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误诊肝囊肿1例
2017-06-19周红兵亓广伟叶祥米文宁
周红兵,亓广伟,叶祥,米文宁
个案与短篇
胆囊癌误诊肝囊肿1例
周红兵,亓广伟,叶祥,米文宁*
胆囊癌;肝囊肿;误诊
患者,女,60岁。因“右上腹胀痛10余天”入院。无黄疸、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腹泻。查体:腹软,肝肋缘下8 cm可触及一肿物,直径约10 cm,质韧,无压痛。入院前B超检查示:肝右叶探及大小约12.7 cm×10 cm×9.4 cm囊性回声,提示肝内囊性包块。CT检查:肝右叶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影,CT值约12,边界清晰,大小约13 cm×14 cm,注入造影剂后立即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病灶均未见强化,胆管无扩张,胆囊受压。提示:肝右叶低密度,符合肝囊肿CT表现(图1)。笔者所在医院对其行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术中发现大网膜与肝下缘严重粘连,沿粘连薄弱处分离粘连,可见褐色液体流出,约800 ml,吸净囊液,发现褐色结石数枚,囊壁凹凸不平,部分囊壁组织坏死,呈鱼肉样改变。取部分囊壁组织送快速病理示:转移性鳞癌。考虑肿瘤来源于胆囊,遂中转开腹,行胆囊切除术+肝部分切除术。术中探查发现胆囊壁厚、萎缩,与肝囊腔相通,胆囊管闭锁。病理示:胆囊鳞状细胞癌,浸润管壁全层,未见正常胆囊结构,肝组织可见癌侵犯(图2)。
原发性胆囊癌(primary gallbladder carcinoma,PGC)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恶性程度高,因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误诊率高,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差。临床较为常见胆囊癌术前误诊为原发性肝癌、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甚至有误诊为肝脓肿、壶腹周围癌者,误诊为肝囊肿尚未见报道。胆囊癌是胆管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起病隐匿,早期无症状或仅有右上腹不适,常缺乏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且多合并胆囊结石或胆囊炎、胆囊腺瘤、胆囊息肉等疾病,易被上述疾病所掩盖,因此术前诊断困难,误诊率高。国内文献报道,胆囊癌术前误诊率可高达83.5%。按传统的观念,认为原发性胆囊癌是罕见的肿瘤,临床医师在诊断疾病时,容易忽视或根本没有想到该病,这是误诊的第一个原因。分析显示,B超、CT等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是胆囊癌误诊的最主要原因。
该病例患者术前B超、CT均符合肝囊肿影像学表现,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胆囊原发性鳞状细胞癌。手术中发现囊肿内数枚结石,但结石在术前CT扫描中未能显影,延误了对疾病的正确判断。回顾该病例,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1)因CT征象明显,术前未常规行肿瘤标志物检查,虽术后查CEA、CA19-9阴性,但术前此两项标志物是否阳性不得而知。(2)术前外院B超、CT均未发现囊腔内结石,临床诊断上忽视了其他疾病的考虑。(3)胆囊癌可分为胆囊壁增厚型、腔内型和肿块型三种类型。①胆囊壁增厚型。CT表现为胆囊壁增厚,大部分是不规则的,少数病例表现为均匀性增厚,需与慢性胆囊炎鉴别;②腔内型。表现为乳头状、单发或多发腔内肿块,基底部胆囊壁增厚,增强后乳头状肿物明显增强;③肿块型。表现为胆囊窝内软组织密度肿块,几乎所有的患者均有广泛的邻近肝组织侵犯,常合并胆管梗阻,肿块型胆囊癌CT表现为低或混杂密度,动脉期和门脉期轻度增强,延迟期增强明显,该患者影像学表现均与上述胆囊癌常规类型不符。(4)该患者无任何胆道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5)CT表现为典型肝囊肿征象,先入为主导致该病误诊。
图1 CT检查示肝脏右叶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影
图2 腹腔镜下部分囊壁组织病理切片
该病例提示,胆囊癌影像学表现常不典型,易误诊、漏诊,在临床工作中不能过分依赖影像学诊断,对可疑病例应全面分析,必要时做进一步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争取早期治疗。该例原发性胆囊癌因影像学符合肝囊肿表现而误诊,临床罕见,可为以后相似病例提供借鉴。
[2016-11-19收稿,2016-12-17修回][本文编辑:董冰媛]
R735.8
B
10.14172/j.issn1671-4008.2017.06.031
250031山东济南,解放军456医院普通外科(周红兵,亓广伟,叶祥,米文宁)
米文宁,Email:miwenni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