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
2017-06-20李思琪
摘 要 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支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发展者,是国家重点“保护对象”。但近年来,小学生的犯罪率日渐突出,他们的法制意识薄弱,容易因各种社会诱因而犯罪,也容易成为犯罪侵害对象。小学生正越来越成为法制教育的盲点,所以要加强培养小学生法制意识,做好法律基础知识教育,让小学生形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其中,社会、学校、家长应多方面做出相应措施来加强培养小学生的法制意识。
关键词 法制 意识 培养
作者简介:李思琪,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249
隨着社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犯罪的形式也层出不穷,防不胜防。小学生作为未成年人,作为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展者,更是应该受到最好的“保护”。这里的“保护”,不单是让小学生得到生理上的保护,更是要让小学生获得思想上的保护。因为,有很大部分的小学生未能很好地内化法律知识,从而可能在实际生活中做出违法行为;同时也存在部分学生因其是未成年人的身份,在法律处罚上相对宽容的情况下而知法犯法,打着“未成年人违法无重罪”的旗号来做坏事。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显然是他们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所以,培养小学生的法制意识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加大对培养小学生法制意识的投入,让法制教育真正走进小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去,为小学生健康成长展开全方位的“保护”。
一、小学生法制意识的现状
根据东莞市石碣镇中心小学法制教肓问卷调查中的学生组的调查结果,就其开展法制教育的效果来看,选择了“一般”的学生占64%,认为“不够好”的学生占29%,选择了“比较好”的学生只占7%。从中可以看出,该小学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自己受到的法制教育不足,学习到的法律知识较少,不能很好地学会遵守法律法规的方法和途径。显然,小学生的年龄阶段还处于少年儿童阶段,他们的身心还未发育完全,思想上还很幼稚,很容易听信别人,甚至是陌生人,从而不能做到守法、护法。
(一) 小学生的法制意识的形成缺乏引导
在现今的法治社会里,法制可说是无处不在,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可能正在、或将要接触到法律。因此,小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小学的法制教育中,进行的仅仅是普法教育,学生在上课时虽然对法形成一定的认识,但是,在课后对法的运用上,就有所欠缺了。学校对学生的法制意识情况的考察,仅仅是通过进行书面的考试,并没有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加以关注和引导。同时,学生还可以在传播媒介、家庭、社会等环境中了解到法制知识,但这些知识都是零散的,并且是不规范的,很难使小学生形成较高的法制认识,更别说形成一定的法制意识了。由此看来,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环境都存在缺乏形成对小学生法制意识的教育和引导的问题,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很大程度上没有为小学生以身作则,难以疏导小学生形成一定的法制意识。
(二)小学生的法制意识的形成缺乏实践
小学生在通过各个渠道了解、认识到一定的法制知识之后,就只停留在认识的表面,没有更深入地通过实践使法制意识得到升华,可能很快就会忘记这些表面的知识。从而,当他们在日常中遇到法制问题时,仍然不知道怎么自行解决,并且很难去自主寻求解决办法,甚至可能出现小学生自己在无意中也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的情况。同时,小学法制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实际的法律问题的衔接不紧密。学生缺乏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日常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的能力,缺乏实践。而且老师在教学中,缺乏把法制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事例相结合的习惯,并且很少把热点时事和案例运用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来,没有很好地为学生解疑释惑,使小学生对法制的认识难以直达内心,很难让小学生形成法制意识。
(三)小学生的法制意识薄弱
小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日常生活环境都比较单一,他们能够接触到的世界很有限,并不能单靠自身的力量而学习课外知识,也更加不能单靠自学而形成法制意识。所以小学生想要丰富各种法制知识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但社会、学校、家庭可能因为其他方面的事情,而疏忽于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意识的培养,没有对此加以重视和加强落实措施。小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时间是最长的,然而,很多学校都只把工作重点落在考试和升学上,忽视了具体落实法制教育,往往在教学过程中明显地区分教学知识与法律知识的教授,很难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加强他们的法制意识。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接触,他们每天都有可能听到或者看到很多来自于社会的各种信息,而信息有好的也当然有不好的,但从小学生自身来讲,还不具备筛选各种信息的能力,如果社会不加大对不良信息传播的监管和控制,家长不加强引导、教育,那么小学生很容易“学坏”,不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小学生法制意识培养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法制教育也叫民主法制教育,是用法律的基础知识和社会主义民主来教育年轻后代,使他们从小就受到守法的教育和民主的训练,懂得和善于履行社会主义公民的义务,实行其权利,增强法制观念,形成自主遵守法律法规的优良行为和习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小学进行法制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法制意识和公民权利义务意识,并培养小学生传承遵纪守法的优良传统。所以,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小学生法制意识培养的内容选择上极其重要。
