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国内外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进展
2017-06-20赵荔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0000)
摘 要: 学生逃课、厌学等现象背后是学生的学习倦怠。本文围绕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分别从概念、结构和测量、影响因素及后果四个方面对现有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关键词: 学习倦怠 情感耗竭 效能感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于2015年对291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指出,84.7%的受访者坦言当前大学生逃课现象严重。逃课是学生在学习倦怠状态下的极端行为反应。现有研究围绕学习倦怠的起因、作用机制、可能的后果等方面进行了探索,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指出下一步研究方向。
1.倦怠和学习倦怠的概念界定
对学习倦怠的研究源自工作领域的职业倦怠现象。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留意到从事服务行业工作人员的极度压力导致一些身体、情绪及精神上的病态症状,他用“倦怠(burnout)”一词描述这种状态。根据他的界定,倦怠是指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使得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系列消极症状,比如情感和生理耗竭、对服务对象丧失耐心、工作成就感降低等。很明显,倦怠是一种非正常状态,长期的倦怠必然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或者其他负面后果[1]。
学习倦怠(academic burnout)是倦怠现象在学习领域的体现。正如Aypay描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课业压力、课业负担和其他心理因素,体验到的一种情绪耗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的状况[2]。处于学习倦怠状态下的学生,通常会表现出对所学课业和学校活动热情消失,甚至逃课,对同学、朋友态度冷漠和疏远等。
2.学习倦怠的结构与测量
根据Maslach[3]的观点,工作中个体发生倦怠,通常有以下三方面表现:
第一,情感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由于工作上长期过度的需求超过个人情绪资源所能负担的范围,个体开始出现情绪耗竭的现象。
第二,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由于情感耗竭,个体开始有意识地与他人保持距离,不愿面对真正的自我,企图以疏离的态度来划清自己与工作的界线。
第三,低成就感(lack of personal accomplishment)。个体意识到自己现在的工作态度与原来的工作期望之间存在差距,于是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认为自己没有足够能力完成任务,同时代之以负面态度进行自我评价,最终导致个人的成就感渐渐丧失。
Maslach与Jackson于1981年开发出Maslach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3]。该量表从三个维度测量工作倦怠: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包括22个项目,其中“情感耗竭”9个项目,“去个性化”5个项目,“低成就感”8个项目。采取Likert七点自评式方式作答,从1到7,“1”表示“从来没有”,“7”表示“每天都有”。后来,他们又对MBI进行了修订,编制了Maslach倦怠量表——通用版(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1 Survey,MBI-GS)。该量表对原来的量表做了两个地方的改动:一是将“去个性化”维度改为“讥诮态度(Cynicism)”维度;二是从原有的22个项目精简到16个项目。
学习倦怠的测量基本参考Maslach的工作倦怠测量方式。相关研究在MBI-GS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结合学校环境编制学习倦怠量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Schaufeli等人于2002年编制的Maslach倦怠量表——学生版(Maslach Burnout Scale-Student Survey,MBI-SS)[4]-[5],该量表是参考Maslach倦怠量表的通用版而开发的学生版本。
另外,有研究者根据样本国家的文化情境进行了部分调整,比如Lee等人编制的韩国学生学习倦怠量表(Korean Academic Burnout Inventory,KABI)[6]。该量表考虑到韩国特有的社会文化,将学习倦怠分为四个维度,即情感耗竭(exhaustion)、低效能感(inefficacy)、讥诮态度(cynicism)、愤世嫉俗(antipathy)。
在国内,对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测量采用最普遍的是连榕、杨丽娴和吴兰花[7]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包括三个维度: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低成就感。
3.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
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又可分为学习层面、家庭层面和社会层面。
3.1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集中在个性心理特征方面,例如自我效能感、核心自我评价[8]、成就目标[9]、动机[4]、人格[10]等。有研究显示自我效能感越弱的人,越容易产生学习倦怠[4][9][11]。人格与学习倦怠之间也存在复杂的关系。研究发现,大五人格维度中的“神经质”“外倾性”“责任心”均与学习倦怠状况有关。其中,神经质水平高的学生是学习倦怠发生的高风险群体,外倾性和责任心水平高的学生则有着更积极的学习状态。除了个性心理特征因素,还有一些人口统计学方面的特征与学习倦怠有关,如年龄、性别等。近年来,有研究者将个人因素拓展到个性心理特征、人口统计学特征以外的个体学习方面。研究显示,学生的学习策略也是学习倦怠发生的一个致因,学习策略水平越低,讥诮态度越严重[12]。
3.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在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常以调节因素的身份出现。环境因素包括学习、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
(1)学校层面主要集中为对大學生的学习有直接影响的因素,如学习压力、专业认同、教育导向等。研究显示,学术型教育模式比职业型教育模式更易导致大学生的学习倦怠[5];专业认同度越低的学生,其学习倦怠程度越严重[11];学习中的压力事件对学生的学习倦怠存在显著影响[13]。
(2)家庭层面主要有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家庭氛围、是否有留守经历等。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低的学生更易产生学习倦怠;童年有留守经历的学生更易发生学习倦怠[14];家人的积极关注,尤其来自于父亲的积极关注,能降低学习倦怠发生的可能性[15]。从国内外情况看,家庭因素对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似乎在国外研究中较为罕见,这可能与留守儿童的特有现象有关。
(3)社会层面的因素主要是人际关系因素,比如所感知到的社会支持[16]、同学圈等。同学群会显著影响学生的学习倦怠发生的可能性,如果同学群中有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则该学生发生学习倦怠的可能性会降低。
4.学习倦怠的后果
长期的学习倦怠状态会对学生产生哪些影响?少量的几篇文献正尝试探讨学习倦怠与学生的学习成绩、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联系。
