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文化消费

2017-06-20赵娟王丽文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7期
关键词:文化消费互联网+互联网

赵娟 王丽文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文化产业”形成了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平台经济,在电影、音乐、动漫、旅游等多领域、跨平台不断进行商业拓展,颠覆了文化产业的传统发展方式。大学生群体一直是社会关注的对象,同时作为使用互联网的主力群体之一,其文化消费行为、方式随着“互联网+”形态的不断地扩大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关键词 “互联网+” 文化消费 大学生

作者简介:赵娟,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王丽文,天津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223

F

一、“互联网+”与大学生文化消费

(一)“互联网+”

“互联网+”是创新 2.0 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 2.0 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它代表的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国内“互联网+”理念最早来源于易观国际董事长于扬在2012年11月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目的是加快推进“互联网+”的发展,同时,“互联网+”成为2015年年度十大流行语及年度十大新词。

(二)大学生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它是以物质消费为依托和前提的。文化消费是一个社会行为,永远都受到社会脉络与社会关系的影响,大学生文化消费特指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运用移动互联网或其他工具,选择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自己精神文化需要的活动,它实际上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消费欲望。

(三)“互联网+”与文化消费的联系

文化消费作为人类精神追求的重要表现,体现着个人的生活意义和价值,同时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举个例子,现如今,文化创意产业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而文化消费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驱动力,也是拉动消费市场的推动力,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反过来也能促进文化消费整体的提高,所以它们两个之间是相互促进和发展的作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对互联网的接受度和依赖性越来越强,在过去几年当中,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支持是前所未有的。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特点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三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占比达95.1%,增长率连续3年超过10%。而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的使用率均出现下降,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5G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一)文化消费类型和形式的多样化

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能够以無限的商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互联网消费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商品搜寻、支付手段等在内的各种消费支撑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使网络成为文艺欣赏和消费的主要途径。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的潮流席卷而来,使得大学生的生活变得精彩纷呈。以文化旅游和网络文学为例,文化旅游作为文化产品,通过文化和旅游的结合,使旅游变得更有感觉更有意义。而在网络文学的领域中,一些广受好评的作品如《琅琊榜》、《人民的名义》等,都成功地带动了出版、影视、动漫、游戏等相关产业发展,引领了创作与产业融合、传统与当下融合的新模式,一些新奇的文化消费品和文化消费服务,迎合了大学生的兴趣吸引着他们的关注,进而产生了文化消费动机。

(二)文化消费意愿和互动性更强

大学生有相对宽松的时间,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同时又有着个性化的特征,电商的发展在培养新一代消费者网购习惯的同时,也使其在文学、艺术、美学等多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当前各个电商在互联网上销售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服务,如图书、影视、音乐和游戏等。为了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文化消费需求,给大学生提供了特殊的文化产品,而支付手段的便捷发展、线上线下消费的体验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文化消费意愿。在一些网络公开平台浏览信息或者发表言论也是大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使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增强,网络这种打破空间限制而不影响交流的特征,给大学生创造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是满足大学生心理的精神食粮。

(三)掌上文化消费成为趋势

文化消费状况必然伴随着社会现实的变迁而演变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开启了文化消费与文化生产的新模式,从传统媒体到新兴的网络媒体,大量文化消费来自网络,特别是来自移动终端,它改变了传统的文化消费观念。现在智能手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移动终端甚至已成为文化消费的主要平台之一。通过手机这个小小的掌上物,我们可以完成上网、导航、外卖几乎所有的事情,因此,使大学生形成了新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比如近两年大热IP的改编甚是火爆,其催生的IP作品、IP价值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在线直播、微课、慕课等的流行等掀起了阵阵热潮,还有就是由纸制媒体、纸制阅读向这个数字阅读,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三、 “互联网+文化产业”给大学生文化消费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文化产业” 形成了以网络为平台,发展了电影、音乐、旅游等多领域的拓展活动,改变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比如互联网开启的数字时代也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作为新时代年轻的主力军,大学生接受到的新潮思想和时尚观念不言而喻。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状况反映着大学生群体的精神风貌。

