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文化遗产教育体系的构建

2017-06-19黄涓

大学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教育体系高校

黄涓

[摘 要]高校是文化遗产教育的重要主体。探索高校文化遗产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等问题,既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自身专业多样化发展和服务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文化遗产教育;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089-02

文化遗产见证了人类的历史与文明,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从拥有世界遗产的数量上看,我国已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大国之列,然而若从公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文化遗产教育体系的构建来考量的话,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任重而道远。我国高校文化遗产教育工作起步较晚,还存在着如本科专业设置缺失、高校文化遗产师资力量不足、课程体系不完善、教材建设滞后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探索高校文化遗产教育体系的合理构建,既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自身专业多样化发展和服务社会的需要。

一、目标体系的构建

(一)掌握六个知道

高校文化遗产教育的知识目标归纳起来主要有六项:知道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及文化遗产事务在全球的发展情况;知道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主要内容;知道中国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概况并熟悉其代表性项目;知道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中面临的主要威胁与对策;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及其保护原则;知道本地文化遗产的概况及其保护与利用情况。

(二)學会四种方法

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高校文化遗产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相关知识,还应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以备进一步学习之需。其一,参观体验法。这是文化遗产学习中最直观的方法,能使学生真正走近文化遗产,亲身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然而,文化遗产遍布世界各地,受时空限制,这个方法常难以实行。其二,资料分析法。即让学生学会多渠道地收集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材料的研读全面了解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其三,探究学习法。即通过对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的观察去探究文化遗产的性质特征、艺术风格和技术成就,从其历史背景和文化演进等方面来探讨其深刻内涵。其四,田野调查法。又叫实地调查法,是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中需要特别重视的方法,也是学生以后从事相关研究必需的方法。高校应利用自身资源,教会学生做好调查准备,列出调查大纲,整理调查成果的具体方法,使学生能够就身边的文化遗产进行田野调查。

(三)体验三种角色

除了学生身份外,在文化遗产的学习中,高校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观赏者、志愿者和管理者三种角色。观赏者,是指引导学生走近文化遗产,欣赏文化遗产,从而开阔视野,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珍爱文化遗产的感情。志愿者,指在文化遗产教育中,使学生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青年志愿者,自觉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管理者,指在文化遗产教育中,给学生以机会体验管理者角色,如世界环保组织成员、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博物馆管理员等,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文化遗产,引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层思考。

(四)具备两个意识

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存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世界文化遗产绝不仅属于所在国家或地区,而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因此,通过文化遗产教育,应该使学生具备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另外,还应使学生认识到自然和人为的因素致使世界上的文化遗产正在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受破坏,很多损失是不可逆的,难以弥补。因而,青年学生必须牢固树立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五)培养一种情结

通过文化遗产教育要使学生产生一种文化遗产情结,即热爱文化遗产、愿意参与文化遗产事务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情结将使学生自觉地成为文化遗产的“帕特里莫尼托”,担负起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任。

二、内容体系的构建

(一)中外结合

中外结合指的是高校文化遗产教育在内容选择上要树立世界观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遗产,都在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因此,高校文化遗产教育内容中既要有中国的文化遗产项目,也要有国外的文化遗产项目。这样,既能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也能尊重异域文化,避免文化霸权主义思想的出现。例如,在介绍皇家陵园和墓地类的文化遗产时,既要介绍我国的秦始皇陵、明清皇陵,也要介绍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等,做到中外结合,开拓学生视野。

(二)古今结合

从古至今,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并形成独特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教育的内容,不仅应该包括长期以来受重视程度较高的古代遗产,如宗教建筑、城堡要塞、宫殿园林、古城古镇、皇家陵墓等,也应该包括“当代遗产”(20世纪以来)。虽然20世纪遗产离我们相距时间不长,与古代文化遗产的悠久历史无法相比,但是其在文化发展演变中可形成完整的文化链条,不应使近代和当代发生断裂。从已批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悉尼歌剧院、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等几十项当代遗产可以看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当代遗产保护的重视。在中国,也有大量的当代文化遗产,但由于受重视程度不够,清朝末期、民国时代、新中国成立之初、“文革”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修建的学校、厂矿、名人故居等具有特殊的时代价值却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生存危机。因此,在高校文化遗产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做到古今结合,引导学生珍惜古代遗产,同时也尊重当代的文明成果。

(三)动静结合

文化遗产中的绝大部分是已经失去原初和历史过程中的使用功能的古迹、遗址等静态遗产,还有一部分是仍然保持着原初或历史过程中的使用功能的文化遗产,如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村镇、工业遗产、农业遗产等,我们称其为动态遗产。[1]这些动态遗产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如平遥古城、丽江古城、京杭大运河等。在高校文化遗产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做到动静结合,使学生了解文化遗产不完全是静止不动的“历史的化石”,也有活在现实中的文化遗产,且就在我们身边。这可以很好地拉近学生与文化遗产的距离,使学生更能亲近文化遗产,走进文化遗产,体验文化遗产。

(四)点面结合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存留了数量众多的文化遗产,截至2015年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已有802项。此外,还有比这个数量大得多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尚未进入该名录。因此,高校在进行文化遗产教育时必须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来安排教育内容,既要对某一类型或某一地域范围的文化遗产进行面上的概要介绍,也要择其代表项目进行重点介绍,做到点面结合、重点突出、详略适当。在确定详略的时候,可以遗产项目的历史影响力为标准,也可以遗产项目的特色为标准,也可以学校所在地的地缘优势为标准。例如,在设计皇宫和王宫类的文化遗产学习内容时,可先对世界各地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皇宫和王宫的历史背景、建筑布局和特点做概括性介绍,然后选择一处或几处做重点详细的介绍。这使学生学习时既能产生全面印象,也能有深刻的体验。

(五)美丑结合

文化遗产除了那些人类创造的优秀美好的文化遗存外,还有一类具有警示意义的特殊遗产,它反映的是人类自身在过去的历史中造成的不可挽回的错误行为,有的甚至是灭绝人性的严重罪行。这些遗产项目包括日本的原子弹爆炸纪念地、位于波兰的奥斯威辛死亡集中营、黑奴贩卖交易地塞内加尔的戈雷岛、残酷剥削南美土著民的玻利维亚波托西银矿城等。把这些没有美的涵义、没有文化價值的遗址作为世界遗产,其意义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面前,告诫世人不可忘却这些遗产所反映的那段丑恶历史,不能再重犯历史上的错误。因此,高校文化遗产教育内容中不能少了这一类特殊文化遗产。美与丑的强烈对比更能使学生自觉产生珍视和平、避免战争,在人类的大家园中和睦共处的美好愿望。

(六)物质与非物质结合

文化遗产在类型上可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高校文化遗产教育自然不可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目前,国内很多大学已经开展了不同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工作,如中央美术学院在原民间美术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我国高校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将民间美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正式系统地列入大学艺术教育中,填补了高校教育中长期忽视民间文化艺术认知教育的空白。[2]又如,重庆文理学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突出教学内容的原真性与活态性,提出“传承性学习”与“生活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专业理论知识与田野调查的亲身实践及学生日常生活合而为一,开启了重庆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新模式。[3]

[ 参 考 文 献 ]

[1] 单霁翔.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72.

[2] 徐金龙.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1):119.

[3] 牟延林,谭宏,王天祥,刘壮,钟代军.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当代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新路径——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11(1):92.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教育体系高校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乌克兰高等音乐院校专业设置与学位授予探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