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悖论的启示
2017-06-19贾璇洪英俊
贾璇+洪英俊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思政部
【摘 要】大学最好上又最难上的课是思政課,大学课堂抬头率最低又最高的课是思政课,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悖论。对这一现象的长期探索和思考,我们认为这个悖论对我们如何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至少有以下三点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益的启示:一、师生都要明确思政课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塑造良好的道德行为;二、实现思政课教学目的的原则是重在情感激发;三、情感激发的方法是要重视课堂教学中态势语言的作用。
【关键词】思政课;道德行为;情感激发;态势语言
引言
听课发现一个有趣的矛盾现象:大学最好上的课和最难上的课都是思政课。大学课堂抬头率最低又最高的是思政课。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悖论。对这一现象的长期探索和思考,我们认为这个悖论对我们如何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至少有以下三点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益的启示:一、师生都要明确思政课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塑造良好的道德行为;二、实现思政课教学目的的原则是重在情感激发;三、情感激发的方法是要重视课堂教学中态势语言的作用。
一、师生都要明确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是塑造良好的道德行为
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一些人对这个问题是存在着误解的。他们认为思政课与其它课一样,教学目的是传授知识。基于这样的认识,就有人把问题看得简单了——凡识字的人都能教思政课。而实际效果上思政课学生课堂上玩手机,做其它课的作业、听耳机、睡觉、讲话。有的思政课堂抬头听课的人只有四、五个人。思政课成了应付考试拿那几个学分了。而应付考试,只需要考前背背就能应付了。
听课发现有的思政老师的课堂比较活跃。这些老师认为思政课传授知识仅仅是手段,目的是实践,是道德行为,是能力培养。这就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把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中去,精心设计,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
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道德认识的传授、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培养,实现道德行为的出现和持续。其中,道德认识的传授、道德情感的激发和道德意志的培养都是手段,道德行为的出现和持续才是目的。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如何做好主导?笔者认为,教师除了做好对教学内容的科研工作,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中去外,在方法上,还需要注重情感的激发和态势语言的应用。下面分别论述这两点。
二、实现思政课教学目的的原则是重在情感激发
思政课教学目的是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人们的行为是受心理支配的。道德心理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由道德心理到道德行为,关键的是道德情感的激发和道德意志的培养。
要学生清醒,首先教师要清醒;要学生相信,首先教师自己要有坚定的信仰;要学生感动,首先教师自己要被感动,要有激情。以其昏昏,何以使人昭昭?所以教师要在研究的基础上,提炼思想,再通过充满激情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所以有人深有体会地说:“一流教师讲思想,二流教师讲教材,三流教师念教材。”
有位老师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研究和提炼,备课收集资料充分,对教学内容作了一定的研究,把教材体系转化为了教学体系,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到了教学中,避免了照本宣科。讲课具有启发性,有助培养学生的能力。讲课形式活泼,语言风趣幽默。对教学方法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尝试着专题教学,达到了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目的。学生听课抬头率很高。老师把自己的爱国主义热情洋溢在讲授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强烈地吸引着学生,使学生欲罢不能,就没有时间去玩手机了,抬头率能不高吗?
三、情感激发的方法是要重视课堂教学中态势语言的应用
教学效果好的课,老师都善于发挥面对面授课这种信息沟通通道丰富的优势。
有位中年女教师在讲《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中的爱国主义内容时,首先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教材进行处理,把爱国主义具体化,爱国具体化为爱家乡、爱父母、爱环境等等,讲课时提取学生对家乡、对父母等的记忆表象,配合多媒体图片、视频等资料,以母亲长辈的身份姿态与学生的一个深情拥抱,创建着爱国主义情景,激发着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利用面对面授课信息沟通的多通道优势,发挥着教师主导者的作用,成功地调动着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在课堂哪有时间低着头做教学以外的事情呢?这里,老师不仅用口头语言,还用了态势语言才达到有效激发情感的目的。
什么是态势语言?态势语言也称体态语,教师的体态语是一种以教师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动作及服饰等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无声语言,它是教师的内心思维、内在情感的外部显现 。
罗曼·罗兰指出:“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得更复杂千百倍的语言。” 孟德斯鸠指出:“演讲人的声调语气、眼神和态度所包含的雄辩能力,比字句的选择还有力量。” 艾伯特·梅拉比安指出,在沟通中言辞起的作用为7%,声音语调为38%,面部表情为55%。
重视态势语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使用态势语言,另一方面是注意观察学生的态势语言,注意学生态势语言传递出来的信息。如课堂纪律状况,抬头率和点头率,从而教师进行反馈调节。学生用体态语向教师传递着信息,这也是与教师的一种互动。如:将头垂下是一种消极的人体信号,往往是对讲课内容或讲课形式缺乏兴趣时的表现。有的教师往往忽视了这种信号,仍然只顾自己讲,而没有进行反馈调节。
态势语言在课堂讲授中的作用有:1、指代作用,态势能向听众指明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方位和数量等;2、强调作用,用态势能对某一部分内容着意渲染,造足气氛;3、描摹作用,用态势模拟某一事物的形态增强听众视觉的形象直观感。4、象征作用,态势能将一些比较概念化的、有特殊意义的内容表现出来,化抽象为形象。
表情语是通过表情展现的,表情是人内心的思想感情的脸部外化,这种外化是通过面部肌肉的运动来实现的。目光语是人们通过视线接触所传递的信息,也称眼神。人的心理特征的表达与接受往往与眼睛分不开。正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应做到目光保持神采,扩大目光语视区,广角度环视表达对每个学生的关注,眼神交流,以捕捉反馈信息,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目光点视。身姿语(行走和坐立),身姿是教师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的外观,能给学生留下鲜明的第一印象。身姿包括手臂以外的一切身体动作。服饰语(服装和佩饰) ,服饰是形体的外延,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显示着一个人的个性、身份、涵养及其心理状态等多种信息。服饰打扮应该做到合己、合时、合俗。
有的教师课堂中忽略了态势语言的应用,师生缺乏肢体语言的互动,把课堂授课这种通道最丰富的沟通,变为通道最窄的书面沟通,这其实算不上沟通,而是灌输。有的甚至课堂上单纯地采取学生看书,老师念课本的方法。这样一来,课堂不活跃,教学缺乏实效性就在所难免。虽然讲的没有错误,教学进度也符合计划,教学内容也都讲完了,但学生接收了多少?塑造良好的道德行为的目的达到了吗?教师自己感动了吗?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要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师生都要明确思政课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塑造良好的道德行为;而实现思政课教学目的的原则是重在情感激发;激发情感的思想信息要利用多种通道传递给学生,所以,情感激发的方法是要重视课堂教学中态势语言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