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住音乐回归本色

2017-06-19邵瑞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7年6期
关键词:音乐性新课程分析

邵瑞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偏离“以音乐为本”的现象,不少教师虽然点子多,但对于新教材、新教学理念理解不透、挖掘不深,没有真正理解综合的内涵,过于注重传授知识,使教学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应多关注学生、关注音乐,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让音乐教学回归本色。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音乐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800620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新的教学方式不断涌现,让我们的音乐教学进入了一个新天地。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对当前的音乐课堂做进一步的反思时,我们会感觉到不少教师对课程改革缺乏全面的了解。在繁花似锦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秀”课:媒体秀、表演秀;在大张旗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假课、空心课。许多音乐课堂上充斥着越来越多的非音乐活动,偏离音乐教学,使得我们有必要回头审视:音乐课堂中的“音乐”在哪里?学生真的学到“音乐”了吗?

一、喧宾夺主,过于注重学科综合

新课标提出“学科综合”的教学理念,但我觉得在音乐课的综合方面应该是有条件的,必须以音乐为本,以音乐丰富的情感体验、绚丽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为学生探究的主要目标。而不应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节音乐课会让你分不清是语文课还是地理课,成了一个五彩拼盘,偏离音乐本质,在音乐的外围问题上进行教学,没有完成音乐教学目标。

例如,教学《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课时,教师一上课便把精心准备的教学课件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领略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风光。—幅幅精致的图画,足足播放了十多分钟,该教师似乎觉得学生对蒙古族的了解还不够,让学生动手制作蒙古族饰品,绘制草原图,讲述蒙古族的风土人情。随后教师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唱歌曲上,但对演唱歌曲只是草草带过,其中常听到教师说道:“我们再来唱—遍,笑起来,表情好一点,要唱得有感情。”而学生此时的兴趣点却偏向于手工制作、佩戴蒙古族饰品等,导致课堂中的音乐教学流于形式。教师在课上安排了大量的教学内容,有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民族风情、激发学生的学唱兴趣、引导学生将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融合等,但要讲究适度,不能为了体现音乐课的综合性而把音乐的本质给模糊了。音乐课要融入其他学科的内容,或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那么所选内容必须是为本课音乐学习而服务的,为的是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因此,音乐课的综合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偏离音乐本质。

二、蜻蜓点水,过于追求教学形式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性的信息,是一种不具象的艺术。艺术教学就是在艺术中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使其的情绪在音乐中得到激发,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和根据音乐进行表演与创作,都能为音乐审美和情感体验提供条件。

例如,有一次参加教学观摩活动,听了一节音乐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位青年教师对多媒体的运用。在她的课堂上,几乎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多媒体的介入:或者精美的图画,或者搞笑的卡通动画。学生一会儿看动画片、欣赏图片,一会儿分角色进行扮演,还有的朗诵和律动,课堂非常热闹。整节课的教学容量很大,既要学生参与讨论,又要学生即兴表演,还要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教学目标繁多,各个教学环节如蜻蜓点水,一节课下来,留在学生脑海里的仅仅是浮光掠影。

基于此,我不禁思考: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难道一定要用多媒体,一定要既有讨论,又有表演和创作吗?如果我们把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欣赏图画上,虽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根本没有时间让学生静静地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反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在传统教学手段中加入多媒体技术,利用其进行创新教学,真正的课程教学改革应是多做“减法”——减掉那些附着在教育肌体上各种各样的外衣,让教育现出自己的真身,而不是做太多的“加法”。

三、无端参与,过于凸显学生主体性

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教师要使学生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到美的愉悅,受到情感的感染”。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都会设计课堂表演这一环节,但一些教师简单地认为只要让学生动起来,就体现了艺术教学的参与性原则,就凸显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却没有认识到什么样的参与才是真正的参与。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动物狂欢节》中的某个环节时,先让学生聆听完一遍乐曲,随后问道:“同学们,你们想扮演小动物参加狂欢节吗?下面就让我们唱着歌曲尽情地跳起来吧,你们想表演什么动物就表演什么动物,想怎么表演就怎么表演,想用什么乐器就用什么乐器……”教室里可热闹了,学生乱作一团,有的忙着拿乐器,有的在大声喊叫,有的站在旁边看着同学,好久也位置即时生成各种附点节奏,这样的音乐游戏不需要语言解释就能让学生理解与掌握附点节奏的时值。由此可见,将简易的音乐知识设计成游戏来具化教学,既达到音乐课程目标,又收到教学成效,使学生在生成性的音乐游戏中获得知识,提升学习幸福感。

二、关注幸福课堂表征的教学实施

1.扎根音乐本位,激发学习兴趣

构建音乐幸福课堂的表征之一就是要突出学科本位。音乐学科的本位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能抓住音乐的学习领域和基本要素,形成鲜明的学科特点。例如,教学《大风车》一课时,教师需要抓住教材重、难点,开展节奏、歌唱、表演三大音乐领域的教学活动,凸显音乐本位。附点节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应将作品中的八分音符进行逐步演变,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附点节奏知识,并正确打击附点节奏。

