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教材中的修辞手法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2017-06-20王晓红
王晓红
【摘要】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领悟修辞手法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并在习作与表达中创新性地进行使用,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例及教学片段,谈谈如何通过对苏教版教材中修辞手法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修辞手法;表达;感悟;语文素养
什么是语文素养?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言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关于修辞手法,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其实它们在苏教版教材中也不少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下面就通过相关的实例及教学片段,介绍如何通过对修辞手法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诗歌中的对偶修辞手法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中的《石灰吟》是一首经典的诗歌,对偶修辞手法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朗读、理解、感悟诗歌的能力。
1.读中感知对偶,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石灰吟》时,让学生先读诗歌,读出韵律和节奏: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一二句是对偶句,“千锤”对“烈火”,“万击”对“焚烧”,“出”对“若”,“深山”对“等闲”,整首诗还是对应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和“粉身碎骨”对“若等闲”“全不怕”和“留清白”。学生诵读几遍后,就会按节奏读出诗的韵味,结合重点字词的注解就会说出诗的大意,不知不觉中就能感受到诗人于谦的一身正气。
2.悟中感知对偶,提高学生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这首诗歌从形式来看,写下来整齐美观、协调匀称,读出来节奏鲜明、铿锵有力。从内容上来看,对偶凝练、集中、缜密,相得益彰。再加上这首诗采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诗人借石灰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表达出为国家、为老百姓牺牲自我的高风亮节),这样一来,借助于教师对于谦生平介绍的补白使得诵读不光提高了學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感悟和表达能力。等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后继续让学生读,这时候的读,就会让学生明白诗人不只是赞美石灰,更是借石灰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接着通过角色体验、情境创设,让学生把自己当成于谦来诵读全诗,并用白话文来表达诗歌,这样在无形中学生的感悟和表达能力就得到了提高和锻炼。
二、语音中的排比修辞手法
语音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学中通过排比修辞手法的教学指导能使学生充分体验有限的语音所阐发的无限的语言之美,提高学生对意境的感悟能力。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泉城》的课文节选:
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了。
珍珠泉在泉城路北。泉池约一亩见方,清澈见底。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在阳光的映照下,那珠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们拎到了水面上来。
在教学中,如何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济南泉水的神奇?笔者的教学过程如下。
1.朗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写泉水形态美和声音美的词语:白浪翻滚、银花盛开、晶莹剔透、明珠散落、虎啸狮吼、秋雨潇潇。
你看到了什么?表达形态美的词语是白浪翻滚、银花盛开、晶莹剔透。
你听到了什么?表达声音美的词语是明珠散落、虎啸狮吼、秋雨潇潇。
2.齐读词串,感受泉水的形态与声音之美。让学生说出通过朗读这些词语对济南泉水的印象。指导朗读:这些词语在朗读时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美,通过语调的高低读出意境美。
3.齐读排比句式,感受作者运用排比及比喻等修辞手法抓住泉水的形态和声音,形象地描写了济南泉水的特点,读后让人觉得身临其境。
设计理念1:声音的魅力是无穷的,王崧舟老师曾说:“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配器、音响的和谐。” 这些词语平仄分明,读起来时而平缓,时而曲折多变。“白浪翻滚”含气势,“晶莹剔透”显精巧,“虎啸狮吼”“秋雨潇潇”如音律般一强一弱,让人回味。“秋雨潇潇”是重叠词语的运用,赋予了泉水一种特殊的音乐美感,给人以宁静、柔和的感觉。
设计理念2:带着孩子们一边读这些四字词语及排比句式,一边想象泉水美丽的画面,似银花,如明珠,仿佛聆听到了泉水流淌的声音,似虎狮、如秋雨。将美妙的画面与动听的声音带给学生,让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一起感受泉水的美。
4.朗读第二段,找出描写泉水神奇的词语: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
5.指名让学生说出从这些词中可以看出泉水神奇在哪?六个“忽”写出了泉水的变化之奇,三组反义词写出了珠串动态的神奇。
6.指导学生读准节拍,边读边想象,体会泉水神奇。
设计理念:这一组词全是四字格,可以切分为2//2,读起来更顺口、悦耳,而且这几个词语平仄交错,抑扬顿挫,让学生读准节拍,学生就容易读出节奏美,词语读好了,放在句子中才能读出韵味,才能感受到泉水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三、一文多处使用修辞手法
苏教版中的许多课文多处使用修辞手法,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体会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能让学生明白这样表达的效果。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的课文节选:
……
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在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簰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这篇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排比、对偶修辞手法,例如,“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等,从不同方面写出了战士们的英勇,尤其是三个“飞向”不光有气势,还把战士们奋不顾身、临危不惧的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四、一词呈现多种修辞手法
《汉语修辞学》中提出:“语境是交际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适应环境,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个基本原则。”语言表达着作者特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作者也会根据语境选择最能表现他意图的词语和句子来传递他的思想和情感。在课文中,经常会遇到一个词结合了多种修辞手法表达出独特的效果的情况。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望月》的课文节选:
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望月》)
在这个句子中,“沐浴”一词就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表现了独特的意境。
1.“沐浴”引申义的灵活运用
《现代汉语词典》对“沐浴”一词的解释有三种: 第一,洗澡;第二,比喻受润泽;第三,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其进行了逐字分解:“沐,濯发也。浴,洒身也。”对比细读可以发现,“沐浴”一词的本来含义应该指的就是“洗”——用水冲洗头发和身体,而在这里是运用了 “沐浴”一词的引申义,即沉浸在某种气氛中。在此外运用,能让读者身临其境,一下子走进作者的心灵,感受整个身心一起浸润在诗和月光之中。
2.“沐浴”承上启下,引人遐想
“沐浴”这个词是对上文一个很好的浓缩,它浓缩了“江中月”和“诗中月”,浓缩了作者和小外甥一起对诗的情境,正是因为两人尽情地对诗,才有了被“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的美好情境,这个词很好地引出了“心中月”,正是由于诗和月光的浸润,才会使人完全地放飞了自由的心灵,才有作者和小外甥有趣的对话,才有小外甥丰富、生动、形象、充满情趣的联想。
3.“沐浴”符合文体的特征,使得表达更加得体
这是一篇散文,记述了他在游船上与小外甥一起赏景、吟诗、谈月的诗情。散文的基本特征:第一,形散而神不散;第二,意境深邃;第三,語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这些特征在“沐浴”一词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使得表达更加有韵味,有意境,耐人寻味。
4.“沐浴”使意境显得更加静谧美好
诗本来是平面的、无声的,但是“沐浴”一词让诗立体起来,灵动起来,变得像“月光”一样有光泽有意境,似乎一下子变得看得见摸得着。让人读了就仿佛有源源不断的诗句像轻柔的月光播撒在心田,让人不知不觉在这样清幽旷远的氛围中在“诗”和“月”的怀抱中徜徉,浮想联翩,从而得到自然景观和文化积淀的双重浸润、熏陶……
教材中的修辞手法很多,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引导学生去感知这些修辞手法,这是语文素养提高的一个基础;接着引导学生去领悟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则获得了一把语文素养提高的钥匙;再指导学生去积淀这些修辞手法,那又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铺设了一个平台;最后学生能在自己的习作表达中创新使用修辞手法,那就达到了语文素养培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