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2017-06-19潘志华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数学课堂策略研究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新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体现新课改精神。

【关键词】问题情境;策略研究;数学课堂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学校教育是学生受教育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尤其重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打造高效课堂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许多老师把创设问题情境当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么,如何创设既新颖丰富又具有思考价值的教学情境呢?下面,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几点认识:

一、情境的创设要贴近生活,力求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这句话充分说明数学学习对学生的重要意义。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牢记:“数学源于生活,最终服务并应用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情境创设中切不可将知识与实际脱离。如果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能够认真钻研教材,设计出一个透过生活实际问题逐步引领学生探究、讨论得出结论的问题情境。那么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将变得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浓厚。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

例如:《圆锥的体积》教学过程中:

(1)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大屏幕出现了一幅带有两只小动物的图片,他们两个一个手中拿着一个圆柱形的冰淇淋,另一个手中拿着圆锥形冰淇淋)教师提问,如果是你1个换1个你愿意吗?2个换1个愿意吗?此时学生认为两个圆锥的体积大于或等于一个圆柱的体积。

(2)然后,让学生猜测圆锥的体积与哪些因素有关应该怎样计算?接着,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学具进行观察并进行试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3)最后全班进行汇报,教师板演,进而从不同的情况(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不等底不等高、等底等高)逐步推导出“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4)得出结论后并不急于应用于实际,而是让学生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进行动手操作,并重点强调前提条件必须是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二者之间才存在这样的关系。进一步感知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利用教材巧妙地设计适当的学习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估计、归纳、动手操作等活动发现一些规律,猜测某些结论,发展合情推理能力;通过实例使学生逐步意识到,结论的正确性需要演绎推理的确认,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

二、情境创设要有价值,力争探索化

创设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情境,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要想使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数学问题中不断思考,提出问题,再利用情境解决问题,实现数学理解,教师就必须精心创设有思想、有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情境。

例如: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一课。上课开始,教师与学生共同展示自己收集的生活中“百分数”例子。比如,在饮料的包装盒上、在衣服的标签上、报纸上、在玩具的说明书上,学生们发现了很多的百分数。教师激发起学生对这些新认识的数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对百分数提出问题。比如:

①百分数是什么意思?

②百分数是干什么的?

③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

在此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一起把问题进行归纳为:

①为什么要用百分数

②在什么情况下用百分数?

③百分数是什么意思?

④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联系?

对问题进行归纳后,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解决以上四个问题然后分小组尝试回答这些问题,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提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在这些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创造什么数?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提到了千分数、万分数等。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也能鼓励学生的思维创新。

三、情境的创设要生动,具有信息化

信息技术能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并能灵活选择与呈现,可以创设、模拟多种与教学内容适应的情境,信息技术是从根本上改变数学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必须充分加以利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教学手段。它能让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正是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宽阔而又贴近的最适宜的成长环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新世纪的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

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了教学白板进行动画演示:一只小蚂蚁沿着一枚树叶的边缘爬行了一圈。在这个形象生动的演示中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小蚂蚁爬行,你发现它行驶的路程有什么特点?学生会说出小蚂蚁是沿着树叶的边缘爬的,围绕树叶爬行一圈,在开始爬行的地方结束。通过这种情境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准确地描述出知识特点。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现实生活,情境的创设要能够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学生學习活动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得出的答案或结论,促进学生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郭应增,高青青.《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4]李安鹏.《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

潘志华(1979.1~),女,辽宁省瓦房店市人,小学一级教师,大连市骨干教师,大连市数学优质课,辽宁省数学一等优质课,参与瓦房店市级科研课题研究并结题,主持辽宁省课题研究并结题。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数学课堂策略研究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