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C语言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7-06-19柴西林赵亚娟赵艳王小龙
柴西林+赵亚娟+赵艳+王小龙
摘 要:以C语言课程为基础,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对其工程能力和素质的要求,通过调查、分析和反馈等方法对当前教学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深入发掘目前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C语言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然后通过C语言这门专业基础课程,针对性地提出了从其实践层面带动学科综合并有效解决学科交叉点的“模糊地带”的相应对策,进一步带动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C语言及后续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电子信息类专业 C语言 教学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c)-0193-02
应用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1-2]。根据高等教育对于学科的划分,电子信息类专业一般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C语言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后续学习单片机、DSP、通信、自控、Linux操作系统及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的基础。C课程目的是在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基本思想、能够熟练地进行程序设计、调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计算机控制、单片机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等领域中熟练运用C语言解决实际工程案例的实践能力[3-5]。
1 C语言当前教学现状分析
以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现有的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等3个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选择其中2013—2015级共3个年级11个教学班约400多人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结果表明,目前在教学中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C语言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互相脱节,具体表现为学生既学了C语言,又学了单片机原理、嵌入式、DSP等课程内容,但仍然无法综合应用解决一些实践性的工程问题。作为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没有充分发挥为专业课程体系服务的作用,C语言程序设计能否学好关乎到学生后期专业课程学习的效果,但现行的教学目的一般是对其进行计算机基础语言的普及,授课深度和广度不足,根本没有起到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应有的作用。
仔细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在专业体系中大部分课程的教学都相对独立,使本应紧密衔接的内容事实上相互脱节,这就形成了学科交叉点的“模糊地带”。加上这类院校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很好地通过自我补充学习解决课程内容之间的过渡与链接,如何很好地解决上述“模糊地带”问题,正是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
2 针对教学问题制定对策
2.1 修改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开课计划和教学大纲,强化实践教学
在一定的教育规律指导下,分析目前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改革影响课程综合的因素,挖掘C语言与后续专业课程有效衔接的隐性课程,开发综合创新课程,加大课程体系中实验实践环节课时。并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三个方面修订C语言及其后续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强化实践教学。以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工程系为例,在原有的基础上修订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开课计划。现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中各课程模块理论教学时数占总课时的94.4%,而实验实践只占了5.6%,遠远不能满足实验实践教学的需求;修订后,各课程模块理论教学时数占总课时的55.6%,实验实践学时达44.4%;另外,加大了专业限选和专业任选课程的总课时比例,用于开设隐性课程和综合创新课程,如机器人设计、综合电子系统设计等。
2.2 深入开展多层次工程实践
2.2.1 开展以C语言课程为基础的扩展性实践
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在电子信息类的多个专业中均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表面上是一门课,但专业不同,教学中要凸显的特色就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在理论课往往很难去突破,尤其是由同一个教师来讲授。所以,只能在实验实践环节指导学生把握各自的专业特点。在实践课题中,设置了基础应用、初级综合和高级综合三个层次供不同基础的学生选择,并且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开发应用系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扩展学习C++、MFC等内容;在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实践中扩展学习KEIL、PROTUES等工具软件,注重培养学生在电子方面软硬件联调的综合能力。
2.2.2 开展以学生专业工作室为延伸的扩展性实践
从课内延展课外,通过有序指导,成立多个学生专业工作室,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目前,以C语言课程为依托,成立了面向硬件设计的“星期八电子工作室”、面向软件应用系统设计的“启行工作室”、面向网络及手机应用开发的“舞天工作室”,目前已成功完成“车牌识别系统”、“红外遥控智能窗帘”、“四旋翼空中机器人”等多个工程项目的设计。学生在完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内容外,能打破专业限制,自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探寻未知领域,完善知识体系和结构,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2.2.3 开展以学科专业竞赛为契机的扩展性实践
借助大学生学科专业竞赛的契机,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竞赛等,可形成“课程-实践-竞赛-创新”循环促进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赛前的准备和集训,可有效检验和巩固实践效果,并在学生中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进行团队经营,组建多学科交叉的学生创新团队,为扩展性实践提供一片沃土。
2.2.4 开展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的扩展性实践
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外包等活动,加强实践教学与社会接轨度,改变封闭教学模式。目前,学院已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甘肃有限公司兰州分公司、北京水晶石技术培训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为扩展性实践创造了实训和实战平台。
2.2.5 开展与教师教研科研能力提升相结合的扩展性实践
加强教师教研与科研能力,可有效反哺教学。教师通过不断加强教研与科研能力,逐步形成搭配合理的科研团队,可有效指导学生的综合实践。
3 结语
针对目前C语言教学中突出存在的问题,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基于电子信息类大专业前提和整个课程体系,提出了由课内实践环节、课外实践环节和校外实践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对策。不像以往的研究仅仅探讨C语言这门课本身的教学现状和教学改革,而是在看似毫无关系的专业课程之间寻找其内在联系,寻求一条“能打破课程界限,并通过C语言的实践作用解决学科交叉点的模糊地带,并有效地将整个专业课程体系贯穿起来”的教学改革之路,进一步带动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邵红.黄镇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2] 关仲和.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中国大学教学[J],2010(6):7-11.
[3] 克劳雷.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2010.
[5] 温涛.探索构建一体化TOPCARES-CDIO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7):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