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组“欧洲传教士瓷塑像”的探究
2017-06-19沈华友
沈华友
2011年7月“云南省收藏家协会古陶瓷科学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应邀来到珠海某博物馆,对其馆藏文物艺术品进行科学测试。在测试的众多藏品中,偶然发现一组枢府釉卵白瓷“欧罗巴”人种传教士雕塑人物造像。这一发现令我这个一直从事古陶瓷研究的人异常兴奋。通过我手进行传统眼学鉴定和科学检测的瓷器,真真假假不下数万件之多,遍及南北东西各个窑口,还从来未见到过这般造型、面相的成批古瓷塑像,而且还是有着诸多疑问的卵白釉瓷器雕塑像。
这套“欧罗巴”人瓷塑像共12个为一组(图1),高度在35厘米-40厘米,宽度在18厘米-120厘米之间(图2)。如果被证实它们确实属于元代产品,那么它将证明欧洲传教士再次进入我国准确的历史时间,还将展现西教在我国活动的一段历史背景,极有可能用实物填补了元早期这段西教在中国存在和传播的历史空白,同时亦证明着更多更多……。
总之,这组“欧罗巴”人瓷塑像具有的太多方面的秘密研究价值让我们不能不惊叹它的横空出世!
科学检测确定其生辰年代
鉴于我们倡导和坚持的是“科学鉴定与传统鉴定相结合的鉴定理念”,所以必须以格外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之。为此我们改变了通常一组器物一般只抽取少数几个有代表性样品进行检测的做法,而是对这组瓷塑像的每个人物一一分别进行检测(图3)。检测的结果是:虽然每一件瓷塑像的检测数据略微有所不同(这属于正常范围),但每一件瓷塑像都是14世纪(公元1301年-1400年、即元代)早期,景德镇窑产品(图4)。
为了慎重起见,在科学检测的基础上我们再用传统眼学鉴定方法对其胎、彩、釉、造型、制作工艺、烧造温度等进行眼学和显微观察分析(图5)。其结论表明,这组枢府釉卵白瓷“欧罗巴”人雕塑像应该是典型的元代早期陶瓷作品,其元代早期卵白釉瓷器特点明鲜,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厚薄均匀,烧造温度掌握适当,釉色呈卵白色,人物雕塑造型各异,捏塑把握准确到位,有的带有明显而又自然的水土浸泡的岁月痕迹。传统的鉴定结果认为完全符合元代枢密院官窑之产品等级。
元景德镇窑一直致力于白釉的研烧,从公元1295年青白釉发展到公元1305年卵白釉的成功烧造,元官方用瓷以卵白釉为标准的记载,符合科技测试的结果(图6),更加证明了元早期“黄金家族”对西教的重视程度,而民用或商用小窑口想要烧造这组造像在当时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上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关于元代是否有官窑,多年来业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元代在浮梁设浮梁瓷局统管景德镇瓷器烧造,瓷器的生产由官方专管专卖,这与我国解放初期公私合营后所有厂家的产品都带有“官”家的性质类似。因此可以肯定的说,元代烧造的陶瓷都归国家统管,不存在官民之分,只有大窑口和小窑口、官用瓷和商用瓷、粗瓷和精瓷的区别,皆属官窑。因此说这组瓷塑像属于官窑产品并非没有根据。
欧罗巴人瓷塑像的来源
据博物馆馆长讲,20世纪80年代早期夏秋交替的一天,当时他接到一个电话让他去看一批外国洋人的瓷塑像,打电话的人讲不清是些什么东西,只说是全部为穿长袍打赤脚的外国人。其中有的抱小孩(图10),有的拄拐棍(图7),有长翅膀的(图8),还有双手合十的、双手抱头的(图9)、手上捧鸟等等(图11)。它们全部是施工時从一个废弃的古代教堂下面挖出来的。他当时看过后认为,这样的造像在国内不可能有人买,因此就不存在有新仿;也不像是用于出口的现代工艺品,出口的东西应该在工艺品商店都能看到。他觉得应该是老东西。当他问价时,持有人觉得拿着这一堆不三不四的东西也没什么用,看着他似乎也疑惑不怎么感兴趣,就让馆长随便给点钱就行。随后他将这批东西搬回库房搁置在一角,从此再没有打开过,直至这次科学检测才使其重见天日。
元代社会有可能烧制西方神职人员塑像吗?