如第一部分分为两个节奏,节奏一“4/4 ×0 ×0 ×0×× | ×× ×× ×- ||”,教师先指导学生复习四分休止符0和八分休止符0,再将知识迁移到节奏谱中掌握八分音符和八分休止符的混合拍。

节奏二“4/4 × × × × × × | ×. × × - ||”,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节奏×× ×× |

先演变为× × × |

再演变为×. × |,使学生清楚切分节奏变化的过程,并掌握附点要延长前面音符一半时值的知识要点。整个节奏教学过程简洁明了,学生被节奏演示深深地吸引住了,激发了学生探索音乐知识的浓厚兴趣。

第二部分歌唱教学的重、难点是唱准旋律和背唱歌曲。因此,教师要将学唱进行分段,分形式齐唱和领唱,使学生练习巩固的过程不再枯燥。同时,教师对每一次练习都提出具体要求,使学生不断调整出最佳的歌唱状态。如5.3 2- |中的sol容易走音,教师提醒学生应急吸气后唱sol。这段旋律起伏较大,教师用画旋律线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旋律走向。在最后的表演拓展环节中,教师结合其身势、歌词、律动帮助学生背歌词,用形象的表演来引导他们表达歌曲情感。整节课乐基扎实,内容丰富,突出了音乐本位,学生积极投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渗透学科德育,获得道德满足感

构建音乐幸福课堂的另一个表征就是德智协同发展。课前,教师用央视公益广告视频“帮助盲人爷爷听春天的声音”来导入课题《大风车》,并创设学习情境:录制《大风车》歌曲参加大风车栏目组的老年人慰问节目,使本课成了一堂闪耀着道德光芒的音乐课。课前的小讨论和课上的学习实践,都教会学生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样教学,学生不仅收获知识,而且得到了道德情怀的感染与引领,使他们在帮助老年人的同时收获孝亲助人的乐趣,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幸福感。

3.再现生本教育,驱动学习成就感

当下中国教育有个热点词——“生本”,幸福课堂的第三个表征是体现以生为本的课堂。生本课堂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通过组员的取长补短和有效分工来促进个体的学习与发展。因此,教师课前组织有音乐特长的学生进行钢琴、声乐表演,展示他们的风采,其他学生则安静聆听,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课中,教师鼓励学生领唱、律动,并注重发挥小老师的带动作用,让他们组织组员共同参与讨论、表演与交流。通常一些缺乏自信的学生其音乐学习能力相对薄弱,教师应多鼓励他们上台展示。幸福课堂是一个包容失败的课堂,经历成功与失败才能让学生意识到差距,产生新的学习动机,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促使每位学生在幸福课堂中大胆思考、勇于参与,以学习成就感促进学生产生学习幸福感。

三、改进缺乏有效应对的教学细节

1.背唱不流畅,降低要求满足幸福追求

一节学习幸福感高的音乐课堂除了在教案设计与教学实施中有所体现之外,教学细节的有效应对也如源头活水般起到重要作用。《大风车》一课要求学生能流畅背唱该歌曲,但教师发现仍有小部分学生达不到要求,通过细节分析发现这些学生一做律动就忘记歌唱,不律动则歌词又记不住。所以教师应明确提出歌唱要求,简化动作设计,对跟不上的学生只作关键词上进行肢体律動的要求。律动是记忆歌词和表达情感的辅助,歌唱才是音乐学习的根本,教师要适时地降低学习要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幸福学习的追求。

2.表演较胆怯,调度指导促进幸福感悟

音乐学习能有效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教师需要从低年级起就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如在《大风车》一课展示学习成果的环节中,学生面对听课教师就紧张得唱不出来,表现出胆怯的心理。要解决这样的细节问题,教师的临场调度非常重要。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时,教师通常会播放音乐,如果前奏较短,教师的指挥也没有到位,学生就容易紧张,唱歌不在状态,所以教师可以临时安排一位学生当音响师播放音乐,自己专注于指挥歌唱。如果在歌唱前教师能对学生进行引导与鼓励,就能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学生充满信心,才能获得更多幸福感。

总之,音乐的幸福课堂是一座探索音乐奥秘的乐园,它用丰富的智力背景和独特的文化底蕴不断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让他们勇于表达、善于聆听、增强自信。而教师恰如一位高明的幸福创造者,在教学前后与细节关注中,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引领他们在音乐学习的探索中获得益于终身学习的幸福情感。

(责编蓝祝丹)

猜你喜欢

音乐性新课程分析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从音响性往音乐性的转变Esoteric(第一极品)Grandioso P1X/Grandioso D1X分体SACD/CD机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颇有音乐性与弹性的新作 HiVi(惠威)SUB12S超低音音箱
勃拉姆斯《弦乐六重奏》(Op.18)中的“家庭音乐性”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