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用于缺血性脑中风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
2017-06-20刘淑玲
刘淑玲
【摘要】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用于缺血性脑中风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中风患者133例,并随机分为试验组67例和对照组6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采用优质护理方法。比较两组的临床干预效果。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52%与对照组78.79%相比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质护理用于缺血性脑中风具有较好的临床干预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缺血性脑中风;干预效果;优质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27..01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缺血性脑中风发生率增高。此病主要是脑血管狭窄或者阻塞,导致供血不足脑部缺氧,进而脑组织病变坏死,引起神经功能等一系列损伤[1,2]。因此,给予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有效护理措施至关重要。据报道[3-4],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将极大地改善患者病情。基于此,本研究将优质护理用于缺血性脑中风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探讨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2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均经CT检查确诊的缺血性脑中风患者133例,并随机分为试验组67例和对照组66例。试验组男35例,女32例;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58.4±6.2)岁;其中,脑血栓形成27例,多发性脑梗死21例,腔隙性脑梗死19例。对照组男34例,女32例;年龄34~77岁,平均年龄(58.3±6.3)岁;其中,脑血栓形成26例,多发性脑梗死21例,腔隙性脑梗死19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保证缺血性脑中风充足的睡眠。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1)健康宣教:针对缺血性脑中风患者的年龄和自身体质特点制定合理的治疗原则和护理方案,使患者加强对缺血性脑中风的认知和自身护理;(2)言语功能和心理护理:对失语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加强和缺血性脑中风患者的心理深度沟通和交流,用通俗简练的语言给患者讲授疾病的发展阶段和治疗依从性,使患者排除负面情绪。此外,教给患者自己对情绪的调节和控制,配合急救,急救护理期间适时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情况;(3)吞咽功能护理:对患者进行摄食训练,以流食为主;(4)认知功能护理:刺激患者的肢体,通过交流和音乐疗法等使患者提高觉醒力以及对环境的辨别能力。此外,加强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临床干预效果。
1.4 疗效判定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除,肌力恢复2~3级以上,生活基本能自理;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肌力改善低于2级水平,没有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无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恢复,肌力无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临床干预效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52%与对照组78.79%相比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缺血性脑中风和出血性脑中风都属于脑血管疾病,而绝大部分患者都是缺血性脑中风。中医认为,由于气血逆乱,产生痰、瘀致脑脉痹阻,则产生缺血性脑中风,主要是由于过度劳倦,脾失健运,脏腑失调,饮食无节制,伤及五志,经络受阻。现代医学认为,缺血性脑中风主要是指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血流受阻,血流减少,正常细胞的功能损伤,对于缺血大脑非常敏感,则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坏死等,引起脑血管的功能障碍。缺血性脑中风治疗一般应用溶栓的药物使血管再通,但是长期应用会引起中枢神经的损伤。临床上,在给予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的同时,对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将极大地改善患者病情。本研究采用优质护理,给予健康宣教、心理护理、言语功能、吞咽功能和认知功能护理,通过刺激肢体等进一步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增强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从而修复神经功能,助于缺血性脑中风康复。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用于缺血性脑中风具有较好的临床干预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志刚,宁冬梅.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临床干预效果观察与生活质量评价[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7(3):286-287.
[2] 戴甲培,冯 斌.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神经保护药物研发的进展和展望[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1(2):51-54.
[3] 伦九芹,窦延丽.延伸护理预防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并发压疮的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8):2244,2251
[4] 田幼红.康复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1):66-67.
[5] 郭雪梅.综合运用中医护理技术对中风偏瘫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2,25(10):110-111.
本文编辑:吴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