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幼儿装点自己的“家”

2017-06-19陈芗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中班材料投放

陈芗

【摘 要】《指南》指出:“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皮亚杰提出:“幼儿的智慧源于材料”,材料对幼儿来说是打开他们智慧大门的钥匙,可见,投放丰富的材料是中班幼儿进行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它直接影响幼儿对游戏活动的兴趣。娃娃家是中班幼儿非常喜欢的角色游戏,因此,娃娃家游戏材料的有效投放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班;娃娃家;材料投放;合作行为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幼儿间的交往。角色游戏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活动,在与材料和伙伴的互动中分享合作带来的快乐,学习彼此的经验。那么材料投放的重要性在游戏中就不言而喻了。随着中班幼儿合作能力的提高,他们能在区域游戏中自主地选择游戏的角色,又能对游戏的材料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但其结果是材料扔了一地,而孩子们却表现出无所谓。能否通过材料的合理投放来改善这一局面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材料的讨论与确认,激发幼儿合作兴趣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生活中的各环节都可以成为游戏的素材,所以娃娃家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区域游戏之一。但在中班第一次开展的娃娃家游戏时,我并不急切地将我所准备的材料投放给幼儿。首先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我将设计好的一个空无一物的“家”的模板呈现于幼儿面前,让他们围绕“家”的生活经验展开讨论。凭着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与知识的积累,大家纷纷勾画着自己的家的概念:“老师,我家里有好大的桌子。”“我有自己的小床。”“我妈妈在家给我烧饭的”“我吃饭用小碗和小勺子”“……”,在孩子们关于“家”的谈论中,他们确认了家中做这些事所需要的材料,如煤气灶、锅碗瓢盆勺、电饭煲、冰箱、洗衣机、娃娃、小床等东西一一“备置”于“家”中,孩子们在相互交流,相互肯定的过程中一起建构着“家”的轮廓。

通过这次对“家”中材料的确认,我与孩子们一起收集这些“家”中所需要的材料,来布置大家心目中的“家”。针对模板上的材料,将牛奶箱做成了漂亮的大冰箱和洗衣机,将饼干盒做成了煤气灶,还在中间放置了一只锅,孩子们也开动了脑筋,将一些包装盒打开一面变成娃娃的小床,还将八宝粥勺子、肯德基杯子、冷饮罐子、酸奶杯子都一并收集了过来。一下子“娃娃家”的材料丰富多样,孩子们看到这么多材料也欢呼雀跃,幼儿参与娃娃家游戏的兴趣被充分激发。

因此,合作无关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无关幼儿的行为习惯,它只是幼儿能否围绕同一兴趣而进行对等的交流活动。只有当幼儿的兴趣,需要一致时,合作才会产生并且成功。

二、材料的收集与拓展,积累幼儿合作经验

虽然孩子们都很喜欢娃娃家,但单单在这些材料的烘托下,幼儿还是会出现无事可做的现象,许多孩子都停留在对材料单纯的摆弄上。如:妈妈一手抱着娃娃在无目的地移动着桌子上的锅碗瓢盘,爸爸也毫无表情地玩弄着大白菜,从这个锅里倒入那个锅里,两个人既缺乏交流,又显得没有生活情趣。对照我们目前准备的材料,大量的是模拟实物的形象玩具,由于它的逼真性,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所以投放大量的此类材料只会使孩子们满足于单纯的摆弄。于是我再次和孩子们聊了起来,“你们家里还有什么呢?每天爸爸妈妈在家都会干什么呢?洋洋说:“老师,我们家冰箱里一直有好多的东西,可以烧什么拿什么的,这里的娃娃家里没有。”豆豆说:“我喜欢吃红烧鱼,妈妈烧鱼的时候要放酱油的。”心心说:“我爸爸烧菜时要放盐,味精呢!”妞妞说:“妈妈有时候还要扫地的,我还会擦桌子的。”孩子们海阔天空的讲述,让“家”又一次的“生活”了起来:调味盒、冰箱里的食物、微波炉、脸盆、扫帚等,同时也让我感受到简单的材料是不能发挥出幼儿实际的交往能力的。

