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视域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生成机制
——以巴黎枪击爆炸事件为例*
2017-06-19欧阳照包亚兄
欧阳照,包亚兄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0030)
阐释学视域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生成机制
——以巴黎枪击爆炸事件为例*
欧阳照,包亚兄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0030)
电视新闻评论作为针对新近事实发表言论、阐述观点的新闻节目,依赖于节目传播者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和解释。以巴黎枪击爆炸事件为例,将央视《环球视线》、凤凰卫视《凤凰全球连线》以及东方卫视《环球交叉点》关于该事件的报道置于阐释学视域中。发现对于三档节目的评论者而言,作为阐释对象的巴黎枪击爆炸事件是历史实在和历史理解的实在的统一体。且传播者理解的“前结构”要求他们在理解巴黎枪击爆炸事件时,必须把事件纳入自己的概念框架中,达成与事件视域的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意义与理解也得以产生。
阐释学;理解;巴黎枪击爆炸;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前理解;视域融合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作为电视媒体表达立场、传达观念的最主要阵地,针对事件所传播的意见性和解读性信息能引导社会舆论导向,维护主流价值体系。之所以有这样的作用,在于其传达给受众的“意义”被受众“理解”并“接收”,但受众的“理解”建立在传播者对新闻事实的“理解”与“解释”之上。因此,将理解和解释“文本”意义的阐释学[1]引入新闻传播研究,考察媒介话语意义的生产机制,对扩大新闻传播学视界、丰富新闻传播学内容、深化新闻传播研究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作为国家电视台,央视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其新闻评论被看作官方的权威性表态。与此相对,凤凰卫视的新闻评论锐意创新、独具个性,在国内电视评论界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而2003年改版的东方卫视率先在全国省级卫星频道中喊出“新闻立台”的口号,并开设一系列新闻评论节目,颇有“比肩央视、阻击凤凰”之势[2]。巴黎枪击爆炸事件发生后,央视《环球视线》、凤凰卫视《凤凰全球连线》以及东方卫视《环球交叉点》等在第一时间针对该事件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解读。本文将三档国际新闻评论节目对巴黎枪击爆炸事件的报道置于阐释学视域下,从阐释客体的存在属性、阐释者理解的影响因素以及阐释结果的形成过程三方面,探究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生成机制,分析不同电视媒体对同一事件的阐释有何不同、为何不同,为我们研究电视媒体的意义生成提供不同的视角。
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巴黎枪击爆炸事件”报道的存在态势
阐释学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文本”(text)意义的理论或哲学,这里所说的“文本”,不仅包括语言文本、文字文本及与此同质的符号性文本,还包括人的存在、人类行为或历史实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作为一种集声画视听为一体,以述评或谈话等形式,就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发表言论、阐述观点的新闻节目,涉及到两个阐释客体,即节目针对的具体事件和基于对事件的理解,制作剪辑而成的节目文本。一般而言,节目针对的事件以当前重要的国际、社会及政治事件为主。它们作为一种历史存在,是由带有文化意义的人的活动和行为所构成[3],属于阐释学“文本”范畴,本文将其称为事件文本。而经制作剪辑,并以特定节目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的节目文本,因内容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两类:一是事实性节目文本,主要指节目中对事件的视频介绍或主持人的语言概述等;二是评论性节目文本,主要指评论员对事件的解读。
