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创新发展探微*
2017-06-19柏龙彪
柏龙彪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机场工程与运输管理学院,四川 广汉 618307)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创新发展探微*
柏龙彪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机场工程与运输管理学院,四川 广汉 618307)
信息时代之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创新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综合审视“互联网+”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可以发现:“互联网+”模式与思想政治教育是良性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形成全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育变革创新,但不是教育本质的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这种社会发展潮流,积极探索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对此,就需要顺应“互联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形式以及教学场域的多维创新;需要利用“互联网+”实现本质和工具、现实与虚拟的多维和谐,以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伟大历史使命。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创新
信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带来了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在最新一轮信息科技革命中,互联网成为了时代发展的标志。互联网已经渗入社会生活各领域,传统生产、生活、社会等领域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给这些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注入了强劲的血液,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社会生活各领域的“互联网+”模式,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发展趋势。这种席卷天下的“互联网+”浪潮,对思想政治教育意味着什么呢?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网+”模式是怎样的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刻思考。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互联网+”模式的优势,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动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创新性审视
(一)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的必然性
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农村网民占比27.4%,规模达2.01亿;网民手机上网使用率为95.1%、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为60.1%和36.8%、平板电脑上网使用率为31.5%、电视上网使用率为25.0%;中国域名总数为4 228万个,其中“.CN”域名总数为2 061万个;中国网站总数为482万个,其中“.CN”下网站数为259万个[1]。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互联网对于社会大众生活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学生群体的影响。某一调查当代大学生对新媒体使用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上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必需,是休闲的主要方式,且大学生对QQ、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交网络媒体具有较大的使用黏性,对新媒体表现出很高的参与度[2]。 “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广大学生群体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势而为,这宣告了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成为必然。
对于网络化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及李克强总理在《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经历了不同的表述,即从教育信息化到网络化教育新模式的全面转变,由此反映出的是我们对于教育“互联网+”模式认识的逐步深入和全面。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教育模式呢?
(二)“互联网+”模式的理念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但这不是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互联网+”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连接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3]。这种深度融合的结果是产生出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教育模式。因此,切忌把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看成互联网技术手段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简单应用,而应该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革新、教育思想的改变和新的教育理念的形成。
(三)“互联网+”模式的教育变革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变革、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变革创新、改造升级。人是关系的存在,教育也存在于关系之中,学生在与教师、学校、社会、家长的联系之中不断学习长大,这就是教育的过程。学生受时间、精力等局限,他们只能在一个相对狭小、闭锁的现实环境之中,在“实有”的关系之中接受教育、学习成长。互联网的出现,让“万物互联”成为可能,学生拥有了更为宽广、自由、动态、复杂的“实有”和“虚有”相结合的联系网络,而不再受制于狭小的现实空间。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也带来了对教育变革创新的无限遐想。
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不是简单的互联网+学校、互联网+课堂、互联网+教师、互联网+学生,不是简单地将网络引入学校和课堂,把教学视频放到网上,把教师变为网络达人,把学生变为网民。这种模式是“是刀、是斧、是锯,将原来的一切都分解成碎片,然后再以互联网为中心重新组建起来,成为新的体系、新的结构。互联网+的本质就是碎片与重构”[4],是变革与创新,是让学习“生成有意义互联的过程”,教学成为“促进有意义互联的活动”,课程成为“有意义互联活动的媒介”[5]。
需要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只是教育技术手段、方式方法和形式内容的深刻变革,而不是教育本质的变革。不管社会如何变迁,技术手段如何更新变化,教育的本质始终都是唯一的,那就是育人。育人的目的是不变的,变的是“育什么样的人”“怎样育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不能一味地只关注于教育的形式化、热闹化,而应该坚守教育的真实性、深刻性,人的尊贵性不能被“互联网+”所淹没,教育不能被网络庸俗化、简单化、功利化。学生的主体性要维护,但教育的神圣性必须坚守,必须对教育心存敬畏,对育人充满责任感。
二、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创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的形成是我国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互联网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成物。正是因为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既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又遭遇着诸多挑战。
(一)“互联网+”模式创新发展的机遇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是以互联网快速发展为基础、以网络平台为支撑的新型教育模式,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
