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节日教育的现代探索

2017-06-20常红卫

文教资料 2017年10期
关键词:家校合力文化创新传统节日

常红卫

(淮南市第七中学,安徽 淮南 232007)

摘 要: 一个人的成长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关系极大,与文化传承息息相关。引导青少年了解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并树立传统节日的认同,需要从形式和内容上找寻创新点,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综合性的完整教育。

关键词: 传统节日 教育节日 文化创新 家校合力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并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以及教师培训等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让青少年更多接触传统文化,认同和建立文化自信,是一个有待探索的综合课题。家校互动,社会助力,有效开发传统节日的潜在资源,发挥传统节日的教育功能,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

一、传统节日教育是家国情怀教育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民族自古即以家国情怀为重。家国情怀需要历史的传承和现实生活的滋润来培养。中国传统节日则是这种历史和现实的融合。在具有神圣“仪式感”的传统节日里,我们体会亲情的温暖,找寻乡愁的记忆,感恩祖国的怀抱。事实上,传统节日本身包含珍贵的家国情怀养分。譬如清明节是中国人扫墓祭祖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缅怀先辈寄托哀思也激励后人,有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春节是重要和隆重的传统节日,除夕夜的团聚和年夜饭则是春节最重要的标志,离家在外的游子,克服一切困难,赶在除夕夜之前到家,为的就是一家人在除夕夜吃团圆饭,团圆表达的虽然是一种情感,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具体体现……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在青少年学生中培育一种关于历史、关于现实的家国情怀的认同感。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为清明祭祖的庄严仪式所震撼,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为屈原因忧国忧民投江而感动,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为嫦娥奔月的故事而痴迷,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投入重阳节的爱老尊老活动,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理解年味的喜庆和团圆的内涵,“我是中国人”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必然随之增强,传统节日的文化基因得以承续。所以,传统节日教育就是人的情怀教育,就是民族精神的教育。在过好传统节日当中,在了解、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当中,在感悟传统节日当中,能升华老师和学生、家长和子女,乃至全民族的家国情怀。

二、传统节日教育要有现代意识

1.汇聚全社会之力推进完整的教育。开展节日文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应贯穿于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1]。然而,教育不是孤立的,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只有把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才能更深刻地影响教育效果,也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的综合性或立体性教育,才能真正上好传统文化教育这一課。对学校而言,要确立“传统文化教育是人格养成教育”的观点,抓住传统节日的契机,挖掘传统节日的教育元素。同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的开放性、多元化日益明显,家庭和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日益增强,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和支持,节日文化教育必定是苍白无力、劳而无功的,因此学校要十分重视加强同家庭与社区的联系,充分利用社区和家庭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为学校节日文化教育服务,形成节日文化道德教育的大德育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系。

2.找寻节日文化教育的创新点。韩愈说:“民俗既迁,风气易随。”发扬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应该注重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创新,将现代活动元素引入传统节日。比如,网上祭扫是对传统清明节习俗的一种创新,充分利用了现代互联网技术,具有更加环保、快捷的优点,又保留了怀念先辈的节日内涵,可谓“一举两得”。我们可以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组织不同层面的征文比赛、文艺会演、文化讲座、知识竞赛、地方民俗追踪、地方非遗艺术展览等各类活动,吸引青少年参与,让传统节日教育有更多的载体。我们还应充分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借助新媒体途径和传播力,增强传统节日活动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传统节日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氛围,使传统节日以鲜活的形态渗透到青少年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让青少年学生在不自觉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传统节日的浸染。

3.文化学习最好的方式是体验。著名作家冯骥才在政协座谈会上说:“文化学习最好的方式是体验,希望我们的教育能注重体验。”传统文化教育关键在体验。今天,我们倡导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对于传统节日教育来说,首先全社会一起过好传统节日。在营造具有仪式感的节日氛围中,寓教于乐,让青少年在快乐体验活动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滋润。对学校来说,首先是精心组织节日庆祝活动,营造节日文化的浓厚氛围。其次是发挥学科教育功能,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适时、适度地融入节日文化教育,增强青少年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体验和理解,进而认同、礼敬传统文化。总之,学校应努力构建一个让学生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传统节日文化德育载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切实感知传统节日文化底蕴,体验传统文化节日中的希望、快乐、沟通和幸福。