要考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话语意义的生产机制,必须先厘清其涉及的两个阐释客体的存在属性,如此,才能透视符号文本背后的意义交往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正如伽达默尔所言:“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对象,而是一种效果历史,是历史实在和历史理解实在的统一体。”[4]作为节目传播者的阐释对象,巴黎枪击爆炸事件也是历史实在及历史理解实在的统一体。这里,历史实在主要指枪击爆炸事件本身;而历史理解的实在则是指事件发生后到新闻评论节目录制之前,其他阐释者对事件的理解。由于文本构成具有开放性,其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文本之中,而在于它的不断再现和解释。因此,作为事件文本的巴黎枪击爆炸事件的意义也在于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解释。广义上讲,这种理解有两个步骤:一是传播者对枪击爆炸事件的理解,二是受众对传播媒介所呈现的内容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三档节目的节目组及嘉宾对节目受众来说,是新闻传播者;但从另一个角度说,他们也是新闻媒介的受众。巴黎枪击爆炸发生后,国内外媒体迅速进行了一系列消息类报道,介绍事件的发生过程及其产生的影响。这些报道描绘出的巴黎枪击爆炸事件才是三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传播者所理解的事件文本。此外,事件发生后,法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发表声明,称其为恐怖袭击事件,国内外媒体也相继给事件定性,这种定性成为事件文本意义的一部分,与各媒体对事件的报道一起,形成了巴黎枪击爆炸事件历史理解的实在,影响着评论节目传播者对事件的理解。所以说,作为节目传播者阐释对象的巴黎枪击爆炸事件以“效果事件”的形式存在,传播者理解的并不单是事件的客观形态,还包括其他阐释者的理解。
同样,三档新闻评论节目作为经过人为录制、剪辑等创作而成的节目文本,也是一个必须经过受众的理解才能完成的自律性半成品。对巴黎枪击爆炸事件的相关评论只有通过受众理解,才能转化为显性的存在,将原本物质性符号的语言、声音、图形转化为富有意义的新闻[5]。一般而言,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往往取决于传播者对事件的理解,然而,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的,人们认知世界是基于个体经验的,这种个体经验所构成的“图式”,使受众不仅可以对新闻事件有自己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对节目文本中的文字、词句的意义进行不同的解释[3]。这种不同解释打上了受众个体性和历史性的印记,形成了对节目符号历史理解的实在,促使受众无法完全进入传播者的视域,理解传播者在节目文本中所要传达的全部意义。因此,新闻评论节目对于受众而言,不可避免地成了一种效果新闻。
二、理解的“前结构”影响传播者对巴黎枪击爆炸事件的理解
传播者对事件文本的理解与解释是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环节。但理解与解释并不是无前提地把握事先给定的事物,传播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属媒体的性质以及自身的知识储备等构成了影响其理解的前结构。海德格尔将这种前结构分为“前有”“前见”和“前把握”三个要素,并认为“被理解的东西保持在前有中,前见地被瞄准,通过解释上升为概念,奠基于一种前把握之中”[6]。巴黎枪击爆炸事件发生后第三日起,《环球视线》《凤凰全球连线》和《环球交叉点》通过整合各类资源,深入挖掘事件的因果关系,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势,形成形态各异的节目文本*因节目播出时间与频次不一,三档节目在报道期数上也略有差异。《环球视线》有四期关于该事件的报道,《凤凰全球连线》有三期相关报道,而《全球交叉点》只有一期相关报道。。本文从传播者“前结构”的三个要素着手,分析三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对于巴黎枪击爆炸事件报道的影响因素。
(一)传播者观念和知识积累形成理解事件文本的“前有”
“前有是指此在的理解存在与它先行理解的因缘关系整体具有一种先行的占有关系。”[7]也就是说,理解者在理解之前,就已经和已被自己理解的因缘关系整体具有某种关系。理解者不是一无所有地进行理解,而是有所东西地进行理解[7]。只有把要理解的内容置入这种先有关系中,理解才能存在。这种先有关系包括理解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观念和知识积累等。