第一,互联网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平台。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单纯依靠教师的灌输式教育,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受到时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也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影响了教育效果。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则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的上述限制。
在教育的时空条件方面,互联网的开放性及便捷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用的方式更为多元、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时间更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地点则因网络而“随心所欲”。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摆脱了原有的时空限制,使得教育更为便捷、更具针对性,教育者可以根据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工作,而受教育者则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相应的“教育菜单”,实现教育渠道最大限度的畅通,给思想政治教育开启了一扇全新的窗户。网络上丰富的教育资源、最新的研究成果、便捷的“微”新媒介工具,可以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不足,为思想政治教育搭建新的平台,拓展途径,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舞台。
第二,互联网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单纯依靠教师的灌输式教育,依靠教师课堂板书书写、学生笔记记录、课后习题练习等,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教育,以应对各式各样的考试,使得教育极具单向性、灌输性色彩,教育效果也往往差强人意。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的出现,则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继承、超越与发展,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摄入现代性元素而衍生出来的,是依托新技术而实现的教育方法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摆脱了原先教育过程中师生间地位不平等和信息传输单向性的状态,实现了师生地位的平等性以及信息交流的交互性,为教育工作创设一种充满平等、和谐、开放、交互元素的现代性氛围,有助于全新教育方式的形成,充分调动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实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说教色彩的不断淡化,缓解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逆反情绪。同时,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技术,其直观化和形象化特色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在教学技术维度发挥了助推作用。在新型网络技术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依托多媒体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知识向生动形象的音频、图像的转化,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趣味性、活泼性,降低了教育的抽象性,提高了具体性,降低了枯燥色彩,提高了教育的乐趣色彩。
(二)“互联网+”模式创新发展的挑战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在拥有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的创新发展。
第一,互联网技术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权威机构以及教师是学生信息来源的主渠道,权威官方以及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拥有信息“话语权”,为教师灌输式的教育工作提供强力支撑。但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同样拥有获取信息的便捷方式,他们利用互联网技术获取信息相对于教师来说更具优势。当然,由于国内外传播的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观念,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同样面临着巨大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作为一柄“双刃剑”,其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特征对教育的可控性及实效性带来的挑战也为人所诟病。自从马克·波斯特在《信息方式》中首次提出“去中心化”以来,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征逐渐被认可和接受,成为学界的“共识”,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征被普遍认为是造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的原因[6]。互联网的兴起,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官方和教师在文化意识形态的信息“话语权”地位。过去主要依赖官方和教师来获取信息的方式,被开放的互联网打破,严重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各式各样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突破国家、地域的限制,依托网络技术在网络虚拟空间肆意蔓延,并为处世不深的大学生所浏览,对其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前,西方各种文化思潮与意识形态,尤其是那些严重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在社会上仍拥有迅速传播的土壤,一些西方国家也利用网络在文化上实行殖民主义扩张与精神污染[7]。当代大学生好奇心重但涉世不深,很容易受到这些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甚至是深信不疑,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文化意识形态“话语权”形成严重冲击,严重消解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8-9]。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依托的新兴技术,同样构成对教育“技术权”的挑战。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技术因素并不明显,教师主要还是依托整洁的板书、工整的笔记、大量的习题来提高教学实效性。但是,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所以称之为新型,就是因为摄入了网络这一技术性元素,而这种技术性元素反过来又对教育“技术权”构成了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是以互联网为技术支撑的,而互联网则是以一系列信息技术作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实现伟大民族“中国梦”都亟需教育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既包括教育依托技术元素的现代化,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个人的现代化,即不仅要求教师积极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去获取最新最及时的各种知识信息、教育理念、教育资讯和教育素材,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增强自身的政治责任感、思想敏锐性和知识储备量,以更好地胜任传道授业的使命,而且还要求教师熟悉和掌握各种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更新教育观念,采用和借助信息技术,丰富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增强教育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力和有效性。然而,当前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未重视自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现代化,这构成了对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创新发展的重要挑战。
总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这种社会发展潮流,扬长避短、迎接挑战,因势利导、积极创新,探索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互联网+”模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创新发展路径探究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主动出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互联网络平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的长效机制,创造一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生态。
