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污名化”的农村大龄未婚男性
2017-06-20孟阳李树茁
文化纵横 2017年3期
孟阳+李树茁
出于对失范、越轨、违法、犯罪率增加等社会问题的焦虑,农村大龄未婚男性长期遭受标签化的假设和预估。事实上,作为性别失衡社会的受害者和利益相关者,这些评价和论述,反映了认知的缺失,也造成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更容易遭受不公平的对待。孟阳、李树茁两位学者根据官方数据与田野调查结果,认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困境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从文化上看,“光棍”标签导致其难以得到传统家庭制度的认可,同时也被迫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从社会、婚姻上看,婚姻的缺失给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带来性与生殖健康权利方面的隐患以及家庭养老功能的退化,此外,婚姻是个体缔结社会关系的重要承接点,农村大龄未婚男性不得不面对最主要的社会支持力量的缺失;从经济上看,经济上的贫穷是绝大多数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基本情况,这在根本上制约了其经济生产能力,加之配偶的缺失,导致更加惡化的生存现状;文化、婚姻、经济的弱势,又最终导致该群体的政治参与程度和范围也普遍较低。鉴于以上现象,作者提出要首先借助国家精准扶贫的契机帮助该群体脱贫致富,并将其纳入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中来;在农村地区鼓励积极的婚姻价值观,减少适婚男性的婚姻压力,民政部门也应不断完善相关工作的服务和保障政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