首先,20世纪60年代以后,恐怖主义活动日益频繁,严重威胁着国际社会的安全和秩序。就法国而言,“巴黎枪击爆炸事件”发生前九个月,《查理周刊》因多年来发表讽刺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被一伙蒙面枪手袭击,造成12人死亡。比《查理周刊》枪击事故更严重的是,巴黎枪击爆炸事件并无特定的针对群体,也没有明显的导火索,事故中伤亡最多的是普通民众。类似这种针对不特定无辜群众的恐怖袭击事件在我国也发生过,如2013年10月的吉普车冲撞天安门金水桥事件,2014年3月昆明火车站的暴力恐怖事件。这种经过严密策划,且危害性极大的暴恐事件给世界各国民众带来强烈的恐慌情绪。面对恐怖主义带来的极大危害,国际社会以及我国政府一直对恐怖主义持打击与谴责的态度,新闻媒体也非常注重对反恐主义的宣传,形成了传播者对待恐怖主义的固有观念。
其次,三档节目邀请的嘉宾是巴黎枪击爆炸事件的主要解读者。他们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如《环球视线》的嘉宾苏晓晖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凤凰全球连线》的嘉宾赵全胜系美利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环球交叉点》的嘉宾丁纯系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这些嘉宾常年深扎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对领域内的相关问题有着透彻的了解,这些知识积累为其解读巴黎枪击爆炸事件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三档节目录制之前,巴黎枪击爆炸事件就已衍生出一系列次生事件,国内外媒体也在第一时间针对这些事件作了报道和评论。这些报道和评论被三档节目的传播者理解并接受后,形成了传播者的“前有”,影响着他们对事件的解读。因此,三档节目关于法国巴黎枪击爆炸事件的报道中出现了引用其他媒体评论的现象,如《环球视线》11月16日在《法战机空袭极端组织,航母将参战》一期中,引用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报道及美国《新闻周刊》编辑的评论。
(二)电视媒体性质及节目定位形成新闻传播者的“前见”
前见是指前有中那些可以在这种特殊的理解事件中被解释的特殊方向[7],也就是理解者理解某一事物的主要视角。由于三档新闻评论节目所属电视媒体的性质及节目定位不同,因此理解事件文本时具有的前见不同。主要体现为三档节目巴黎枪击爆炸事件的报道主题与邀请嘉宾的身份等方面。
中央电视台是国家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喉舌。《环球视线》作为新闻频道的国际新闻评论栏目,在报道法国恐袭这一国际新闻事件时,除了为受众提供新闻资讯,还必须从国家立场出发,阐扬国家政策。因而更倾向于邀请外交部、中央军委、中央党校等直属研究单位中的研究人员,进行权威解读,影响受众理解(见表1)。此外,《环球视线》的播出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的 22点30分,其主要受众是精英化、高端化的政、商界群体,他们知识水平高,更关注事件的宏观影响。所以,《环球视线》关于巴黎枪击爆炸事件的讨论话题多围绕在国际关系、国际反恐联盟的建立等方面,如“未来叙利亚局势演变过程中,法国将会扮演的角色”“俄罗斯和西方未来因反恐需要增强合作的可能性”以及“美国是否会加入俄法盟军,共同反恐”等。
表1 《环球视线》四期节目邀请的嘉宾及其职位
凤凰卫视是一家面向港台两岸三地、乃至全球华人的新闻媒体机构,致力于向华人报道世界的资讯,向世界发出华人的声音。其新闻评论节目《凤凰全球连线》力图通过“连线”方式对一条新闻进行整合打理,传递不同国家、不同人群从不同角度对同一新闻事件的看法和表述,形成全球谈论一个新闻话题的情境。因而,选择嘉宾时倾向于放眼全球,邀请国外知名大学及研究院的教授发表见解(见表2)。凤凰卫视在全球重点国家和地区都有驻地记者,包括事件的发生地巴黎。枪击爆炸发生后,法国第一时间进入紧急状态,并快速展开搜捕嫌疑人的行动,政府高层也开始了新一轮的针对恐怖主义的外交活动。面对法国的一系列动作,受众迫切需要知晓这些事件的具体情况和最新进展。《凤凰全球连线》的录制中,主持人可根据最新消息实时连线凤凰卫视驻法国乃至其他地区的记者,了解具体情况。因而三期节目将讨论重点聚焦在事件发生后,法国政府及法国人民的应对方式上,有更多细节性的描述,如“巴黎民众的情绪以及他们怎样来表达哀思”“法国对拉卡的空袭取得哪些战果”“法国袭击主犯阿巴乌德击毙的细节以及巴黎追捕行动的布局”等。
表2 《凤凰全球连线》三期节目邀请的嘉宾及其职位
