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探讨
2017-06-20钟滢张茹
钟滢+张茹
摘要:随着计算机及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大学生网络成瘾及网络偏差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独立学院的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网络成瘾的现状、成因和对策也有其特殊性,需要加强研究。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一词是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而出现的,随着智能手机的开发和大量使用,使得网络成瘾情况越演越烈,正如计算机和智能手机让大多数人为之着迷一样,网络成瘾行为的机制及如何解决也令人们困惑不解。国内外研究者们围绕着它开展了大量研究。仅是对其的称呼,研究者们就有多种不同的理解,美国学者Goldberg最先发现这一现象,将其命名为“网络成瘾综合症”(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意指个体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产生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1]。心理学家Young最早开始系统性地研究此现象,并将其正式命名为“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简称IA),认为它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人们上网行为冲动失控,是一种类似于赌博的强迫行为[2]。Armstrong进而对网络成瘾做了详细的分类,认为网络成瘾包含五种类型:网络性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强迫行為、信息收集成瘾以及电脑成瘾[3]。然而,也有一部分研究者则反对用“网络成瘾”这一称呼,因为成瘾(addiction)这一术语是指有机体对某种物质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赖,是用于摄入某种化学物质或麻醉药的行为[4],比如吸毒。
网络成瘾的成因和理论解释众说纷纭, 国内外的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网络成瘾做出了各自的解释,但目前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理论可以充分解释网络成瘾的原因。对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探讨大多集中在网络本身(John Suler,2006;Eastin,2001;Chou,2004;Wilson,2005;Griffiths,2000;PaPacharissi & Ruhin,2000;Copeland & Martin,2004)[5-11]个体因素(Young,2000;Chak &Leung,2004)[12-13]、家庭因素(Park,2008;Botella,2004;Davis,2001)[14-16]和学校环境等几个方面。
现在用于干预网络成瘾的方法主要有心理干预和药物干预。心理干预主要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主。如Young认为网络成瘾是行为失控,因此提出了时间管理、让他人监督、设定目标、禁止特殊的网络使用行为、使用提醒卡片、记录网络使用清单、家庭治疗等行为干预方式[17]。而Davis则强调了非适应性认知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的影响,提出了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认知——行为模型,将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看成是一种与网络相关的,造成了消极生活影响的认知和行为[18],主要关注有哪些具体行为和特殊情况导致冲动性控制障碍以及那些影响行为的认知因素。Davis 的观点比 Young 的观点更全面,他强调了人的认知因素的重要性。Gorhol[19]在1999 年提出阶段模型,他认为网络成瘾只是一种阶段性的行为,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网络新手被互联网迷住,或者有经验的网络用户被新的应用软件迷住;第二阶段:用户开始避开导致自己上瘾的网络活动;第三阶段:用户的网络活动和其他活动达成了平衡。Grohol认为所有的人最后都会到达第三个阶段,但不同的个体需要花不同的时间,那些被认为是网络成瘾的用户只是在第一阶段被困住,需要帮助才能跨越。
我国高文斌教授等人(高文斌、陈祉妍,2006)[20]提出了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失补偿”假说,认为青少年的在心理发育过程受阻时会选择一些补偿行为力求修复发展过程,上网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健康的上网行为形成“建设性补偿”,帮助其恢复常态发展,但如果形成“病理性补偿”,最终发展为失补偿,就会导致网络成瘾行为,根据此观点制定了系统补偿综合心理治疗,包括个体、家庭、团体研究治疗等多套方法。它主要帮助网络成瘾者建立起新的“建设性补偿机制”,通过健康的方式满足其在心理发展中的需要。
此外网络成瘾的干预方式还有家庭疗法(宫本宏,2008;卓彩琴、招锦华,2008)[21—22]、森田疗法(郭洪绪、马秀青、陈明宏,2008)[23]和团体心理治疗(白羽、樊富珉,2007)[24]等。这些干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网瘾者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干预对象的参与动机差、参与率低,干预后容易复发,干预成本高,干预方式难以推广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效果(王莎莎,2010)[25]。个体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考察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网络使用动机和行为改变动机,对于如何进行干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独立学院学生网络成瘾动机分析
如今的大学生宿舍玩电脑、上课玩手机的现象十分常见,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呢?
