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伊朗、阿富汗驻华大使:“一带一路”的投资新机遇
2017-06-20曹煦
曹煦
“一带一路”,无疑是5月里北京最热的词。
继“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行后,多场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官方和民间文化经济交流活动在京举行。
5月22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一带一路”民族文化经济合作发展高峰论坛上,来自青海、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等地的300余家民族企业代表,从“民心相通,共享丝路”的角度,就对接发展战略、推动互联互通、促进人文交流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论坛秘书长李小龙称,论坛致力于构建文化经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这场民间自发组织的“头脑风暴”吸引了“一带一路”有关国家使节的热情参与,伊朗、哈萨克斯坦、沙特阿拉伯、阿富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马尔代夫等国家的多位驻华大使和官员都出席了论坛。
外交官们对“一带一路”的热情参与,有历史和现实背景。以伊朗和阿富汗为例,两国与中国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早在2000年前,古老的丝绸之路就把伊朗、阿富汗与中国人民联系在一起。“一带一路”倡议则为两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中国的商贸人文往来提供了最好载体。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论坛上分别采访了伊朗驻华大使阿里·阿斯加尔·哈吉、阿富汗驻华大使贾楠·莫萨扎伊。两位使节均表示,“一带一路”为地区发展带来新机遇,他们愿与中国携手推进相关项目建设,增进民众福祉,共享“一带一路”的发展红利。
伊朗驻华大使哈吉:2017年第一季度中伊贸易额增长100%
《中国经济周刊》:请介绍一下伊朗最新的经济形势?
哈吉:伊朗是中东和北非地区第二大经济体,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约为4122亿美元,为该地区第二大人口国,总人口达8000万。伊朗经济中,服务业占50%,农业占9%,工业占49%。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二,已探明原油储量居世界第四。
2016年伊朗经济增长率为6.4%。根据伊朗年历,上半年最新数据(截至2017年3月)显示,第二季度伊朗经济同比增长9.2%。
2016年,外部和预算结余均有所改善。由于出口强劲增长,伊朗经常账户盈余明显提升。2016年,经常账户盈余从2015年的2.7%增至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的6.5%。收入强劲增长,2016年财政赤字有所改善,中央政府预算赤字从2015年的1.9%下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5%左右。
伊朗驻华大使哈吉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
《中国经济周刊》:伊朗刚刚举行了新一届总统选举,新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将有哪些重大举措?
哈吉: 伊朗近期的发展表明,非石油行业以及投资在今后几年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伊朗现在正推行第六个五年发展计划,5月选举后新政府所面临的问题是,把五年计划中有关改革的事项列为优先事项并稳步实施。这将涉及通过改善商业环境、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来推动改革,促进非石油行业发展。
该计划多次提到要使金融部门现代化,这包括在国内和国外投资者的参与下改善资本市场和保险公司业绩。该计划还阐明了一个目标,即提供必要的奖励以吸收外国投资,甚至对该目标进行了量化,提出每年吸引价值12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
该计划还明确了未来五年一些关键的经济目标和工业目标,如发展现代化铁路运输;提升工业和采矿业领域活动的附加值等。
《中国经济周刊》 :这些新的迹象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会给中资企业带来哪些机遇?
哈吉:就伊朗国内外关系和经济的新发展态势看,将继续扩大与中国等友好国家的双边和多边经济、文化以及政治关系。中国是伊朗的最大贸易伙伴,2016年,中国对伊朗出口额达164亿美元,进口额达149亿美元。到目前为止双边贸易超过310亿美元。
两国间贸易额每年都在快速增长,与2016年同期相比,2017年第一季度两国贸易额以创纪录的100% 速度增长。此外,中国企业价值数十亿美元的项目已被同意在伊朗实施。
伊朗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创始成员国,将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
我们诚挚地邀请中国投资者在伊朗投资,利用伊朗的优势,為伊朗和中国造福。我们有现代化的对外投资法规和专业的组织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阿富汗驻华大使莫萨扎伊:投资阿富汗正当其时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阿富汗大使莫萨扎伊
《中国经济周刊》:您怎么看待“一带一路”倡议?阿富汗具体如何对接?