东方卫视是省级卫视,资源占有量无法与其他两个媒体媲美,地域特征和区域特性更为明显。因此,《环球交叉点》邀请的四位嘉宾中有三位为上海本地的资深媒体人或大学教授(见表3)。此外,东方卫视的受众呈现出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本地受众较多,知识水平差异大;二是15~34岁的年轻人群较多,超过了收视总数的三分之一[2]。在央视《环球视线》资源内容占优,凤凰卫视《凤凰全球连线》解读形式占优的情况下,《环球交叉点》必须既能保证知识水平较低的受众理解节目内容,又能受到年轻精英的青睐,才能够在严苛的媒体生存环境中争得一席之地。所以,《环球交叉点》更注重巴黎枪击爆炸事件发生的原因,如“为什么受伤的又是法国”“法籍公民为何走上极端路”等,并有“未来人们是否还能愉快地到欧洲旅行”等贴近年轻受众生活的话题。
表3 《环球交叉点》邀请的嘉宾及其职位
(三)节目组对话题的预设构成理解事件的“前把握”
海德格尔在论述理解的前结构时提道:“解释可以从有待解释的在者自身汲取属于这个在者的概念方式,但是也可以迫使这个在者进入另一些概念,虽然按照这个在者的存在方式来说,这些概念同这个在者是相反的。”他认为,这“另一些概念”就是前把握,也是理解者进行理解时事先所具有的概念框架。这里主要指三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对讨论话题的预先假设。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以视觉和听觉元素为构成要素,摄制和编辑节目文本时,必然涉及选择和排除的过程,这种选择和排除会将某一事件或某一话题“再现”和“建构”,体现新闻评论节目对这一事件或话题的预先假设。三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关于巴黎枪击爆炸事件报道,都提到了全球反恐战线的建立这一话题,但侧重点略有不同。《环球视线》四期关于巴黎枪击爆炸事件的报道中,主持人五次针对反恐同盟向嘉宾提问。其中,两次以美俄领导会晤发起提问,三次以俄法盟军的建立发起提问,其语言文本强调俄国对反恐同盟成立的重要作用。《凤凰全球连线》三期关于巴黎枪击爆炸事件的报道中,主持人共八次针对国际反恐提问。其中,强调美法同盟、美俄同盟以及俄法同盟的都各有两次,并未侧重美、俄、法三国中的任何一国。《环球交叉点》关于巴黎枪击爆炸的报道中也有一个关于国际反恐的话题,话题主要以2014年“9·11事件”纪念日奥巴马对恐怖组织的表态,以及当时美国主导的关于打击恐怖组织的反恐联盟说起,主持人也以G20峰会上美俄两国领导人的非正式会晤作为补充。侧重于美国在反恐战线中的重要影响力,体现了《环球交叉点》节目组对这一话题的预设。
三、嘉宾视域与节目组视域融合产生节目文本
作为一种历史存在,文本的意义并不由创作者决定,而是取决于理解者对其的理解和阐释。理解前结构的存在使得理解者理解文本的视域与文本本身的视域产生偏差,甚至可能形成对立。只有将两种视域进行“融合”,实现自在性和他在性的双重交互,才能得到和谐的新意义[8]。本次研究中,三档节目邀请的嘉宾是巴黎枪击爆炸事件文本的主要阐释者,他们常年深扎在相关的研究领域中,对事件产生前法国的社会环境及国际局势有着透彻的把握。在了解到事件的具体情况后,就已经与事件文本的视域进行了融合,达成了对事件的理解。但是,评论节目必须将嘉宾对事件文本的理解纳入节目框架中,与节目组的视域进行融合,才能形成节目文本,继而影响受众。这种融合主要有两种展现方式,一是主持人与嘉宾的对话,二是节目组对嘉宾解读所作的技术处理。因三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都有特定的受众群体,节目文本只有被受众理解,才能完成意义的传播。因此,节目组视域与嘉宾视域的融合必须以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与心理期待为目的。
(一)主持人与嘉宾的对话
伽达默尔把理解看作一场永无止息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本从它的视域出发讲话,理解者从自身的视域出发进行理解,随着各自视域的碰撞和消解,两者的视域达到融合,理解也因此产生。作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代言人,节目主持人在嘉宾与节目组之间起着举足轻重的桥梁作用。他们必须站在节目组的立场上,通过提问的方式将嘉宾对事件文本的理解纳入节目框架中。首先,主持人是在现场起主导作用的组织者和控制者,在与嘉宾对话时,需要有条不紊、因势利导地调度好提问的逻辑顺序,使整个节目文本呈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内容层次。如《环球视线》在11月19日《吹响冲锋号,全球反恐联合战线有望》一期中,主持人首先提出“恐袭主谋阿巴乌德死亡的消息是否会平复人们的情绪”这种浅层次的问题,继而提出“法国、俄国的反恐政策”等中层次的问题,最后到“俄法反恐同盟关系的强度”以及“全球反恐统一阵线的形成”这种深层次的问题。通过层层深入的提问设计,主持人将嘉宾的视域与节目组的视域进行了有效融合,呈现出的节目文本也符合受众的理解能力。