道教作为我国的原始宗教在华夏大地已经传播了2000多年。据史料记载在东汉末年传人的佛教在我国也已经有1800多年。那么,世界几大宗教中的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在何时呢?依据大唐贞观年间刻制的“大秦景教传人中国碑”记载,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大约在公元7世纪传人中国。天主教作为世界上几大教派之一,自传人中国后就与其它教派一样融入了中国元素,且在唐朝早期时得到了皇室的特殊关照。至唐代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武宗灭佛运动之前,天主教在大唐已经流传了约200年。唐武宗灭佛运动时,所有外来的宗教(连同佛教)皆被禁止。此后,天主教等宗教逐渐在华夏大地消销声匿迹。
那么,从何时开始天主教又再次进入中国?史料记载显示,在元代早期天主教在中国又曾流传兴盛起来。公元1145年蒙古人还没有入主中原时,罗马教皇就派传教士柏郎嘉斌(Giovanni dapi or earpino)来东方与蒙古人联络,他历时一年到达蒙古都城喀拉固会(karauruk)见到了新君定宗,从此以后,蒙古大汗与天主教罗马教廷发生密切联系并形成友谊。在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公元1279年)后,天主教为皇帝祈祷。元成祖继位后,在太德四年(公元1300年)于大都刚巴里克(北京)设天主教区,主教为意大利人乔伐尼蒙高味诺(Giovanidamontegarvino),至公元1336年蒙古人帖木兰侵入欧洲以后,欧亚交通受阻,西方传教士停止东来,中国开始闭关自守,天主教在华夏大地又一次日渐衰微,直至1368年元灭亡前都未能再得兴盛。至于明代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欧洲人利马窦来华传教,天主教在明代又流行与传播,直至今日。
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到:在元代早中期景德镇窑完全有氛围、有条件、有能力和技术烧制出这批西方神圣(传教士塑像)。
这组“欧罗巴”人瓷塑像系元代早期景德镇烧制的枢府釉(卵白釉)瓷器,与文献记载的在元代早中期天主教再次进入中国并流传兴盛的历史情况完全吻合,正是由于元代早中期天主教在中国流行这样的社会背景,由国家派员控制烧造瓷业的景德镇窑才有可能烧制出这组“欧罗巴”人瓷塑像。这组瓷塑像作为文物的实物证据与文献记载互相印证,并还原了这段西教在中国的活动历史境况。可以肯定其作为文物的考古研究和科研价值的唯一至关重要的实物证据,到目前为止没有看到有任何考古单位挖掘到这样的实物藏品记录。
这组传教士瓷塑像的用途
烧制这组瓷塑像的动因是什么?主要作什么用?笔者认为:
其一,可能是教堂摆放供奉之物。西教为适应中国信众的信仰习惯,在教堂建成之后,象中国的寺庙摆放一些佛像那样,供奉一些西方神像。他们有祈福保平安的,有祛病消灾的,有送子纳祥的,有传递福音的等等。这样便将看不见摸不着的上帝人格化、实在化。
其二,中国厚葬风俗在对待西教上的反映。传教士中不免有德高望重者,有各司不同职务的代表人物,信徒把他们作为上帝的使者来尊重对待。为了在心灵上与上帝保持联系,得到上帝的福佑,雕塑出自己想象中的或是已经逝去的上帝的使者形象,让这些上帝的使者与自己同在。
其三,信徒顶礼膜拜的对象。自东汉时佛教传人中国以来,佛教信徒就不断修佛堂、寺庙、凿石窟、铸佛像等,并将佛像请回家中上香礼拜。从佛教信徒那里得到启发,天主教信徒亦采取这种方式,将传教士的塑像放置人家中进行礼拜。
其四,耶稣有12个门徒,最后的晚餐有详细描述,我们不在赘述,是不是传教士中的教主或其代表人物的什么意愿,为表示某种情感而定烧的信物之可能性……。
与同期古希腊、古罗马雕塑相比较的鉴评
