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律教学
2017-06-20陶丽明
陶丽明
【摘要】运算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必要的理论依据,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如何更好地教学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本文结合运算律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恐惧、混淆等困惑展开思考,并通过亲身经历提出做实教学生产链、低中高学段教师科组内深度合作、实例教学等相对有价值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思维素质;教学生产链;深度合作;单元整合;实例教学
一、学习运算律的意义
(一)三个阶段
新北师大版教科书关于运算律的学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也就是第一学段,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生活实例,对运算律有所体会,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和计算题的计算中,有的学生凭借直觉有所运用,没有出现概念,是自然渗透、自觉运用阶段.第二阶段也就是本学期(四年级上册),系统地学习5个运算律,重点是理解运算律的意义,并运用一些运算律使一些运算简便,感受算式的等值变形,提升运算能力.第三阶段在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主要是学习运算律在小数和分数中的应用,运用运算律使一些小数和分数的混合运算简便,提升运算能力.
(二)意义
运算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必要的理论依据,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及乘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
二、本期学习的五个运算律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各运算律的意义,把握其特点;能运用各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和解决相关的应用问题.
(二)内容
1.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即a+b=b+a.
2.乘法交换律:两个乘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即a×b=b×a.
3.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所得的和,與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所得的和是相等的,即(a+b)+c=a+(b+c).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所得的积,与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所得的积是相等的,即(a×b)×c=a×(b×c).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所得的积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所得积的和,即(a+b)×c=a×c+b×c.
三、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一)学习后恐惧,不能做题
新课讲授完,教师都会利用文字和字母总结各种运算律的内容,部分学生因为之前缺乏理论性的学习,对于文字和字母感到陌生和比较抗拒,对于所学的内容不能乐于消化,进而不会做题.
(二)各种运算律混淆,计算错误
相对于一二年级的简单教学,四年级的教材难度和容量上了一个台阶,在运算律学习方面,以下的错误是比较经常出现的:
128-37-63
=128-(63-37)
=128-26
=102 8×19×125
=(125+8)×19
=133×19
=2527 8×(125+25)
=125×8×25
=1000×25
=25000
(三)一定程度上掌握,但运用解决问题方面比较困难
学生学习运算律的目的是使一些运算简便,在提高计算能力和速度的基础上,会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但是因为对运算律的理解不到位或没有进行归纳总结,部分学生在运用解决问题方面比较困难.
四、建议措施
(一)课前
1.教师自身学习,教前认真备课,打通小学六年的教材,做实教的生产链: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
2.低中高学段教师科组内深度合作,有意识地为学生的系统性学习和终身发展成长负责.
(二)课中
1.建议讲授的过程采用单元整合.
(1)各运算律分类:交换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分配律(乘法分配律).
(2)教授顺序:观察—发现—小结—公式正用巩固和强化—公式逆用巩固和强化—变式练习—综合练习.
2.充分利用生活情境或生活实例教学,提供机会让学生多想、多说、多总结,重理解和运用.比如,在讲授乘法分配律的时候,可以借助之前学习过的长方形的周长=长+长+宽+宽=长×2+宽×2=(长+宽)×2,或者举例子:马上要到元旦表演了,全班同学54人计划购买衣服(上衣+裤子)的场景,即(上衣单价+裤子单价)×54=上衣单价×54+裤子单价×54.
(三)课后
1.分层次练习,及时地进行试题检测.
2.查缺补漏,尽可能做到人人清、日日清和周周清.
五、结论
经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很好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真正地做到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基.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反思,及时地总结,适时地改进,充分地完善自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