此外,《环球视线》《凤凰全球连线》和《环球交叉点》都是访谈类的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除了要控制现场,激活嘉宾的谈话欲望外,还必须是话题的挖掘者,挖掘出有深度且能吸引受众注意的新话题。这个挖掘的过程也是两者视域融合的过程。如《环球交叉点》嘉宾殷罡在解答“恐怖分子为何能在法国策划部署恐怖袭击”这一问题时,说“法国对个人隐私过度保护,情报界监控力度不强”。主持人继而追问道:“但有很多消息说,部分恐怖分子已经在法国情报部门的监控名册里,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嘉宾回答:“监控名册里名单太多,持续监控成本过大。”这里,主持人的追问体现了主持人与嘉宾视域的相互碰撞,也正是因为这些碰撞,两者的视域得到融合,从而使得嘉宾对话题的解读更为清晰,方便了受众对其的理解。
(二)节目组对嘉宾解读做的技术处理
三档节目对嘉宾解读做的技术处理是体现节目组与嘉宾视域融合的另一种形式。《凤凰全球连线》主要通过插播相关的资料视频对嘉宾解读作解释与补充,《环球交叉点》和《环球视线》除了插播相关视频外,还为嘉宾的解读添加了总结性的大字幕条。无论是视频画面还是总结性大字幕条,都是节目组基于对嘉宾解读的理解所作的“解释”,是节目组视域与嘉宾视域融合的结果。这种融合不仅能帮助受众理解,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节目组的立场。
因嘉宾解读时节目插播的视频画面作了消声处理,这些画面只是作为针对嘉宾解读的解释性材料而出现,节目组的立场并未有明显展现。但对比《环球视线》与《环球交叉点》节目组的总结性字幕,可以发现,《环球视线》的总结性字幕更为客观中立,如“系列重拳出击,兑现普京加强反恐力度宣誓”,“法国反恐内外兼修,作出务实选择”等,在保证嘉宾解读客观性的基础上,方便了受众的理解。而《环球交叉点》的总结性字幕更能凸显节目组的立场。如中国科学院西亚非洲所研究员殷罡在解答主持人“伊斯兰国到底为什么杀人”这一问题时,说“9·11事件死亡的几千人里,有很多都是穆斯林。伊斯兰国认为,你们和异教徒生活在一起,为他们工作,和他们一块弄这些‘下流’的音乐,享受这个,就是异教徒,就是敌人,甚至比异教徒还坏,因为你是叛教者,经书上写着叛教者应该得到什么下场”,认为伊斯兰国杀人是宗教原因,回答较为中性。但节目组以“大字幕条”的形式,这样对其总结:“以宗教为幌子,‘伊斯兰国’杀人做恶”。通过选择“幌子”“作恶”等词语对嘉宾的解读进行意义重构,使其带有了明显的倾向性。这种处理与评论节目的定位和目标受众有很大关系。《环球视线》主要针对精英人群,他们有较高的理解力,对事件有自己的看法,更喜欢客观中立地解读文本。而《环球交叉点》的受众群较为大众,理解能力不一,节目组带有倾向性的表达,一方面传达节目的态度,另一方面还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四、结 语
巴黎枪击爆炸事件的发生促使法国的内外政策发生大幅度调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正如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所说,个体对于刺激的解释是影响其反应的关键因素。巴黎枪击爆炸事件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人们对该事件意义的解释。作为这种解释的一部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对事件文本的解释因能影响受众而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节目对事件文本的解释也并非完全客观,理解前结构的存在使得节目对事件文本的理解受到媒体属性、节目定位以及节目组对话题的预先假设等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影响节目传播者理解结果的“前见”和“前把握”,促使不同节目对事件文本的解释具有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
此外,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作为人为制作出来的符号性文本,创作出来就因脱离了制作者即时的心理状态而具有了独立性。节目的意义并不在于制作者的制作意图,而来自于受众对它的理解和解释。但受众的理解也受到前结构的制约,这种前结构不仅影响着受众对节目文本的理解,还决定着哪些文本可以获得认可和流传。因此,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要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必须更好地把握影响受众理解的“前结构”,讨论受众关注的话题,注重补充受众前有中可能缺失的内容,如事件的背景介绍及最新进展。同时,新闻评论节目并不能因为评论性而忽视新闻的客观性,在处理嘉宾评论员对事件文本的解读时,应尽量公正,避免断章取义等现象的发生。