May、Bauer和Fincham[17]的研究显示,学习倦怠能有效预测学习成绩和认知能力。他们分别进行了两项研究,第一项是采取跟踪调查的方法,对790名样本学生连续3个学期的跟踪分析,发现随着学习倦怠水平的增加,学生学习成绩会明显下降。第二项是选取331名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学习倦怠会导致信息处理障碍和注意力障碍,进而导致认知能力减退。何香仪对吉林省四所地方高校1170名在校师范专业大学生的调查,同样证实学习倦怠对学习成绩有显著负面影响。
May等人的研究显示[18],学习倦怠是导致年轻人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因素。他们通过对美国一所大学40名在校大学生的分析,发现长期的学习倦怠会造成人体动脉和静脉血液功能失调,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该研究结论说明,学习倦怠不仅仅会造成情感和心理上的问题,而且会产生生理上的不利影响。
5.现有研究不足与展望
综上所述,现有关于学习倦怠问题的研究分别从不同层面探索了导致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研究可从以下方面开展:
5.1拓展倦怠的维度,从多视角审视学习倦怠现象。可进一步结合倦怠的严重程度、来源、对象、表达形式等不同维度,对倦怠进行细分,这将有助于更全面认清和识别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
5.2从不同层面系统分析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揭示其发生的过程机制。现有研究集中从心理层面对学习倦怠状态的发生进行解释,但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层面的因素,目前明显不足。
5.3辨识学习倦怠发生的机理,提高学习倦怠问题应对措施的针对性。现有研究还需要更大量的对学习倦怠发生过程模型的实证检验。同样,也需要辨识学习倦怠模型的适用背景,比如不同年级、不同国家、不同性别等群体的有效性。
5.4跟踪剖析学习倦怠的演变趋势及所产生的结果。学习倦怠是学生在压力下的一种低迷状态,会给学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种低迷状态的持续性和趋势如何,是会愈演愈烈,还是会到了某个临界点因某种因素的干扰而停止?如果愈演愈烈,还会有哪些负面后果?如果出现转折,是哪些因素在哪个临界点上发挥了作用?这些需通过深入观察,才能更好地把握和应对。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ger,H. J. Staff Burnout[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159-164.
[2]Aypay,A.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Burnout Scale for Grades 6-8:A Study of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J].Educational Sciences:Theory and Practice,2011(11):511-527.
[3]Maslach,C.,Jackson,S.E.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1981,2(2):99-113.
[4]Salmela-Aro,K. and Upadyaya,K.School Burnout and Engagement in the Context of Demands-resources Model[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4(84):137-151.
[5]Salmela-Aro,K.,Kiuru,N. & Nurmi,J.The Role of Educational Track in Adolescents School Burnout:A Longitudinal Study[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8(78):663-689.
[6]Lee,J.,Puig,A.,Lea,E.,Lee,S. M.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Academic Burnout of Korean Adolescents[J].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2013,50(10).
[7]連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5):632-626.
[8]Lian et al.Moving away from Exhaustion:How Core Self-Evaluations Influence Academic Burnout[J].Plos One,2014,9(1):1-5.
[9]石雷山,高峰强,王鹏,陈英敏.成就目标定向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学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2,35(6):1393-1397.
[10]张翌鸣,纪夏楠.职校学生学习倦怠与大五人格的相关性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2(23):121-125.
[11]张斌,周怡,蒋怀滨,蔡太生,邱致燕.学习效能感在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关系中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6):1121-1123.
[12]Bilge,F.,Tuzgol Dost,M.&Cetin,B.Factors Affecting Burnout and School Engagement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Study Habits, Self- Efficacy Beliefs, and Academic Success[J].Educational Sciences: Theory and Practice,2014,14(5):1721-1727.
[13]王亞丽,刘珍,谢祥龙,谷传华,吴财付.希望在压力对大学生学习倦怠中的调节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7):1068-1070.
[14]杨小青,许燕.童年期有留守经历高职生学校满意度与学习倦怠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6):722-723.
[15]谭华玉.家庭环境、职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相互关系-基于广东省5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3(6):59-62.
[16]刘在花,毛向军.学习压力对在职研究生学习倦怠的影响: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3(1):79-84.
[17]May,R. W.,Bauer, K. N. & Fincham,F. D. School Burnout:Diminished Academic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J].Learning &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5.42:126-131.
[18]May,R. W.,Sanchez-Gonzalez,M. A., Brown,P. C.,Koutnik,A. P. &Fincham,F. D. School Burnout and Cardiovascular Functioning in Young Adult Males:A Hemodynamic Perspective[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the Biology of Stress,2014,17(1):79-87.
基金资助:2014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解决本科生厌学问题中的应用:以上海金融学院为试点”(2014-2016年,项目编号B14039,项目负责人赵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