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塑造
2017-06-20邹洪伟
邹洪伟
(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4)
摘 要: 职业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同行业的具体体现,是大学生未来从事职业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是促进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职业素养,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提高大学生职场竞争力,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策略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提升师生道德素养。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高校提出的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培育崇高职业精神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什么是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就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一是崇高的职业理想。二是勤奋的职业态度。三是谨慎的职业纪律。四是精湛的职业技能。
二、大学生职业精神缺乏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然而,某些大学生把大学当做人生的天堂,逃课、泡网吧成了某些大学生的生活主旋律,作业抄袭、论文数据不实在大学生群体中时有发生。1.眼高手低。如今高等教育日益走向大众化,某些大学生还自诩“天之骄子”,对工作薪酬、工作环境、工作内容有不切实际的要求,不能摆正就业观念,不能认清就业现状。2.急功近利。目前,某些大学生错误地看待职业理想,对岗位、薪酬、升迁等诸多涉及个人利益的细节有着不符合现实的要求,疏忽职业精神中本质的需求。一些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不安于现状,这也是缺乏职业精神的重要表现。3.履历掺假。当今各高校积极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但是其应用不尽如人意,假证现象屡禁不止,使得某些毕业生的履历“水分”较大。4.频繁毁约。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不能慎重做出选择,导致一再出现毁约现象,不仅影响个人的形象,还对学校的声誉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培养职业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2]。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和塑造,提高大学生群体的职业素养,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发展,更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前进方向。
(一)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3]。培养大学生敬业、诚信、友善的优良品质,其实质就是在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是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深刻地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校为社会培养具有服务社会能力的人,这个群体能够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要想在自己的岗位上成就卓越,就必须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孜孜不倦的努力,这一切都是一个具备职业精神的职场人的根本素质。
(三)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是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实质是职工职业化素质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职业精神的竞争”[4]。企业需要的人才应该具备突出的职业技能和创新发展能力,还应包含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对事业的执着性。对企业未来的信仰正是以敬业为核心的职业精神,它是一个人不懈努力的动力源泉,也是一个企业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所有企业员工对企业兴衰的使命感、责任感,帮助企业员工奋勇向前,共同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四)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职业精神是职业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人们的职业行为、工作效率和工作品质。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具备良好职业精神是大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取得职场成功的重要基础[5]。当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考核更加全面,学生必备的是扎实的专业技能,对职业精神的考核成为人力资源市场考核大学生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新时期培养大学生职业精神的策略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加强大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是高校推行德育的有效途径。
(一)学科教育中渗透职业精神教育。
在专业课教授过程中,除了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要加强对专业现状、前景的认识,注重专业情感的培养。大学生要在今后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和职业幸福感,必须把谋生职业看作终身事业,具备职业精神。同时,学校的法律基础课程、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要与职业纪律、职业道德紧密联系,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和道德教育。
(二)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理论课的开设让大学生在认知层面了解了什么是职业精神,怎样培养职业精神。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其他任何渠道都无法获得的道德实践与体验,尤其是对自己未来从事职业、所在岗位所要求的职业精神的体悟[6]。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学生能深刻体会企业文化的魅力,高效的工作、团结的队伍、进取的精神、敬业的态度等都是决定企业前进的因素。高校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通过参观、实习、见习、志愿活动等形式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让学生提前认识到职业精神对于个人职业生涯的重要性。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加强具有职业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营造具有“职业精神”特色的校园环境的重要性,在学校软环境的设置中注重人文因素的点缀,比如楼道中的走廊文化、寝室文化和教室文化,这些隐性教育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通过主题班团会、辩论賽、演讲比赛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职业精神的重要性,通过先进典型优秀事迹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充分发挥“学哥”“学姐”的带动力量。
(四)通过“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开展职业精神教育。
职业精神的培养与塑造要因事而进、因事而新地开展,要符合思想政治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将传统教育与互联网教育有机结合,将课堂教育和网络教育相结合,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技术,构建多种教育载体和多元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网络平台推送相关知识,通过软件开发和应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建立校企合作有效机制,培训师生的职业精神。
学校要建立健全与企业长期合作的机制,秉承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借鉴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和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的优势,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培训机会,企业则可以为学生和高校教师提供实践机会,通过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强化职业精神培养,切实增加高契合的供给。
培养和塑造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是一个长期过程、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思想和行动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常抓不懈、齐抓共管才能真正培养出具备社会服务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伟.论职业精神[N].光明日报,2004-06-30(A1).
[2]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5/04/c_115639203.htm.
[3]张会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3):64-66.
[4]张晶,邹先雄.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职工职业精神培养研究[J].华商,2008(14):100.
[5]王金娟.基于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职业精神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2):70-72.
[6]陆媛.当代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塑造[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