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绩效管理模式出发,探究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
2017-06-19邢艳华
邢艳华
摘 要:进入“十三五”时期后,各级政府面临着更加严峻地挑战,既需要做好当前地区经济发展工作,又需要走好公共资产改革发展之路,协调各部门工作,做好财务管理。为近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本文在绩效管理模式上,创建完善的控制管理系统,最大程度地处理好投资、管理、债务、产出等各指标的关系。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绩效管理 内部控制 投资与产出
社会制度与行政制度的深入变革使得财务管理弊端一一暴露出来。面对日益复杂的地区经济、投资机遇、市场风险等,行政部门应做到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制定战略布局,做好顶层设计,严格按照预算管理开展各项事业,讓政府成为权利和责任的结合体,走精细、透明、绩效、科学的财政管理之路。本文将从绩效管理模式谈起,制定财务管理的整体构架;然后,按照构架的不同部分进行详细阐述;最后,进行全文总结,再次点明本文的改革方向。
一、基于绩效管理理论的财务管理系统
起初,绩效管理是指单位根据员工的产出或者结果进行累计,给出个人绩效工资,换言之,做出的成果越多,工资越高。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不同,并不生产商品,每一名行政人员也无法制造出产品。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将整个财务管理看作绩效管理对象,从资源投入、配置和使用角度入手进行具体控制,通过具体明确的财务管理构架,做好系统性工作分配,统筹各个环节和部门的工作,使得各个部分的运行都处于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首先,根据当地的具体经济增长点,制定三年或五年地区发展规划,在“保基数”的前提下,明确当地的经济变量,确定投资方向和项目,做好主体、维度、流程等方面的工作;然后,针对预算、投资、成本、资产、债务五项内容进行严格管理,杜绝模糊性账目,政府收支类别、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以及政府报告全面改革,向“精准”方向迈进;最后,利用网络、政府宣传平台对阶段性财政管理情况进行透明化展示,确保每一笔政府资金收支有据,杜绝贪污腐败。
二、财务管理系统的宏观控制
在绩效管理模式中,管理模式和系统都需要服从“投入—配置—使用—产出”价值链。如果财务管理系统只关注对投入的控制和比例分配,忽视了其短期和长期的价值回报,就会大大降低财务管理系统的价值性,甚至将财务引向负债状态,影响地区的后期投入。因此,财务管理系统需要做好宏观控制。整个控制分为三个方面:确定固定资金和潜力变量、细化评价标准、制定监督纠正流程。
(一)确定固定资金和潜力变量
对于地区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其由较为固定的资金流,以维持对地区的管理和发展,这一部分可以称为固定资金。针对这一部分资金实行内部优化管理,简化单位各部门的内耗,尽最大努力节约公共财产。潜力变量才是宏观控制的关键内容。根据地区资源的社会循环,抓住潜力变量,投入人力、物力、财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使用,做出公共性产品和公共性服务项目,再次返回到当地社会中。
(二)细化评价标准
财务管理的宏观控制还需要详细地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将在财务预算管理中发挥重大作用,增强决策和项目实施的可控性,将行政事业单位所承担的风险降到最小程度。从财务管理角度看,评价标准具有可视性、数值型、范围性。从环境层面看,可分为环境友好型与非环境友好型;从回报周期看,可分为短周期和长周期;从项目的经济效益看,可分为低效益、高效益。
(三)制定监督纠正流程
行政事业单位的投资、资产、成本、负债需要接受监督纠正流程的严格控制,必须时刻确保各项指标都在可以承受范围之内,做到既能立足当前进行公共服务建设,又能合理保留资金,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监督纠正流程的主要职责是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现状进行时刻宏观监督,找出每一阶段上财务管理的最大问题,及时提出讨论,并设法缓解和解决。
三、财务管理系统的内部运行
在绩效管理模式下,具体的内部运行将财务管理系统落实到实处。预算管理部分将直接或间接决定投资、成本、资产和债务的管理。每一部分都需要各自的目标、指标体系和变量值,需要根据具体的财务情况进行评价和纠偏,以确保单位的绩效成果趋向最大化。
(一)预算管理部分的内部运行
首先,做出预算编制。明确目标和结果之间的路径,对实现这一结果需要的人员、规划、预算,年度成果等进行初步规划,考虑到资源配置,对地区个人收入、消费支出、失业率等进行预测;然后,将预算深入到具体执行过程。为决策选定绩效性方案,建立明确的过程图,引入风险评估模型,对投入风险和收益进行全面衡量,避免实际操作超出预算承受范围,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推进公益性项目发展;最后,预测产出和结果。行政事业单位的很多项目是便民利民项目,具有公益性,并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在预测评价中,需要增加社会效益的比重,重视项目的社会功能和服务能力。