(一)顺应“互联网+”实现“三个创新”
第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教育理念的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创新发展的基础,一个没有教育理念创新的模式,即使再有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也只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累赘,而不能充分发挥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助推作用。当前,部分地区热闹一时的各种打着互联网旗号的教育尝试之所以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还是用陈旧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只是将网络技术看作一种“很好玩”“赶时髦”的东西。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教育理念的创新,必须正视网络技术的地位与作用,不能只是将互联网技术看作一种技术,而应当将互联网技术与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将其看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技术手段;不能孤立地审视互联网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而是需要从联系的、发展的角度审视互联网技术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系;不能单纯地将互联网技术看成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而是需要从彰显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角度看待互联网技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网技术与促进当代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相结合。由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就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关注知识传授转为关注学生成长,从关注课堂教学到关注教育本质。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教育理念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注重策略方式的创新。“互联网+”时代下,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应对现实环境变化,努力掌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将纯理论术语与现实生活话语相结合,实现由纯抽象理论学习转向直面实际生活问题[10]。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寻求理论灌输的突破口,把理论学习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藉此提高学习理论的热情,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的实效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一些网络流行语用简单、平实且略逗趣的话语表达在广大网民间有较强的影响力,值得思想政治教育者借鉴。
第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形式的创新。教育形式的创新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互联网+”模式的鲜明特色。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课堂教学、课堂讲授是教学的主要形式,这种教育形式是针对于当下的、只关涉现场的教学形式,未能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感悟的有机结合,未能实现课堂、生活、社会等多维教学的有机统一,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此,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就必须予以超越。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在教学方式方面,依托网络技术,实现教学活动从课堂教学向生活领域的延伸,比如,通过微课、微博、微信等方式,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时空方面的限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面覆盖,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这既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与显著标志。当然,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教学方式的创新,对于学生来说也具有重要价值,即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导其依托互联网拓宽自身的学习领域,强化自我与教师、社会、他人之间的联系,在互联互通、交互影响的过程中锻炼自我,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知识的认知与领悟。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教学方式创新,要突破传统的只见教师讲授、不见学生参与的旧有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政网络工作中来,实现自我教育,“互联网社交平台的流行标志着参与化时代的到来”。思政工作者对大学生(网友)的意见和建议要及时中肯回复,让受教育者有“存在感”,由“被教育者”向“传播者”转变,通过他们以同龄人或“过来人”的身份来做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会更快、更好[11]。
第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场域的创新。当然,教学场域的创新既是教学方式创新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互联网+”模式创新发展的重要表现。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所谓的教学场域,仅包括教室、教师、教材以及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等,这种狭隘的教学场域,严重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亟待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予以突破。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的形成,实质上就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突破,其中就表现在场域维度。在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人们依托互联网技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点,从传统教育模式中的课堂延伸到教室与学校之外,实现了物质场域维度的创新与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者从任课教师向更多人群的突破,使得高校育人工作不再单纯地限制于教学育人领域,还拓展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方面,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物场域维度的创新与发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原先单纯限制于教材,拓展到古今中外的一切事件,尤其是在网络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热点事件,实现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场域维度的创新发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由原先的课堂教学实现,转变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所有时间,实现时间场域维度的突破,等等。这种人、物、时、材的突破,最终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场域的创新。
(二)利用“互联网+”实现“两个和谐”