4.让浓郁的亲情在青少年心底流淌。古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内涵多为亲情、团圆。节日承载的文化,传递的是情感。传统节日为家庭成员提供了周期性团聚与交流感情的机会,家庭内部关系的和谐在节日习俗中得到特别强调。如春节、中秋都是以家人团聚为主题的,重阳节和各种节日期间相互问候体现了孝亲敬老的习俗。今天我们重新认识传统节日,就是用这样的形式表达亲情、伦理道德。因此,在学校留守儿童日渐增多、亲情逐渐疏离的今天,把握节日这个教育契机,正好补上对青少年进行亲情教育的这一课。

5.唤起“诗教”的力量。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教”传统。孔子明确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倡导的“诗教”便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作为我国节日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节日为主要内容的诗词表情达意,言志抒怀。比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唐诗,王维写出了中国人在九月九日时的无限感触,“每逢佳节倍思亲”道出了无穷无尽的浓厚的中国式乡愁,深深嵌入中华民族灵魂的中国式思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诗词都是具有家国情怀的代表作,无不包含积极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和感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激起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爱国热忱、乡土情怀。诗词中闪着哲理光辉的文化内涵,也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亲人、心系桑梓的名篇,是陶冶青少年性情,启迪青少年情怀,开发青少年智慧,培养青少年家国情怀的佳作。近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朗读者》为代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使得诗词成语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作品在大众里掀起了热议。可见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完全可以通过经典古诗词的“诗教”方式,获得广泛的受众和影响力。

三、传统节日教育是社会、学校和家长一门共同的课程

1.以学校为本。2017年3月3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经过两会“部长通道”时,就《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熱播回答记者提问。陈宝生表示,《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为我们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就是要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融于教材体系中,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优秀传统文化怎么进校园呢?学校要做的是:首先,开设相应选修课程,通过课堂讲解、讨论,使学生从认知和情感层面认识和体验传统节日的深层内涵。同时,更强调所有科任老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理解、掌握与传授。学校还要因地制宜地结合本地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习俗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其次,通过各种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性地将传统节日的精神文化要素融于其中。组织开展好“我们的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最后,通过传统节日的礼仪活动、诗词歌赋、音乐美术等文艺作品的展演,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与体会。

2.以家庭为本。《南方都市报》2016年1月13日刊登了一篇题为“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多数人靠家庭教育”的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在表示很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32.3%的受访市者中,在可多选情况下,65.2%的受访者表示通过家庭教育了解传统节日文化,43.8%则认为来自学校教育。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更需要倚仗家庭教育。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并不是抽象、空洞的。父母绘声绘色地给孩子讲一个民间故事,就可能让孩子懂得一种民间传统,就可能在不经意间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每个孩子都必须经历的三道‘加工工序,家庭教育作为第一道工序是给孩子‘打底色,至关重要。底色打得正,以后遇到不良的影响也不会出格;而底色打得不正,以后想再更改是很难的”[2]。

3.以学生为本。在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传统文化教育跟其他教育一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重点是人格修养教育。所以传统节日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回到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立场,建立与学生生活的连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体验和理解传统节日文化。比如,以学校为主体的传统节日教育,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需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节日文化内容,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感知,在体验中鉴赏、品味、分享,在体验中汲取传统节日文化的养分,陶冶道德情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这种建立在学生真情实感基础上的教育起点,学生能身临其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得以“熏陶”。

罗曼·罗兰曾说:“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传承优秀节日文化,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传统文化的符号融入日常生活,从点缀到浸润。这个过程更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接力前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Z].2017-1-25.

[2]赵忠心.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5-03-27.

猜你喜欢

家校合力文化创新传统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探究职校育人模式,助推学生健康发展
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