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北潜山油藏地热能评价及综合利用实践

2017-06-19高博翔高联益

石油石化节能 2017年5期
关键词:提液潜山工质

高博翔高联益

(1.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

华北潜山油藏地热能评价及综合利用实践

高博翔1高联益2

(1.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

为合理评估油藏中蕴含的地热能、高效率地将热能转化为电能、提高地热能的利用效益,开展了华北潜山油藏地热能评价及综合利用研究。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热储资源量评价、地热能发电及直接利用状况、大排量提液及降低能耗试验研究。通过上述研究,准确评价了华北潜山油藏的地热资源储量,改进了热储体积法的计算公式,优化了发电系统与直接利用系统的流程,提高了进站地热流体温度和原油采收率,降低了新型提液装置的能耗。通过对地热能的利用,可替代燃油4479 t,CO2排放量减少1673×104kg、SO2排放量减少5.42×104kg。

潜山油藏;地热能;资源评价;综合利用

在油田开发中后期,有大量的油井可以转为地热水井[1],这些地热水井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能。在油田已有的基础设施、生产技术、储层资料等条件下,可对地热能进行开发利用,从而替代传统燃料。由于地热资源种类繁多,不同种类地热资源利用方式不同[2]。在进行地热田开发时,通常对地热资源利用价值进行评价,针对具体的地热资源提出具体的利用方案。华北油田公司对其探区内的热储资源量进行了计算,并提出了综合利用方式。

1 热储资源量评价

1.1 热储体积法

根据GB/T 11615—2010《地热资源地质勘察规范》[3]中的热储法计算公式计算潜山热田的热储量和热水量。计算公式为

式中:Q——地热水中储存的热量,J;

A——热储面积,m2;

tr——热储平均温度,℃;

t0——基准温度,℃;

h——热储厚度,m;

φ——孔隙度,无量纲;

cr——岩石比热容,J/(kg·℃);

ρr——岩石密度,kg/m3;

ρw——热水密度,kg/m3;

cw——热水比热容,J/(kg·℃);

C——计算系数,J/(m3·℃);

S——弹性释水系数,无量纲;

H——自热储顶板算起的水头高度,m;

W——地热水资源量,m3。

经计算得出华北留北潜山油藏地热总资源量16.66×1018J,相当于标准煤5.68×108t。其中,一次性热水资源总量35.8×108m3。按15%的可开采率,则一次性可开采地热资源量2.50×1018J,一次性可开采热水资源量5.37×108m3。

1.2 考虑油气水饱和度变化的热储评价法

由于是油藏地热水,故对热储体积法做了改进,增加了油、气在液体中所占的比例项,改进后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Sw——含水饱和度,无量纲;

So——含油饱和度,无量纲;

Sg——含气饱和度,无量纲。

留北潜山油藏开采初期含油饱和度0.7,原油密度860.6 kg/m3,原油比热容2 040.2 J/(kg·℃),根据式4、式5计算得出热储资源量16.07×1018J。伴随着油田生产,综合含水逐渐升高,含油饱和度减小,含水饱和度增加,热储资源量随之增大;当综合含水率为100%时,此方法的评价结论和热储体积法一致,均为16.66×1018J。

2 地热能发电与直接利用状况

2.1 双工质循环发电系统

经地质和地温勘测,该地热田属于中低温型地热资源。对于此类低品位热能,使用双工质循环可以实现将低品位热能转变为高品位电能,从而提高系统总体的热效率[4-5]。发电系统流程如图1。

该地热能发电系统由2个循环系统组成,即中间水循环系统和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中间水循环系统使用水作为循环工质。对于有机朗肯循环的工质,要具备一定的特征。在该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中,目前使用R245(五氟丙烷)代替初期使用的R123(三氟二氯乙烷),具有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6]。

在中间水循环系统中,经两相分离除气后的地热流体在中间换热器I、II、III中与工质水进行换热。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中,低压液态工质R245经工质泵加压后进入预热器与工质水换热升温;经加压升温后的R245进入蒸发器,与高温的工质水进行换热,R245变为高压高温的蒸气;高温高压的R245蒸气进入透平机,推动汽轮机旋转发电;由透平机出来的低压蒸气进入冷凝器与冷却水换热降温;由冷凝器出来的低压液态工质R245进入储液罐,一次循环结束。在该循环系统下发电,每吨地热水发电量为1.22~1.47 kWh。

2.2 地热流体综合利用

为提高地热能利用效益、降低开发整体能耗,在基本不影响正常发电工艺的情况下,新增油管厂清洗油管流程、污油池化油流程和维温伴热流程。地热流体综合利用示意如图2所示。

为减少单井输送造成的温度损失,在原有集输管线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布局,把相近采出井产出的流体汇集到一处,然后合并输送。通过该优化设计后,经实际测量:地面集输管道每千米的温度损失在1℃以下(0.5℃左右)。