[1] 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167-168.
[2] 夏进.东方卫视“新闻立台”的困境与对策[J].新闻爱好者,2009(14):136-137.
[3] 贺建平.理解与解释:新闻文本的诠释学意义[J].社会科学研究,2006(3):191-195.
[4]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5版.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05.
[5] 覃岚.解释学视野中新闻文本的存在态势[J].当代传播,2011(6):31-33.
[6]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242.
[7] 洪汉鼎.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上)[J].河北学刊,2008(1):56.
[8] 徐友渔,周国平,陈嘉映,等.语言与哲学——当代英美与德法传统比较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173-174.
(编辑:李春英)
An Analysis of Generating Mechanisms of TV News Commentary Program under Hermeneutic Perspective:Taking the Incident of Paris Shooting and Bombing as An Example
OUYANG Zhao, BAO Yaxiong
(SchoolofJournalism,ChongqingUniversity,Chongqing400030,China)
As a news program of expressing viewpoints for the fact that happened recently, a TV news commentary program relies on the comprehension and explanation which communicators made for the current news.By putting the reports about the incident of Paris shooting and bombing which Global Watch,Phoenix Global Connection and Global intersection made under the Hermeneutic Perspective.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 incident of Paris shooting and bombing is a unity of historical reality and historical comprehension.The pre-structures of communicators’ comprehension ask communicators to put the fact into their own conceptual framework when they understand the incident of Paris shooting and bombing,thus achieving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event horizon and communicators’ pre-structures.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meaning of the incident will arise in this integration.
hermeneutics; comprehension; Paris shooting and bombing; TV news commentary program; pre-comprehension; fusion of horizons
2016- 09- 12
重庆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创新能力培训基金项目:电视新闻叙事策略研究(CDCX011)
欧阳照(1973-),女,重庆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理论、媒介文化研究。
10.3969/j.issn.1673- 8268.2017.03.021
G206
A
1673- 8268(2017)03- 0127-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