天主教再次在中国流行,除蒙古皇室的热衷和信仰外,广大信众对天主教的推广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此时正值欧洲雕塑艺术史上称为“黑暗期”结束的前夜,受天主教正统思想桎梏或压抑过久的雕塑艺人开始制作带有自己思想的艺术作品。欧洲中世纪雕塑在艺术史上被认为是古希腊、古罗马至15世纪文艺复兴之间的一个过渡,由于前后两个时期的艺术成就有差距,欧洲此时的民族文化的大迁徙、大融合并于基督教正统思想形成了它独特的世界观和审美取向,东方人的审美方式也悄悄的渗透到他们的创作当中。种种因素的影响以至于中世纪雕塑美术形成了不同的美学特色。
欧洲自公元5世纪至15世纪文艺复兴开始,一千多年的西方雕塑艺术被基督教文明取代了教会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权威和组织者,艺术完全为宗教服务,宗教也同时承载着艺术的发展,非写实的教条充满着宗教色彩的艺术风格主宰着整个欧洲美术。
天主教(国际上,基督教是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的统称。这三个教会的信徒都称为基督徒。)的教义是对神的敬畏,是赎罪、奉献、追求永生,其主题在神不在人,歌颂神性而非肉身。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艺术讲比例、立体感,求均衡、肌肉及人体美,注重形态、对称、求真美,作为宗教艺术品,要求弘扬神性表现威严,从这一角度来分析这批雕塑作品,笔者肯定的说,此批雕塑不仅达到它弘扬神性,表现威严的目的,对人物的造型、比例、动态不完全追求准确真实。因此这批雕像就形成了以下两个特征:
一、非写实性。用寓意、象征、夸张等手法形成一种非现实的宗教感;使人置身于雕像前就能感觉到强烈的神的压抑,或感受到神的威嚴和神圣不可侵犯。
二、制式法则。有意识的配合放置地点,将雕像有限的变形或夸张使之与环境和谐统一。
世界各民族的相互征服进而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的相结合转而为宗教服务。西方雕塑借鉴东方抽象夸张艺术形式特别是拜占庭美术特性表现的更为突出。
西方进入基督教时代后,宗教对雕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由于宗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影响了雕塑家的创作灵感,雕塑作品带有浓厚的禁欲主义色彩,艺术表现宗教精神倾向达到了顶点,哥特式艺术取得了辉煌成就。哥特式艺术完全成为为上帝歌颂光荣的文明信仰的反映,也许中世纪雕塑艺术长期受到桎梏和压抑才会产生15世纪出现的文艺复兴的非凡爆发力。
雕塑艺术品在中世纪往往只是教堂的附属品,起到再现教义和渲染宗教气氛的作用。创作都只是被动的为宗教服务,但作为热爱艺术、勇于探索的艺术家,他们敢于在教规、教义所允许的范围内,对作品赋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流露出世俗性雕塑特点,表达了普通人的情感和对艺术的追求。这组雕像就是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的艺术作品。
这组雕像有西方的天使长着一对翅膀,有圣父抱着圣婴等等造型,雕像中每个人表情矜持而安详,体态肃穆静止,表现出真诚而虔诚的情感。这组雕像构图简洁,人物表情多样,体态生动,衣裙的转折重叠,雕塑十分自然,充满写实主义的风格。它突破了严肃的、平板化的寺院模式,具有明快爽朗的风格,可见当时中国雕塑艺人完全吸收了西方艺术之精华,而又尽可能的发挥东方艺术赋予神像雕塑的艺术再创作,且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也许是出于虔诚的心,也许是某种情况的突然发生,又将这组瓷塑像藏于地下保留至今,给我们留下了实物胜于雄辩的文物证据,为人类留下了历史的踪迹和文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