(二)投资管理的内部运行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投资项目比较多,对环境、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扶持力度都比较大。不同产出和结果的投资项目,其内部控制的方式和评价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计划成熟以后,经过整个预算阶段,进行实际建设,并得出项目状态报告与期望值进行比较,不断纠正具体细节,缓解投资方面的紧张状态。一方面需要看到项目的经济效益,对公共事业和服务的贡献,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看到项目的社会效益,对就业、收入、资源和环境的积极作用。投资管理的内部运行应贯穿项目的全过程,从投入产出比、项目组织管理、财务管理水平等进行综合性管理,确保项目按照预算进度完成,资金准时到位和及时的财务信息反馈,确保信息的真实和及时,不留下模糊账、糊涂账。
(三)成本管理的内部运行
行政事业单位在运行中会造成持续性消耗,对资源配置、项目发展造成压力。合理化成本管理不仅会降低成本支出,还会省略多种隐性程序,加快预测、计划、分析、考核的速度,走出更加优化的发展路线。对成本的管理实行“先分后合”的处理办法。对具体项目进行分步骤处理,找出具体步骤的具体负责部门,然后,将这些邻近步骤或有交叉的步骤进行整合,归入某一部门,有其全权责任,减少项目程序的运作,简化管理的复杂程度。“先分后合”的处理方式将有力地解决权利义务不明的管理,有利于财务的统一性管理。
(四)债务管理的内部运行
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债务可分为显性债务与隐性债务。显性债务包括预算支出、公务员养老金以及明确性的债务;隐性债务则包括不确定的公共养老金、社保规划、医疗融资以及公共建设的成本。债务管理的内部运行主要从债务规划编制和监督预警两个角度进行管理。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明确其债务预算和规划,将周期缩短至3年,逐年分析当地经济发展趋势,为各部门制定计划,并加入不确定因素影响,统筹处理债务问题,逐渐减少行政事业单位的债务规模。监督预警是对显隐性两种债务做出的定量化动态监测,全面监测当年应还本息、债务余额、控制指标(债务比重、负债率、利息支出率等)等指标,增加债务审核次数,降低债务风险。
四、财务管理系统信息的透明化公示
在做好财务宏观控制和运行管理工作后,还需要对财务管理系统的信息进行透明化展示,接受当地全体人民的监督,确保财务管理上不存在“小金库”、挪用、占用等非法行为。
(一)统一财务公示格式,争取人人看懂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类型多种多样,基本采用专业性术语和计算方法。这些内容不具备公示、宣传作用。因此,需要将各项财务进行二次整理,制作成大众熟悉的账目形式,以便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无论是专项补贴、收支细目、收付过程都应进行一一公示,并挂在单位的信息网站上,做到彻底性透明。
(二)明细地区发展方向,简化财务报告
對群众而言,地区的发展方向和投资方向是最重要的,因此,明确未来发展,简化财务报告,既让群众知道发展的动向,又要让群众知道行政事业单位的作为。改变财务报告的形式,让群众明白具体项目的发展动向。在此期间,广泛吸收群众意见,耐心解答群众问题,对其中发展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时刻准备为群众谋福利,办实事。
(三)做好信息平台的更新,加强绩效导向作用
信息平台需要持续性的内容更新,需要对项目进程做出实时跟踪,明确资源匹配情况,向群众展示行政事业单位关注的焦点内容,充分发挥绩效导向作用。信息平台建设需要构造核心、主题、事件类型的数据库,将不同性质的资金、资产进行分类,以便人们查阅。此外,网络信息平台还应不断维护、升级,实现人机信息的交互,利用网络的优越性,挖掘出更多的信息内容,逐渐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
五、结束语
绩效导向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将从预算、投资、成本、债务等方面做出公共财务改革,加强对各部分的控制和管理。随着投资项目的增加、市场经济的活跃,行政事业单位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问题,因此,必须从粗放的财务管理模式走出来,向着更加精细、科学的管理系统前进。
参考文献:
[1]肖士高.基于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分析[J].时代金融旬刊.2015(05).
[2]单永海.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考[J].会计师.2015(15).
[3]袁海龙.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研究[J].财经界.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