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认知语言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翻译教学
2017-06-19牛晓晗
【摘 要】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内涵博大精深,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教学是英语翻译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知语言学的翻译理论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新视角。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翻译教学进行探析。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英语翻译教学;教学模式;中国传统文化
一、认知语言学的翻译理念
认知语言学于20世纪80年代出现,是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学科领域。[1]认知语言学以体验哲学为基础,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翻译,与传统的文本为中心的翻译观和传统语言学翻译观相比,强调了体验和认知对于主观因素的制约作用。认知语言学的翻理念观强调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影响互动,提倡实现解释的合理性以及翻譯的和谐性。认知语言学的翻译理念不但认为认知活动对翻译存在制约作用,推崇译文是体验和认知的成果,而且指出译者作为认知主体之一也应该受到其他参与翻译的认知主体间的互动制约,翻译应该创而有度,而不是任意发挥,这是是一种辩证的、追求平衡的翻译理念。
二、中国传统文化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没有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而是以授课结果为中心,对于学习的过程没有足够的重视。当前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语言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站在讲台上以PPT加讲授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在下面被动听讲。每个学生自身的翻译水平不同,理解能力也有所差异,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无法及时跟踪学生个体的学习状况,因而做不到针对学生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只是单方面接受知识灌输,缺乏主动进行自主学习的意愿和能力,有些基础不佳的学生长时间看不到成绩的提升,就会逐渐失去对于翻译学习的兴趣。传统的翻译教学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不能满足翻译活动对翻译教学的要求。认知语言学的翻译理念是自成体系的理论,这种理论对翻译活动中各个要素都有所关注,可以借鉴成为一种可行的翻译教学模式,为解决当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条新思路。
三、认知语言学视阈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翻译教学
(一)翻译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翻译活动的最主要因素是译者,翻译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Neubert认为翻译能力分为语言能力、语篇能力、主题能力、文化能力、转换能力,并认为转换能力既建立在前几项能力的基础上,又将它们统一协调起来,使译者能够完成翻译行为。[2]翻译能力不仅包含译者内部心理认知因素的统合与变化,而且受社会规则、翻译语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为大学生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翻译学习,翻译实践,所以译者内部心理认知因素在学习翻译的过程中就显得更为重要。认知语言学翻译理念对体验的重视和描绘两个世界(认知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能力,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具体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译者要通过自己对世界的体会来理解原文及其所反映的世界;第二,译者要具有在译文中重现原文世界的能力;第三,在翻译活动中,译者要具有把握翻译效果,确定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的能力。在中国传统文化翻译教学中,尤其要重视这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是翻译活动中的体验和认知主体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理论认为译者是翻译活动的核心。因此,在翻译课堂中讲授语言翻译技巧并非教学的全部内容,也不是教学的核心。翻译教学应该包含引导学生去理解原文以及原文所产生的世界;确定学生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分析整个翻译的过程并确认自己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在翻译活动中所承担的责任并明确翻译活动的目的和效果。翻译教学应该至少包括两个基本的组成部分:一是让学生了解并参与翻译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即了解原文—确定翻译目标—开展翻译—修正译文;二是在翻译活动中训练学生进行语言转换的能力,译者如何进行翻译决策和选择。
(三)在翻译教学中应该选择适于学生学习的翻译素材
认知语言学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具有体验性。翻译活动的这种特点要求译者必须接触足够丰富的翻译材料来掌握翻译知识和技巧。教师在选择翻译素材时,应该以翻译实践的需求为标准,选择适合学生使用的翻泽素材。参考译文应该有两篇或三篇,组织学生对其他学生的译文与参考译文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由被动接受信息转为主动创造信息,这种教学模式会对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翻译能力产生良好的影响。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搜索最新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Kiraly,C.Donald.Pathways to Translation:Pedagogy and Process[M].Ohio:The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5.
作者简介:
牛晓晗(1982~),女,汉族,辽宁沈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翻译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