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让学引思”理念的数学教学
2017-06-19鱼峰
鱼峰
[摘要]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基于“让学引思”理念,让课堂回归真实,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之乐,获得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让学引思;数学教学;自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8002901
“让学引思”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倡导体验与感悟的学习方式,注重思维的培养和提升,有助于消除传统教学的弊端,让学生在思考、探究、合作、建构和内化中亲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感受到学习之乐。下面,我就谈谈如何基于“让学引思”理念进行数学教学。
一、留足探究的空间与时间,鼓励学生自学
所谓“让学”,即在空间与时间上确保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换言之,就是教师要多组织学生进行學习活动,为他们留出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究、实践、思考、交流,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真正享受到自学的快乐。
首先,鼓励学生提问与质疑。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发现问题的意识,或者不敢提问、质疑。而在“让学引思”理念指导下,“问题让学生提”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与新课程倡导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相一致。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要担心学生年龄小而包揽所有的课堂提问,应适当、适时放手,将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使他们敢问、会问与善问,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利息”时,我让学生课前先自主预习课本,通过询问、上网等途径了解有关利息的知识,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或疑惑。第二天课堂上,学生提出了不少问题,如“存款的形式有哪些”“利率是由什么而定的”等。这样教学,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既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又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其次,精心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规律,习得知识与方法。“规律让学生找”,这也是“让学引思”理念提出的要求,其实质是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对所学知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由于小学生天性好动、爱玩,教师若能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新知的建构。如教学“圆柱和圆锥”一课,探究圆柱的特点时,教师由学生的兴趣入手,开展看一看、剪一剪、比一比、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经历与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尝试总结学习所得,讲讲自己的收获,和同学分享习得的方法,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这样教学不仅能深化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促进了学生梳理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与表达水平的提高。
二、讲究引思的方法与艺术,激活学生思维
所谓“引思”,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索,促使他们改变学习方式,实现思维品质的提升。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有待提高,更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与启发,使他们主动建构与内化所学知识,进行高效学习。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样化的引思方法与艺术,让学生获得开启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实现乐学爱思的目的。
首先,合理设计问题,引发思考欲望与探索动机。“问题是开启思维的钥匙”,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水平以及教学重、难点,运用多样化的方法,精心设计问题与任务,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如运用生活联系法,设计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动机,促其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之中;运用分析比较法,强化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在对比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寻找30以内分别可以被2、3、5整除的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其中2、3、5的公倍数,并提出问题:“被3整除的数有怎样的特点?是否如2、5整除的数一样看个位上的数?”学生经过比较,发现新的问题:“判断3是否可以被整除,并非看这个数个位上的数。那该如何判断呢?”教师给予点拨:“试着将这些数的个位上数字与十位上数字相加,看看有何发现。”……这样,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其次,巧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热情。不少数学概念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教师若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能增强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思考,不断发现和探究问题。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根据生活中的事物创设情境,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在观察中积极思考,在思索中大胆猜测,然后在实际操作中加以验证,发现新的问题与知识。另外,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的意外生成,如学生的错误、教师的失误等,充分发挥教学智慧,因势利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使其释放超常“能量”,激活创新思维,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总之,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基于“让学引思”理念,不断学习与探索“让学”和“引思”的艺术与方法,让学生在数学乐园中自由遨游,真正做到乐学爱思、会学善思。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