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儒家推崇什么样的“理想人格”

2017-06-19李旺郭明宇

人民论坛 2017年37期

李旺+郭明宇

【摘要】新儒家重视理想人格的培养,倡导良心、仁性的修养,不断提高生命境界,力求实现“理想人格”或“完满人格”。新儒家从其文化智慧中提炼出的“理想人格”概念,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层次理解,旨在不断提高生命的意义,增进生命的价值,值得我们不断借鉴。

【关键词】新儒家 理想人格 行仁守礼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世纪之交,国学及国学教育热在民间萌动,至今已蔚为大观,并已基本得到官方的认可。在学术界,已经有很多人在着力传承传统儒家的基本精神,同时又融合现代因素,进一步发掘其内涵。新儒家继承了传统儒家重视理想人格修养这一传统,着力探讨当今社会理想人格如何培养等问题,试图以理想人格的培养纠正时弊、增进社会和谐,并获得精神的充实和心灵的安宁。新儒家的“理想人格”说具有匡正时弊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大力借鉴,以期重建中华民族“行仁守礼”的优良品格。

新儒家的人生境界说与理想人格

人要树立一种至上的生命理想来成就完美的人生境界。在儒家思想中,孔子继承了《尚书·洪范》和《周易》中的人文主义和创新观念,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不断创造,要止于至善;孟子更是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心中的“善端”可以成就圣人之道,所以儒家的“成圣论”是以道德实践、道德修养和道德完善为主要特征的。

曾留学于美国,活跃于民国,后迁居台湾的方东美先生,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构建了以“普遍生命”为本体的生命哲学体系,注重提升个体的精神人格,从而促成“理想人格”或“完满人格”的实现。方东美借用“双回向”这一概念,将普遍生命之“大化流行”“创进不息”区分为“上”与“下”两个流向。“上回向”指的是生命本体根植于现实世界,以其生生不息之本体性而向宇宙最高境界不断创进的过程;“下回向”是指生命本体既超越理想境界,又点化现实。

同时,方东美素来喜欢强调“人”在哲学中的地位。基于这一意义,方东美阐明了生命境界是怎样随着普遍生命的“双回向”进行层层超越的。方东美等新儒家将宇宙境界的蓝图视为一个宝塔形结构,“以物质世界为基础,以生命世界為上层,以心灵世界为较上层,以这三个方面,把人类的躯壳、生命、心理同灵魂都作了一个健康的安排,然后在这上面发挥艺术的理想,建筑艺术的境界,再培养道德的品格,透过艺术和道德,再把生命提高到神秘境界—宗教境界”。

方东美等新儒家所倡导的人格境界提升,是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基础的,把这个基础建立起来,再发挥生命的精神,才能去追求更高的意义、更完美的理想。方东美实际确立了形而下的自然界域之三重境界:物质境界、生命境界、心灵境界。这三种境界立足于形下界域,一方面避免了浪漫主义唯心论和西方二元对立思想的弊端,另一方面肯定了人可以成为完满的“自然人”。但这种自然人并没有真正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以还需要进入形而上的层面:形而上世界的起点是艺术世界,中经道德境界,最后达宗教境界。这三种境界展现了人性的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的追求目标。

新儒家对中西生命和人格的比较与阐发

中华民族之生命精神,在中国文化之始,以儒、墨、道三家为代表。经过不断发展,主要以儒道二家,以及中国大乘佛学、宋明清新儒家为代表。其所代表的民族生命精神,可归结为“爱和悟”。此种生命精神所决定的中国“共命慧”,无疑为一种“平等慧”,对平等和谐尤为重视。就方东美而言,他将“共命慧”分为慧体、慧用和慧相三个层面,中国平等慧之慧体代表着和谐;慧相是内外相合、两极相应;慧用则是创建文化价值的标准。可以说,中国文化智慧中的慧用有实现生命理想、人格超升之意。

新儒家学者常以古希腊文化和近代欧洲文化为代表,与中国“共命慧”形成对照。古希腊文化是一种“契理文化”,认为一切价值在于契合事物之理,但其价值取向始终不是实感的取向,而是限于临摹极有限的、自满自足的物体,故而即便有理想人格论,也无法真正从生命精神角度贯通。近代欧洲文化演变为“尚能文化”,崇尚人类控制驾驭自然的知识和技能,其各种表现加剧了希腊文化的二元对立,比如精神物质二分、主体客体二分等,这突出了物质利益而忽略了价值理想,势必漠视了“真善美”的价值理想追求。

相反,中国的“共命慧”决定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追求,人与宇宙同情交感,人性也备受尊崇,坚信人的生命及外在活动应该和谐一致。在中国文化中,虽有荀子“性恶论”的存在,但中国文化之主流却充分肯定人性之善,总体来说,可以视之为一种伦理文化,其“人格超升论”并不看重类似西方的外部功效,而是都强调“内证圣智”,重视内在精神和品德的修养。

借鉴新儒家“理想人格”论,重建中华民族“行仁守礼”的优良品格

借鉴新儒家“理想人格”论,克服当今社会的精神困顿。一些人之所以在生活上出现苦闷和危机感,究其原因,是由于精神上得不到平静和安定。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背景下,一些人的精神层面出现了困境。以方东美等为代表的新儒家区分了“境”的认识和“情”的蕴发,除了在时间和空间上追求对某种事理的理解外,还需要激发人们的价值意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他们都要把现实世界抬举到理想的价值世界中来。方东美在其生命境界论中即言,“人应不断向更高境界超越”。这启示我们应超越形而下的世界,感悟到宇宙是一种价值境界。同时,应当倡导良心、仁性的修养,不断提升生命的境界,增进生命的价值,最终迈向古往今来提倡的“止于至善”之境界。这类精神以价值为中心,肯定了现实的生命,同时也肯定了宇宙的一切均具有内在价值,有助于实现当代价值的复归。

借鉴新儒家“理想人格”论,缓解人生三大问题。新儒家的“人格超升论”,采用中庸之道,肯定了人的地位和价值,但不会一味抬高人的价值,而是强调和谐共生,对当代的人我问题(人与自身的精神困扰)、人己问题(人与他人之间的矛盾困惑)、天人问题(人与自然万物的矛盾冲突)均有调和缓解之功用。同时,新儒家又批驳了西方当前瓶颈重重、造成大量社会问题的形而上学二元对立模式,凸显了中国哲学中“机体主义形而上学”或“内在超越形而上学”的优势,树立了立足现实世界、实现完美理想的信心。实现完美理想之路需要根植于本心的践履,无论是儒家反身内求、修身养心的成圣方式,还是道家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自我尽兴的处世方式,其精华部分都对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颇有益处。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其完满人格的说法中都有着普世济生的作用。完满人格实现后,不应就此停步,而是还应在社会中尽力感染他人,使精神人格发挥现实作用。

借鉴新儒家“理想人格”论,重塑中国人的道德理想。新儒家提炼出的“理想人格”概念,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层次理解,旨在不断提升生命的意义,增进生命的价值。道德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体现着生命的本质和价值,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追求道德理想。现今西方科学和人文之间的不平衡发展,造成了伦理价值和道德意识的缺失,而这种西方文化观念正在不断冲击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伦理、道德观念。所以,我们要努力追求这种人性超化的境界,使道德意识逐步提升,营造健康良善的社会氛围。

(作者分别为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赣南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方东美:《方东美先生演讲集》,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

②方东美:《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

③杨英法:《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比较研究》,《北方论丛》,2012年第6期。

责编/王妍卓 美编/宋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