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伤寒病医案的舌诊分析
2017-06-20潘金泉
潘金泉
【摘要】在中医的四诊之中,其中舌诊是相对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在中医诊断中备受学者重视,在临床诊断中与脉诊的有着同样的地位。在中医发展中,舌诊的发展与伤寒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此本文探究了清代伤寒病医案的相关舌诊,希望通过探究为今后的现代中医症状提供参考。
【关键词】清代;伤寒病医案;舌诊分析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27..01
清代是我国医案发展的兴盛时期,这也是清代既是舌诊理沦发展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各种舌诊医案熟时期,也是医案发展的鼎盛时期。本文主要对清代伤寒病舌诊医案进行了探究分析,综合各种理论,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探究。
1 伤寒舌诊理论促进了外感病舌诊理论的发展与探讨
第一,伤寒舌诊理论促进了外感病舌诊理论的发展。
在清代56部医案中对伤寒病舌诊进行了记录,共有案例248例,共301人次。在不同的清代时期分析,在早期以及中期的伤寒病舌诊记录逐渐上升,而在晚期,虽然对其记录的医案相对较多,但是伤寒舌诊的具体医案例数并没有显著的变化;在一段时间内,伤寒学在寒温之辩中具有正统地位,随着温病舌诊理论的日趋成熟,对于伤寒舌诊以及温病的鉴别也就日益清晰。在清中期的时候,出现了绛舌,而到了晚期的时候,并没有相关记载;但是在整个清代温病的医案记载中,在中期到晚期中间绛舌呈现上升的趋势;也就是说,随着舌诊理论的发展,外感病舌诊逐渐得到了发展与完善。
第二,清代伤寒病舌诊医案探讨。
首先,清代伤寒病舌诊医案的舌象记录特征。其一,进行相关医案记录的时候,对于异常的舌象特征进行了记录;在记录过程中对于舌质以及舌苔同步记录的医案比例为百分之二十一左右;此种记录模式一直延续至今。其二,伤寒医案记录中,其中对于舌色记录最少;而在清早期阶段对于紫舌的记录较为重视,后来逐渐的转为红舌。在伤寒病中有红舌症状出现的时候,经常通过六经辨证的形式对其进行质量;这也就意味着伤寒病以及温病的交界点出现,是值得深入探究分析的;其三,在清代的不同时期来说,虽然对伤寒舌诊的医案著作逐渐上升,但是其中的舌诊医案数量却在下降,其中因为温病舌诊的应用有着一定的关系。
其次,提高对舌苔及其津液的观察。
在对清代伤寒病医案的分析中,其中对于舌苔的记录相对较高,也最为详细。通过对现今使用的《中医诊断学》教材进行比较得知,其中伤寒病舌診医案的相关舌色、舌形以及苔质分类等与现代的研究基本相同,但是对于各种异常苔色的分类则更为详细,也就是说在清代的伤寒病症中苔色有着中重要的价值。其一,异常苔色中的黑苔出现率为百分之二十四左右;但是在不同的阶段,黑苔出现率不尽相同,此种结果与温病舌诊的医案相同,通过研究表明黑苔的出现可能与中医外感病的诊断以及当时的治疗水平提高有着一定的关系。其二,燥苔。在清代伤寒病医案中记载在百分之十八左右。其三,滑苔,其记载在百分之九左右。这也就说明了在清代的伤寒病诊治过程中对于津液的状况相对较为重视。
2 各种舌象变化与六经辨证以及治法及类方之间的关系
在六经辨证的角度来说,太阳经与白苔之间的关系相对教委密切,也就是说在初期时候,邪气不深,并没有对苔色起到严重的影响;其中阳明经证与黄舌、黑舌以及舌质芒刺之间的内在关系相对较为密切;这也就说明了阳明经证容易出现各种热像对于津液有所损伤;少阴经证与黑苔、滑苔以及燥苔之间的关系相对较为密切,意味着少阴经阳虚寒湿以及阴虚热盛的状况相对较为普通。基于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清代的伤寒舌诊与六经辨证共同记录的状况相对较少。
在临床实验中,伤寒病采取下法的时候,较为常见的舌象就是舌苔呈现黑色、黄色、相对较厚、干燥,其舌质芒刺、裂纹;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伤寒病自身的重要程度;同时,在各种中医方式中,对于黑舌的描述也相对较多,舌黑而燥多状况在下法与清法、和法与补法以及温补法中与舌黑而润滑的实际频次较为接近;这也就意味着伤寒病的鉴别舌诊的重要价值。
在相关中医类方的应用过程中,对于白苔的治疗主要利用桂枝类别的汤类方、麻黄类别的汤类方以及柴胡类别的汤类;主要对表证初起以及邪初入少阳症状有着一定的治疗效果;对于黄苔的治疗主要通过柴胡类别的汤类方、承气汤类方,在治疗过程中结合六经辨证状况开展;对于黑苔的治疗主要通过白虎类别的类方、承气汤类方等相关汤方;这与黑苔的寒、热不同有着一定的关系;对此要提高对舌质的观察;对于灰黑苔的治疗过程中,主要应用的是理中汤类方;对于滑苔以及润苔的治疗主要应用四逆汤类方;对于舌质燥的治疗主要通过承气汤类方、四逆汤类方以及柴胡汤类开展;基于清代中医伤寒医案看分析,使用伤寒类方进行治疗的频率在百分之五十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在伤寒病的临床诊治中对于具体的治疗方案没有详细的限制。
3 结 语
舌诊是古代伤寒病诊断以及辨证中有着较为重要的参考作用。通过本文对清代伤寒舌诊医案的探究分析,总结出了相关问题,希望可以现代各种病症的中医辩证提供参考,进而充分的发扬我国传统中医的内涵与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前进,梁 嵘,姚叙莹,王盛花,王召平.清代伤寒医案267人次的舌象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06:2269-2273,2250.
[2] 赵睿霆,张国强,马维琪.《伤寒杂病论》中“察舌辨证”内容之分析[J].光明中医,2011,26(2):201-202,222
[3] 钱 峻,梁 嵘.《一得集》外感病舌案初探[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1):3036-3037,3033.
本文编辑:刘帅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