小学生相比较于成人,有很大的区别。我们要想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法制意识,就要切实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实际,在选择法制教育的内容上要有针对性。而小学生的心理仍然是处于较为幼稚的阶段,我们在进行小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时,最首要的是进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要着重把教育和法律启蒙相结合。让小学生掌握法律基础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认识到法律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其应有的基本权利,从而使他们重视法律;让他们了解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规则和自己必须承担的义务,从而逐渐形成法制意识和行为习惯。
法律基础知识教育简单来说是法制教育的一部分。而法制教育实际上是以法律思想为内容的,由国家和社会各种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公民各种法律基础知识,目的是培养公民的法制意识,使其成为国家法治建设中具有良好法律素养、较完备法律知识的公民的普遍教育活动,也是一种教育形式。其重要目的是使人们形成一定的法律信仰、法制观点和法律信念,教育人们“知法”、“守法”和“护法”。法制教育同时也属于德育教育的范围内,能够加快培养小学生的主体意识、是非观念意识和规范意识,也能够让小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其整体素质。
三、小学生法制意识培养的途径
培养小学生的法制意识,是关乎其将来身心健康成长的大事,是容不得丝毫马虎的重要任务,是需要国家各个层面相互合力来实现的要事。在众多推动力量中,最为主要的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小学生法制意识形成的推动力量。所以,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必须给予培养小学生法制意识以高度的重视,并且要采取多方面的方法、途径加以引导和培养小学生的法制意识。
(一)社会要做好正确的法制舆论引导
社会要尽力为学生提供健康、安全的活动场地,鼓励社会各界多发行对于培养小学生法制意识有帮助的书籍和影视作品,使小学生能够在合适的成长环境中长大。传播媒体应多宣传法制知识,多保护未成年人,使其在外接受良好的信息。各种传播媒介,特别是电视节目应按其传播的信息内容的不同而进行对节目作出播放时间的筛选,并对节目进行不同等级的划分,好让观看者可以适时选择,而并非只能被动地接受所有的播放内容。节目播出前应按照播放的內容给予一定的建议甚至是警示,有些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节目要明确提出警告,或要求未成年人观看时需要家长在旁作出指引。其他各种媒介也不应泛滥各种不道德、虚假、违法犯罪的不良信息,应多宣传法制知识,避免传递暴力、色情、恐怖等负能量给小学生。社会也应建立长期有效的监管机制,增强对社会各个方面的检查力度,推动规范化社会管理的实行。只有建立良好的社会信息传播环境,才能对小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有长足影响。
(二)学校应加强法制教育力度
学校可以定期安排各班级或者是整个学校的法制教育课程,准备好符合规范的教科书,聘请法律教师,在有限的教学环节中让小学生掌握各种基本的法律知识,经过一段时间后对小学生的学习和掌握程度进行检测,但并不是只看重书面测验,而是可以进行检测小活动,例举各种生活情境,让学生自行探讨答案,之后才让教师评理,引导学生做出合法行为,这样才能更加生动地推进教学。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生对法制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让学校的法制教师或聘请社会的法制专家,开展与培养小学生法制意识有关的主题讲座,有组织、有计划地让全校学生甚至是家长、教师接受法制教育,使全校小学生的法律知识面扩大,并深入体会法律的神圣和不可侵犯;使学生家长知道法制教育的重大意义,并了解相关的实行方式;使教师掌握将法制教育融于课堂的方法,学会在相应的教学中渗入相关的法制知识,引导小学生在课堂上培养法制意识。学校还可以提倡各个班级定期举行与法律相关的班会,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培养法制意识。
(三)家长应给予小学生良好的法制意识引导
家长自身应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涵养,并不断地与时俱进,更新对法律的认识,做到对小学生引起的是正确引导,要树立好的榜样。家长应充分掌握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状况,选择科学的、合适的方法来教育孩子,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家长应在家庭中营造浓厚的守法氛围,首先,家长自身要对法律有一定的兴趣,让孩子在长期的法律环境熏陶下,养成良好的法制意识。其次,孩子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突发事件时,家长不能总是第一时间帮助解决,而是要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引导,让孩子学会处理各类事件的方法,锻炼孩子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再次,家长应时刻关注孩子和及时发现孩子的不正常行为,防止不正当的犯罪团伙对孩子的威胁,而且担负着若发现不妥之处要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的责任。家长要转变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而忽视思想健康的不理性观念,要先教会孩子做人,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思想品德表现和交友等各方面状况,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重视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及时发现孩子违法犯罪的前兆并予以遏止,提高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观念,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陈进威.经济开发区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缺失及途径研究.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2]任淼.我国中小学法制教育现状及反思.现代教育管理.2014(2).
[3]彭国华.谈小学生法制意识培养.平安校园.2015(3).
[4]廖盖隆.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第一版).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
[5]胡健.中小学法制教育研究.公民与法:法学版.2012 (8).
[6]谭华暖.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施法制教育的策略研究.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2.
[7]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刘芯凤、姜建新.小议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吉林教育.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