(一)学生自身原因
进入独立学院学习的学生大多是高中时学习不够努力,贪玩,自我约束力不强的学生,没能考取高分,因而选择到独立学院就读,学生自身的一些性格因素导致了独立学院学生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
(二)学业压力小,缺乏学习目标
与初高中相比,大学的环境更加轻松自由,学生有更多可以自由安排的时间。高中时学生还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考上大学,等到考到大学,反而觉得很空虚,不知道干什么,每天大量的空余时间不知道如何填补。因而很多学生在空余的时间选择打游戏或是在网上与人聊天,消磨时光,找到存在感。
(三)家庭环境影响
独立学院的学费较为高昂,能够支付起学生就读的家庭,其经济情况大多数还是不错的,学生生活费充足,为其上网提供了资金支持。也有很多学生,家长为其购买了笔记本,也为学生在寝室上网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网络自身的吸引力
一部分同学在现实世界中与人交流困难,不善于结交朋友,在虚拟世界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与他人很好的交流,学到社交经验和技巧,因而沉迷于网络。也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成绩上较差,能够在网络游戏中忘记学习压力,成为游戏高手获得他人的尊重。
(五)追求时尚
一个寝室四个人,如果有三个人玩游戏的话,那么第四个人也会很快加入游戏大军。为了和大家有共同语言,为了不使自己看起来落伍,很多之前不玩游戏的学生会尝试打游戏,并逐渐沉迷于游戏。
二、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一)损害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经常整天整夜的坐在电脑旁,眼睛盯着屏幕一动不动,因为用眼过度会极大的伤害视力,长时间的坐着不动,也会导致学生产生颈椎、腰椎等方面的疾病。更有甚者,一日三餐都不愿意离开电脑去食堂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二)影响学业
尽管网络的普及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信息,但网络成瘾的学生更多的是使用网络浏览网页、打游戏、和他人聊天等消遣行为,这些消遣行为对学生的吸引力比上课听讲更大,导致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迟到或旷课,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网络成瘾而挂科、休學乃至退学的学生也不乏其人。
(三)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部分网络成瘾者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善于与人交流,因而选择在网络上与他人互动,他们从网络游戏中获得个人成就感的满足,从网络交友中获取支持和情感交流,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隔离,拒绝与他人交往、拒绝融入社会。在键盘上敲字行文如水、滔滔不绝,在现实生活中却沉默寡言不善言谈,更有甚者,害怕见人,见到他人紧张、面红耳赤。
(四)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人们对自己的网络言语和行为不负责任,缺少了道德约束,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整体情况并不乐观。很多学生在上网聊天时使用污言秽语、浏览黄色网站、散布虚假消息、网络抄袭和剽窃、恶意制造病毒和传播病毒。也有学生在网络游戏中学习到的以打打杀杀的方式解决问题,并将这种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导致学生走向犯罪之路。
三、大学生网络成瘾对策探讨
(一)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重要的是大家如何使用它。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当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使用网络。网络是一种技术手段,为人们获取信息资源提供了巨大便利,也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使网络成为同学们成长学习的助手。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会对子女的性格、价值观世界观等产生重要影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将会影响学生人格特征和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发展。父母应多采取民主性的教养方式,平等的与孩子交流,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惩罚;营造温暖、信任的家庭氛围,让孩子遇到快乐、烦心的事情愿意与家长沟通交流,而不是选择到网上找人倾诉。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以班会、讲座、素质拓展、团体辅导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帮助学生尽快熟悉校园环境、大学学习生活、专业内容,同时让同学们尽快熟悉起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宣传介绍,让同学们善于求助。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户外活动,让同学们走出宿舍、走下网络,在集体活动中与他人建立亲密感、找到归属感。
结语
网络迅速普及并融入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无法拒绝网络,但是在如何看待网络、怎样利用网络,为何会过度使用网络以及过度使用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怎样进行自我预防、通过什么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干预等方面应加强研究。防患于未然胜过亡羊补牢,加强预防工作比在问题凸显出来之后再想办法解决更重要。
参考文献:
[1] Goldberg, I.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http://www. cog. brown. Edu / brochure / people / duchon / humor / internet. addiction. html, 1995.
[2] Young K S. Internet addiction: Symptoms,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J]. In Vande-Creek L (eds.), Innovations in Clinical Practice: A Source Book, Professional Resource Press, Sarasota, 1999, 19-31.
[3] Armstrong L, Phillips JG, Saling L L Potential determinants of heavier internet usag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0, 53(4): 537~550.
[4] 宫本宏.青少年网络成瘾家庭治疗的研究——附30例临床报告[C].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2008.
[5] 卓彩琴,招锦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家庭治疗策略分析——基于三个典型家庭治疗案例的质性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8,16(1):83-86.
[6] 郭洪绪,马秀青,陈明宏.改良森田疗法治疗网络成瘾1例报告[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101-102.
[7] 白羽,樊富珉.团体辅导对网络依赖大学生的干预效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4): 247-250.
[8] 王莎莎, 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动机激发式团体辅导干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