2012(06):78-86.

[3]陈华丽.旧县年例中的傩舞“考兵”仪式音乐文化研究[J].艺术教育,2015(07):74-79.

[4]林延军.傩舞是舞蹈史上的活化石——以湛江市东岭村傩舞为例[J].阅江学刊,2010(05):124-128.

[5]朱培科.湛江傩舞的巫性之韵[J].黄河之声,2014(11):18-20.

许笑傲(1990- ),女,湖南郴州,广东海洋大学,助教,舞蹈编导专业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舞蹈编导;

王珊(1962- ),女,北京,广东海洋大学,教授,院长,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舞蹈编导。

猜你喜欢

湛江面具舞蹈
漫步湛江
学舞蹈的男孩子
我们摘下面具吧
酷酷的面具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面具给我的惊喜
面具中的鱼
写湛江、画湛江大型书画基层采风作品选
写湛江、画湛江大型书画基层采风创作巡展活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