莫萨扎伊:阿富汗和中国的关系在2012年就提升到战略合作伙伴的高度,这样的关系不断延续深化到现在。
阿富汗位于古丝绸之路沿线,也是最早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我们认为“一带一路”对促进中阿互利合作和地区互联互通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两国元首第一次会晤时确定了两国在“一带一路”合作中要优先发展三个方面内容:道路,铁路,互联网通信。除了这三方面,我们还希望重点开展在能源方面的合作,加深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自2016年5月两国政府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以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与中国乌鲁木齐恢复了直航航班,我们还计划开通喀布尔到北京的直航;首列由江苏省南通市至阿富汗海拉顿口岸的中亚货运班列也开通了;两国还就建设跨境光缆等互联互通项目签署合作文件,推动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除了经济方面的合作,我们由衷希望在“一带一路”合作的框架下,两国人民的沟通能够不断深化拓展。目前,就两国之间的教育交流而言,阿富汗已经启动了一项奖学金项目,让更多阿富汗学生到中国接受高等教育。
《中国经济周刊》 :投资者都很关心阿富汗国内的安全形势,请您介绍一下。
莫萨扎伊: 关于安全问题,目前的新闻报道并不能真实反映阿富汗的现状。中国有句谚语 “百闻不如一见”,希望你们能亲自到阿富汗去看一看。阿富汗的确曾经有一定的安全问题,但正在逐步被当局掌控。
当下,很多外资企业在当地非常活跃,并没有隐忧。比如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正在承建巴米扬至萨曼甘公路,全长178公里,包含很多中国雇员和当地雇员,没有任何安全威胁。中国企业华为、中兴都在阿有分公司,也非常安全。
在被称作阿富汗最不安全区域的拉格曼省,有一个阿富汗和土耳其合资的大坝正在建设,几个月都没有任何安全事件发生。去年有一个高压电的项目顺利完工,没有出现安全问题。举这些例子是想说,目前阿富汗的安全问题完全在政府掌握之中。政府承诺为所有在阿投资企业尤其是中国企业提供安全保障。
无论何时,中国客人在阿富汗不会被当成外国人,会被当成朋友、兄弟姐妹。我也希望中国的投资者在阿富汗不仅能挣到钱,还要快乐。
《中国经济周刊》:对中国企业来说,现在投资阿富汗有哪些潜力和优势?
莫萨扎伊:2003年到2014年,阿富汗的GDP经历了抛物线般的轨迹,涨跌剧烈。尽管经济波动较大,但发展潜力也巨大。2014年阿富汗的进口总额近80亿美元,主要进口国家是巴基斯坦、伊朗、中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出口总额只有5.7亿美元。多家知名跨国公司诸如百事可乐、奔驰以及中石油、华为等在阿富汗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业务。
阿富汗在能源领域有巨大的投资潜力。据调查,阿富汗矿产资源中,仅已经探明的30%就已经价值100亿至200亿美元。在东北部接近中国的地方,就分布有很多矿产。
除能源之外,食品、饮料、乳制品、皮革、鞋类、地毯等,都是阿富汗的传统产业,基础完备,市场广阔。阿富汗的干果加工、宝石、动物皮毛、藏红花等产品或产业也极具出口潜力。
当然阿富汗旅游资源也是潜力巨大,大使馆正在努力促成从中国任何一个地方到阿富汗巴米扬省的包机服务。中国著名的敦煌壁画就是在巴米扬的基础上后期创造的,去年巴米扬省和中国的甘肃省建立了友好关系。历史悠久的阿富汗还有很多历史名城,非常适合旅游。我们正在组织一小队旅游者去阿富汗旅游,未来人数会渐渐增加。
对中国企业而言,很多领域都是在阿投资的蓝海。比如几个月前,阿富汗出台了开放网络的法律,外资可以进入并通过运营获得收益。再比如健康服务领域,阿富汗每年进口医药市场达到8000万欧元,在阿投资医药前途光明。
潜在的具体投资项目不胜枚举。比如水泥投资,在阿富汗和土库曼斯坦交界的赫拉特省,1970年当地就有一个水泥厂,基础设施和资源优势都在,政府也在扶持,道路交通也非常方便,十分便于出口。目前只需要投资者去投资,这对投资者和当地都是机会,因为阿富汗及周边国家因为修建道路、大坝、桥梁以及建筑物而对水泥需求很高。
再比如因为没有存储场所,阿富汗每年40%至50%的水果、蔬菜都会被浪费,如果去投资一个冷链储藏和运输,会立刻获得很多优势。
《中国经济周刊》:当地政府会提供哪些支持?
莫萨扎伊:为了吸引投资,阿富汗在商业管理规定上做了很多改革。据世界银行统计,阿富汗对创业者的保护和支持排在亚洲第一位。企业非常容易得到贷款,税收也有优势。总之在阿富汗,无论大中小规模的企业,都能得到政府或世界级金融机构的支持。如果从事能源行业,能够立刻得到政府资助,农业方面潜力巨大。
税收方面,在阿投资的公司会享受很大的税收优惠,至少比其他国家省去5%。阿富汗60%的人口是25岁以下的,有相对年轻廉价的劳动力。
特别要说的是,阿富汗安全维护部门还特地为维护外国企业的工厂设置专门法律。
阿富汗还颁布了很多新的法律条款来保护外来投资者以及他们的企业,比如新的银行法、新的投资法、新的矿业法。阿富汗已经连续8年為农产品类企业提供土地,农业用地期限是90年,其他用地会更长。
阿富汗大使馆的大门永远对中国企业敞开,投资者可以直接和大使馆对接,大使馆会在签证、商务信息研判等方面提供便利。在异国他乡开展投资难免会遇到或大或小的问题,大使馆会积极协调当地有关部门,为中国企业解决问题。我们寻求与中国企业建立稳固长期的合作,我们也一定会提供长期稳固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