于是,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了第二次材料的收集,把家中的废旧的瓶瓶罐罐、生活中原本不起眼的废旧物都带来了。现在,“家”增加了好多供幼儿自由选取的材料:用各类包装代替的食物,有用酸奶盒盛放的各种调料,有用泡沫纸,棉布等制作的各种点心等。有了这些材料的加入,我发现孩子们的交流多了,点子也多了,如爸爸不喜欢吃面条,媽妈就想了办法,用剪刀将面条剪成粒状,说是变成了米,两个人就一起讨论着怎么烧成好吃的粥。爸爸妈妈会一起在娃娃家里打扫卫生,一个擦桌子。

材料在这里不但满足了幼儿的交往需要,同时也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提高了幼儿的交往能力,积累了幼儿的游戏经验。

三、材料的投放与创设,丰富幼儿合作内容

幼儿带来的材料种类很多,但材料使用价值的不平衡使新的问题又随之产生了:有的材料因没有被幼儿及时利用,却又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而且还会被幼儿不小心踩在脚底下;有的幼儿想用某一材料,但娃娃家的材料中又没有,而急切地到处寻找,有时还会与其他幼儿发生争执。

我们在投放材料时,要想到幼儿驾驭游戏材料的自由度以及幼儿在游戏中作用于材料的方式。这一切与老师投放材料的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投放材料时要考虑材料的种类、材料投放的数量、种类的搭配,这些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游戏的主题、游戏的类别、幼儿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根据这些要求,我进行了对比,从游戏开始到现在,我们都是在对游戏材料进行各种各样的收集,而对材料的数量、种类的搭配还考虑得不多,这或许就是我们游戏还不能更好开展的原因。于是我又和孩子们对材料进行了一次梳理,请孩子们将游戏中不经常用到的材料整理出来,并针对这些目前闲置的材料进行讨论,孩子们意见纷纷,心心说:“这些东西放在家里,我都不能走了。”于是,我们在原来“家”的基础上,对于闲置的一部分材料,我们开辟了“百宝箱”这个供幼儿自由取用材料的游戏区。

为了能充分发挥“百宝箱”的作用,使孩子有序的取放游戏材料,我和孩子们商量了游戏的规则:一定要用到才能进去取,用完后还要把它送回家。这个小区域开设后,我看到了可喜的一幕:爸爸和妈妈抱着娃娃外出,经过“百宝箱”,妈妈捡起了无人问津的喜糖盒左看右瞧,爸爸问:“你要这个有什么用呀?”妈妈说:“你看它像不像一个小包包。”爸爸也惊讶地发现了:“咦,真的,我妈妈包包也是这样的。”原来,圆鼓鼓的喜糖盒两端有一条长长的红细线系着,就像现在流行的小拎包,孩子们的观察可真仔细。

这次材料的变更,“百宝箱”将教师从引导孩子摆脱单纯摆弄的低效指导中解脱出来,真正转换为游戏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孩子们一起体验着游戏的快乐。当然,在今后的游戏过程中,随着幼儿合作能力的提高,将“百宝箱”中各类高结构材料进行递减,更换成可让幼儿操作的废旧材料,从而更进一布提高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驾驭材料的自由度,发挥材料的最大使用价值,大大促进了幼儿的合作内容。

总之,材料是幼儿区域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其也影响了幼儿的合作行为。幼儿逐渐学会合作后,会不断感受到合作的愉快,也更期待自己的表现得到他人尤其是教师的认可,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是发展幼儿合作能力的有效助推剂。教师应坚持,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以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应视自己为调控者、组织者、支持者、合作者,确保师幼双方情感交流的互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没有被动、压抑和约束的感觉。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猜你喜欢

中班材料投放
浅谈自然角内中班幼儿科学观察能力的策略研究
怎么升到中班的
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策略
交互式一体机在中班安全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谣教学策略——以中班语言活动《茶口粉干》为例
对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思考
主题区域环境创设浅析
简谈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与幼儿的主动发展研究
有效创设幼儿园学习型区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