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再续千年“农脉” 播绿“一带一路”
2017-06-19李晓燕
李晓燕
两千多年前, 汉代张骞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葡萄、 苜蓿等西域农作物, 东方的蚕桑制品也向西传播。千年丝路,因农业而深耕厚植。如今,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这条东西方文明交融的通道,因现代农业交流而得到更为饱满和立体的呈现。“农脉”再续,陜西将播绿“一带一路”。
陕西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农耕始祖后稷在此创建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当前,陕西正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格局,大力实施农业“走出去”,与哈萨克斯坦等丝路沿线国家在农业技术、人才和产业上的合作日趋深化。
万里“取筋”,哈国面粉上了西安餐桌
2016年年底,西安市民发现一些实体店和网店中,多了几款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葵花籽油、菜籽油和面粉。“这里的面粉口感筋道,有一股浓香味,做饺子、面条不糊汤。”买回去尝鲜的赵大妈称赞道。
西安爱菊粮油集团副总经理刘志平说:“哈萨克斯坦的小麦生长期长、筋度高。其采购价虽然比国内高一点,但产品质量优,值得‘万里取筋。我们通过‘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运回来的面粉和油脂到西安销售后,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
刘志平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经过十多次调研,我们决定在哈萨克斯坦建立产业园。项目初期,我们主动邀请哈萨克斯坦投资发展部和驻华大使馆的主要负责人来爱菊集团实地参观,让他们充分了解我们企业的实力和实施该项目的意义。从项目论证到最终落地,我们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这是中哈项目合作以来落地最快的项目。”
他进一步解释称,哈萨克斯坦地大物博,空气和水质都很好,小麦和油的品质也都非常好,菜籽和葵花的含油率非常高,合适的条件最终让他们决定在那里建设一个炼油加工园区。
今年1月,爱菊集团在哈萨克斯坦北哈州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期已经建成投产。该项目是哈萨克斯坦15个项目中唯一一个农产品项目,是在该国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指挥下,在生产车间按动开工启动仪的。一期工程为油脂加工厂。工厂计划使用哈萨克斯坦当地的原材料加工生产食用油,年处理菜籽量为30万吨——这意味着该项目成为目前该国境内最大的油脂加工项目。
按照合作规划,近期爱菊集团主要是从哈萨克斯坦调入粮油原料,开展牛羊肉、蜂蜜、乳制品以及各类小食品加工。随后,他们将在哈萨克斯坦建立连锁超市和食品加工厂,构建起西安与哈萨克斯坦的进出口通道,将中国特色美食和陕西“biang biang”面等推向哈萨克斯坦市场。
“可以说,麦香、油香,甚至每一缕食香都是丝绸之路农脉绵延的味道。现在,丝路沿线国家合作共赢的局面也在逐步密切的农业交往中日渐成型。” 刘志平欣慰地说。
走出国门,“杨凌技术”闪耀“一带一路”
除了将所需的农业产品“引进来”,促进竞争力高的产品“走出去”,“一带一路”倡议还促使陕西和丝路沿线国家在农业科技等高端领域开展合作。
玛拉提·木拉提汉是从哈萨克斯坦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交流的研究员。目前,他也是哈萨克斯坦农产品深加工科学研究院与中国高校食品工程学院国际交流项目的负责人。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们国家的农产品可以借此展示给世界。两国在农业领域可以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现在,我们已经有小麦、大豆等多种农产品出口中国,且与中国各地,尤其是和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合作愈发紧密。我十分看好中哈两国在农业项目上的合作前景。”玛拉提·木拉提汉说。
崔卫军最近忙着办理赴哈萨克斯坦的签证,因为那里又有一茬农作物要播种。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他要围着小麦、大豆、油菜忙活起来。崔卫军是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也是中哈现代农业创新园的中方负责人。
中哈现代农业创新园位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图尔根尼农场,由中哈两国共同建设,主要开展优良品种、设施农业、节水灌溉、经济林果、花卉苗木、农资农机等领域的新产品示范、试验、推广和经营工作。2016年5月3日,崔卫军第一次去哈萨克斯坦,地广人稀、丰富多元的自然条件让这位搞了15年农业的行家眼前一亮。
在崔卫军看来,优越的自然禀赋之所以没让哈萨克斯坦的农业大放异彩,是因为哈萨克斯坦在农业科技领域存在短板。“例如,与我国相比,哈萨克斯坦在农业科学研究、教育上不够细致。特别是在小麦育种上,与我国还有一定差距。”崔卫军说。但他认为,哈萨克斯坦的短板恰好是我国的长处,双方可以互补。
随后,崔卫军便带着一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职业农民、农业园区开发人员组成的团队走出国门,让先进的农业技术“行走”在“一带一路”上。从2015年10月至今,中哈现代农业创新园已经示范展示了小麦、玉米、油菜、大豆、绿化苗木等六大类20余个品种的作物种植技术。有了“杨凌技术”的保障,园区收成交出了满意答卷。以小麦为例,2016年园区种植的小麦品种亩产最高达319公斤,远远超过当地品种亩产的175公斤。
这几年,陕西与哈萨克斯坦的农业合作远不止于此。近年杨凌依托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验频频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姻”,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双赢”“多赢”局面。杨凌在吉尔吉斯斯坦建设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在塔吉克斯坦建设了现代农业设施展示园、在荷兰建设了农业科技产业园、在澳大利亚建设了畜牧产业园……
丝路传情,俄罗斯姑娘安家陕西
出生在俄罗斯贝加尔湖畔伊尔库兹克地区的金娜,目前就读于地处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系,是一名博士二年级学生。16岁时,她来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东北农业大学攻读本科。现在,她的主修课程为农业经济管理,主攻中俄两国农业合作方面的课题。
谈及“一带一路”倡议给她带来的最大感受,金娜说,“一带一路”为中国和俄罗斯开展更为广泛的双边贸易提供了机遇,促使她将自己的所学用于“一带一路”建设,并能够与其他懂得各种各样知识、掌握多种技能的有志青年一起为沿线国家的发展出力。她特意强调,杨凌为她提供了一个发挥才能和实现为“一带一路”建设出力的平台,她非常愿意来到这里。
金娜的丈夫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与金娜一样,他也对依托杨凌来实现自己的“农业梦”充满期待。目前,这对跨国夫妻已在杨凌生活两年,感情深厚。
“我毕业后打算在西安发展,并希望帮助我远在俄罗斯的父母和当地的农户做好农林产业方面的生意。”金娜说,她的父母在俄罗斯从事木材和水(贝加尔湖水)生意,还注册了贸易公司。目前,贝加尔湖水已走进哈尔滨和满洲里的市场,他们非常希望未来将其引入杨凌。
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来陕西就读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占比不断增加。和金娜一样,埃及的金山也曾是一名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
金山同样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修环境科学,并获得了博士学位。同时,他还是埃及“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中的科研人员之一。“我的中国导师是有机化学、沙漠化防治领域方面的权威,他对我的研究给予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和帮助。回到埃及后,我利用在中国学到的知识,在西奈半岛沙漠化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金山说。
自2007年至201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招收了53个国家的千余名外国留学生,他们在这里愉悦地学习着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以用于促进祖国的农业发展和“一带一路”农业与环境等领域的发展。
“陕西的农业技术在中东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力。今后,预计陕西会有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技术、人员输出,会与中亚、俄罗斯等国家产生越来越密切的联系,会有更多优势特色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霍学喜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