第一,实现本质和工具的和谐。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人们更多着眼于知识的培养,而很少关涉大学生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远远超出其本质性价值,这不仅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而且不利于其实效性的提高,也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对此,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努力实现本质与工具的和谐。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实质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是主要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和创新。在这种深度融合中,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发挥了强大的工具性威力。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中的技术性元素更为丰厚,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技术性或者工具性的可能性更为明显。但是,这并非是技术或者工具的完全胜利,人们也没有必要产生对技术和工具的盲目崇拜。“互联网给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等带来了变化,通过一系列先进的科技理念渗透以及技术方法的有效使用”,只不过是更“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现终极价值追求”。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的“最终目标依然是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完善”。“技术仅仅是手段,其丝毫不能掩盖或迷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树人’的教育目的。”[12-13]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是一种本质和工具的和谐。
第二,实现现实与虚拟的和谐。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只是注重现实性的课堂教学,而对虚拟性的事物则基本上较少涉及。但是,由于互联网技术元素的摄入,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必须处理好现实性与虚拟性之间的关系,背离现实性的虚拟性只是一团泡沫,不管再大也最终会走向破灭,而不关涉虚拟性的现实性实际上就是抛弃了互联网的技术元素。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由于摄入了互联网技术元素,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应的虚拟性,这种虚拟性容易把人带入虚拟的空间而不能自拔,对教育造成负面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必须消除虚幻的迷雾,实现现实与虚拟的和谐,达到现实与虚拟、线下与线上和谐互动、相互促进的状态,毕竟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因此,现实个体、现实生活、现实世界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互联网、虚拟空间都是为其服务的,都要与现实实现完美的融合。只有这样它的存在才有意义和价值。
总之,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走向“互联网+”模式。这是迎接社会发展和技术革新所带来挑战的必然之路。必须积极探索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伟大历史使命。
[1] CNNIC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 01-22)[2017- 01-30].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7/201701/t20170122_66448.html.
[2] 江芳俊.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三明学院学报,2014(5):91-92.
[3] 腾讯研究院.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EB/OL].(2015-12-10)[2016- 08-31].http://www.tisi.org/Article/lists/id/3776.html.
[4] 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4):16.
[5] 刘云生.论“互联网+”下的教育大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15(20):11.
[6] 洪志雄.互联网的“再中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青年与社会,2014(17):161.
[7] 邹瑞睿.多元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5):149-150.
[8] 黄冬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培育模式新探——基于网络实践活动进程视角[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63-66.
[9] 吴朝文,任思奇.新媒体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77-82.
[10] 张国启,孙禄.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互联网思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6):108.
[11] 缪宏兵.互联网思维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平台建设[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0):52.[12] 程玉莲.“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计探究[J].新疆社科论坛,2015(6):44.
[13] 陈德玺.“新常态”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辨证思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3):77-82.
(编辑:段明琰)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Model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I Longbiao
(SchoolofAirportEngineeringandTransportationManagement,CivilAviationFlightUniversityofChina,Guanghan618307,China)
The “Internet+” model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information era. In terms of opportunities and the challenges, the “Internet+” model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the benefi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ternet+” model and ideological & political education brings completely new ideas and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but does not change of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ust face the development and explore the highly integrated model with the Internet-the “Internet+” model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fore, by applying the “Internet+” model, a multidimensional innovation of the philosophy, methodology and field and a multidimensional harmonization of nature, tool, reality and virtual are expected in the are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 and realize the great historical mission of this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rnet+” model; innovations
2016-10-12
2017- 02- 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研究(12XKS041);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演进态势与有效应对(WLWH16-10)
柏龙彪(1970-),男,四川南充人,副教授,硕士,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机场工程与运输管理学院副书记,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研究。
10.3969/j.issn.1673- 8268.2017.03.013
G641
A
1673- 8268(2017)03- 0076-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