为了有效保持地层能量,实现地热水的循环利用,沉降罐中的余热水(温度50~60℃)需要通过注水井及时回注到地层。回注井按以下原则进行选取:回注井与排液井井距为300 m以上,降低注入的低温水对地层温度的影响范围;选择回注井段在采出井段之下的井,利用注入水的重力向下作用,减小对采出井的温度影响;选择地面情况相对较好的井,降低恢复难度,降低成本。

图1 双工质循环发电系统流程图

图2 地热流体综合利用示意图

3 大排量提液及降低能耗试验

3.1 大排量提液试验

在该双工质发电系统中,进入中间水循环系统的地热流体温度越高,电能转换效率越高;回注地层的流体温度越高,开采出的流体温度也越高。使用大排量提液可以减少井筒和集输过程的温度损失,将地热能用于发电,并降低地热田开发的整体热能损失;使用大排量提液还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实现提液增油的效果,降低热田开发的成本。

因此,在留北潜山选择3口提液井和1口回注井,开展了矿场大排量提液和回注试验,检验单井提液和回注能力以及提液升温效果:采用排量600 m3/d的电潜泵,下泵深度794.52 m,提液后日产液量由49.0 t上升到821.6 t,进站温度由77℃上升到110℃。

3.2 新型提液装置降低能耗试验

大排量满足了提液要求,但是提液装置潜油泵具有如下缺陷:耗电量大、使用周期短、维修频繁、费用昂贵。因此,研制了低能耗提液装置无游梁式抽水(油)机和抽水泵,并进行了70 m和3200 m井深试验。

将无游梁式抽水机安装于70 m深的井上,抽水泵下泵深度45 m。经过60天连续运转试验,得出如下结论:当日提液量384 m3时,提液每方的耗电量0.156 k Wh/m3;当日提液量增加到500 m3,提液耗电量仅仅增加了0.005 kWh/m3。随后,选取了留北潜山的留32井进行现场试验,该井井深3295 m,下泵深度700 m。经过28天连续运转试验得出:总产液量4 029.29 m3,总耗电量2 445.1 k Wh,液耗电量为0.580 k Wh/m3;且随着产液量增加单位耗电量减小。根据低能耗提液装置的70 m和3200 m试验,提液耗电仅有0.186~0.580 kWh/m3,而潜油泵提液耗电3~5 k Wh/m3,降耗效果明显。

4 结论与建议

1)地热能评价。留北潜山油藏一次性可开采地热资源量2.50×1018J,一次性可开采热水资源量为5.37×108m3;由于岩石和地热流体压缩系数很小,导致弹性热水储存量的计算值远远小于容积热水储存量的计算值,在计算热储量时该项的值可忽略不计。

2)流程优化。使用双工质循环系统利用地热能发电,吨地热水发电量为1.22~1.47 kWh。除利用地热能发电外,新增油管厂清洗油管、污油池化油和维温伴热,提高了地热能利用率,降低了发电成本。将相近采出井产出的流体汇集到一处合并输送,可减少单井输送造成的温度损失;选择回注井时,减少对采出井地温的影响。

3)设备改进。使用无游梁式抽水机代替传统的潜油泵,降低流体开采和回注时的耗电量。

[1]刘均荣,于伟强,李荣强.油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探讨[J].中国石油勘探,2013(5):68-73.

[2]梁宏斌,钱铮,辛守良,赵克镜,朱连儒.冀中坳陷地热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J].中国石油勘探,2010(5):63-8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T 11615-2010[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4]Tester J W,Anderson B,Batchelor A,et al.The future of geothermal energy:Impact of 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s(EGS)o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21st century[J].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6,209.

[5]罗向龙,徐乐,谭立锋,等.R245fa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发电系统㶲分析[J].节能技术,2012,30(2):131-135.

[6]郑浩,汤珂,金滔,等.有机朗肯循环工质研究进展[J].能源工程,2008(4):5-11.

10.3969/j.issn.2095-1493.2017.05.013

2017-04-01

(编辑 王古月)

高博翔,2015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从事工艺与管道方面的设计工作,E-mail:gaoboxiang@cpebj.com,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路8号,100085。

猜你喜欢

提液潜山工质
安徽潜山:“田管家”授技术
基于灰色关联的水平井提液效果评价方法
——以渤海S油田为例
渤海Q油田提液井生产规律分析
古皖之源,“皖”美潜山
基于均匀设计法的稠油底水油藏提液研究
采用R1234ze(E)/R245fa的非共沸混合工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实验研究
采用二元非共沸工质的有机朗肯循环热力学分析
若干低GWP 纯工质在空调系统上的应用分析
辣子草水浸提液对蚕豆叶保卫细胞的影响
乌马营潜山石炭-二叠系油气成藏条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