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新商业模式和商业业态,激发着社会和市场的潜力、活力。任何一个新兴事物的出现,一定是积极和消极相伴而生的,但是不能因为它有的一些消極面,或者已经出现的消极面就对网络时代的文化消费是一种否定态度。

(一)积极影响

说到底,文化产业主要是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来进行价值观的传播,来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优秀的文化产品能为人们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动力与精神支持,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诸如高校里通过网络来传递的网络公开课(如哈佛公开课等)、“在线学习”、各种网络教育培训等等,都深度融入到了大学生的生活中,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智力发展。还有现在依靠电子媒介为载体而非传统的纸质媒介形式进行阅读文学作品的做法也流行起来,应该说是网络时代和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作品的传播有了一种我们说空前的可能性。

(二)消极影响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商业文化迅速发展起来,网络文化内容淫秽暴力问题、网络谣言(虚假信息)、文化产品没有道德底线等问题也给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形成了挑战。快餐化的文化产品质量堪忧。青春、玄幻等类型的小说种类繁多,但又缺乏文化价值,暴露出种种尔虞我诈的环境,其目的只是对商业利润的追求,雷剧、抗日神剧突破道德底线的哗众取宠,这些不良文化产品都冲击着大学生的文化审美,某些网络直播中透漏的庸俗文化、媚俗文化腐蚀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四、“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启示

文化消费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消费,它对于保持社会稳定,塑造健康人格,培养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文化产品日趋丰富,文化消费观念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为了提高大学生文化消费结构和质量,对大学生所处的文化消费环境及其传播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必须引起社会的重视。因此,如何保持健康的文化消费,如何在文化产品中倾注善良美好的人性情怀,如何实现崇高道德价值的传播,对大学生所处的文化消费环境等相关问题加以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规范引导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一)加强文化执法力度,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

文化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文化消费的质量,所以必须严防游戏等文化产品中暗含的暴力和色情等不良内容对大学生思想健康的侵蚀,因此要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移动端文化消费供给侧改革,加强监管并出台监管标准,加强文化执法力度,用法律来保障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使大学生的文化消费权益得到法律保护。同时,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要有好的产品、精品,提升大学生文化消费质量。

(二)守住文化产品的道德底线,自觉承担起应有的社会道德责任

行业要加强自律,守住文化产品的道德底线,自觉承担起应有的社会道德责任,不要使消费背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根本要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企业将文化转换为消费。没有创意是搞不好文化创意产业的,比如在电影领域,面临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民族电影作为中国文化形象的传播载体,应当主动积极地参与全球传播,在国际电影市场中获得话语权。媒体是传播国家意志和民族主流价值观的重要媒介,其传播内容直接影响受众的认知、态度及行为,具有直接建构或解构社会道德体系的作用。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消费观

迅速膨胀的手机游戏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大学生价值观等诸多方面产生的“负能量”。社会的不断进步需要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所以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位,要对文化产品的价值有自己的判断,在价值观上要认识到,要尊重文化,承认它的价值,文化最终是以打动人的心灵作为一种自己的判断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使大学生个人文化修养和素质有所提高,有利于造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会使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受益。

参考文献:

[1]徐淳厚.关于文化消费的几个问题.北京商学院学报.1997(4).

[2]吴绍芹. 互联网+时代的思考.电子测试.2016(8).

[3]魏大年.“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大趋势.商业文化.2015(35).

[4]刘稚亚.互联网在文化消费中扮演的角色.经济.2016(1).

[5]欧阳友权、吴钊.“互联网+”与中国文化产业.求索.2016(4).

[6]刘彦武.用“互联网+”打造文化消费升级版.四川日报.2015-03-25006.

[7]刘坤.掌上文化消费能有多大市场?.光明日报.2016-03-03(015).

猜你喜欢

文化消费互联网+互联网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西安扩大文化消费的现实路径
文化创意产业内涵与外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