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2017-06-19陶佳红
陶佳红
摘 要: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主要凭借教材进行。语文教材就好比一座美的宫殿,能反映出美的形态,表现为艺术美并折射出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因素。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从语言、意境当中去理解美、体会美、鉴赏美和领悟美。
关键词:审美品位;语言美;意境;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内汇集众多名篇诗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故而,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善于运用课本内蕴含的语言文字美以及文体结构美去陶冶学生的情操,以培养其高尚的品质,使其能够建构起科学的审美观。
一、品词析句,理解美
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必须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启发学生通过对字、词、句、段的揣摩和理解来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觉接受美的形象教育。如教学《翠鸟》一课,文中对鸟贴着水面往远飞走了的描写,一个“蹬”字,一个“叼”字,一个“贴”字,一个比喻句“像箭一样飞过去”,将翠鸟敏捷的动作描绘得鲜活、贴切,使学生品味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练、传神。再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暮江吟》中写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诗中展现出深秋时候傍晚江面上的美景,作者以珍珠比作露珠,以玉弓比作新月,不仅十分传神,还营造出一个清幽、静谧的境界,泌人心入于脾,这大自然的美不知令多少代人都陶醉过。类似的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还有许多。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有许多古诗。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品尝、阅读、体会并感受我国数千年的悠久文明以及文学的艺术美、文字美和情操美。
二、进入情境,体会美
语文教材的优秀文学作品极具诗情画意,虽然言尽但却意味无穷。故而,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帮助学生放开想象的翅膀,跟诗人一起进入优美的意境中,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描写的景致,实现和诗人心灵上的沟通,进而深刻体会作品的内蕴。例如,著名诗人李白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有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写景的诗句,作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意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如若我为诗人,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进行想象,继而提出四个问题:烟花三月的江边应该是一幅如何的景色你是否注意到?你是如何离朋友逐渐远去的?朋友的船如何渐渐地消失?此时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在美好的想象中融进学生对作品艺术美的体会,即便是成绩不佳的学生亦可于不同程度上有身临其境之感,体会到了诗的美妙与情趣。
三、对比分析,鉴赏美
對比是鉴赏美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美,一般是在比较的过程中产生的。例如,讲到《落花生》的时候,那不惹眼的小花生苗地下的果实,跟那些挂于枝头的耀眼果实相比较,更彰显出花生的内在美,再去体会父亲的“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无用的东西”这句话,继而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学生借助鉴赏,提高了认识,懂得了心灵美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这样存在对比的事物与人物还有很多,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从比较、评判、鉴赏中获得对人生、做人、处事的理解。
四、用感情朗读,领悟美
朗读是领悟美的向导。教师要借助朗读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在琅琅的读书声里,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韵律美,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升华。
以《白杨》为例,教师用审美的角度分析教材,设计教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配合录像,出示画外音:在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到处浑黄一体,但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棵高大挺秀的白杨。这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理解“高大挺秀”的意思,再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个恶劣的环境中,只有白杨能在此扎根,而且长得高大挺秀,这说明什么?作者在这里赞美白杨的目的是什么?通过文章的字里行间,让学生明白作者通过写白杨树的美来赞扬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赞扬他们美好的心灵。
五、发挥想象,创造美
在理解、体会、鉴赏、领悟了美之后,便是升华为创造美。学会创造,那便是提高,是审美的最终目标。小学生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美词佳句学以致用。如在《燕子》一文中,有许多描绘春景的词:蒙蒙的细雨、黄绿眉眼柔柳、色彩鲜艳的花、伶俐可爱的小燕子、百花争艳的盛会。教学中引导学生图文对照,体会这些由形容词和名词搭配的优美词句之后,教师就应该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学以致用。在总结全文之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利用课堂上几分钟的时间做个小练笔,并让学生拿起来读一读,互相之间点评一番,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写作水平。
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使学生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识,发展语言,受到美的陶冶,才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