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向溟:回避“真实”的圈套

2017-06-19郝科

东方艺术·大家 2017年4期
关键词:东方艺术真实观者

郝科

东方艺术·大家:我注意到在你的《荒城》系列作品中,經常会出现水和火相关的形象,为什么会将这两种完全对立的物质放在作品中呢?

于向溟:水和火在我的作品里都是一种不安的物质,如人或者植物被淹没在水中,是一种窒息的不安。如同你远眺大海和真正掉入海中被淹没是不同的感受。火也是如此,我的画面里,着火的车、冒烟的楼房或者是无以名状的火焰都是某种程度上绝望和恐慌的体现。

东方艺术·大家:你描绘的马的形象,时常给人以不安和无助的感觉,在很多时候都像是在疾走中,这是对逃离的隐喻吗?

于向溟:马是现阶段人的替代,替代者会让观者暂时忘记作为人的社会属性而关注情感或直观感受。所以,很多时候,对现场在雨中的疾走并不是逃离,而是一种现实状态的反映。

东方艺术·大家:你似乎很喜欢对形象进行虚化处理,那现实中的“真实”形象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于向溟:你回述梦境时,会发现你梦中的形象在梦醒后的记忆是模糊的,但你的感受依然真切,在梦中的游荡时,你看到的景象也和白天不同,往往空间模糊,人物既清晰又遥远,这种空间错乱的感受是我想借用的。在作品中回避“真实”是一种引导,避免观者陷入情节的圈套里。

东方艺术·大家:我感觉有一种“废墟的意向”贯穿在你的《荒城》系列中,但你对这种意向处理得很自由,烟雾、霓虹、偶得的肌理、旷野中的人物等等,像是有一阵看不到的飓风拂过画面?

于向溟:我在“荒城”系列的前言就写过:人心的荒芜即使荒城。这种文学性的表达或许不符合当代艺术评论者的流行语境,但出于对文学艺术批评里常见的不知所云的厌恶,我特别想简单清晰地用文字表达我的感受。所以,在我的作品里,很多工业场景和城市废墟和环保无关,和情感有关,都是情感的一种呈现。

东方艺术·大家:与《荒城》系列相比,我觉得在你之前的《四重山》系列作品中,愤懑与荒诞之间的对立表现得更极端,形象和色彩的冲突也更强烈,这与年龄有关吗?

于向溟:应该是和年龄或阶段感受有关,激烈的批判和愤怨,也是我刚回国后面对周遭熟悉又陌生的环境的反映。也是我其中性格的另一面体现。

东方艺术·大家:不论是绘画还是装置,你作品中表现出的光感都很复杂(光经常呈现出相互叠压或彼此穿透等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处理?你在创作中如何把握不同材料与光感之间的关系呢?

于向溟:复杂交错的重叠,光感倒置等等,都是情绪化或内心深处情感的形态,同时在二维空间的画面中,造成的迷乱纷杂,艳美迷离,却实际让人感觉美丽之下的焦虑和不安,这是我要表达的,也是这个时代人心的特征。

东方艺术·大家:影子的意向也经常出现在你画面中,映在水中或天空上的倒影经常“反客为主”,请聊聊你对影子的感觉?

于向溟:影子,有时候是依附者的负担,因为,那一刻,人无以遁形。

东方艺术·大家:你作品中的形象并不止于形象本身,而是连带着很多彼此关联的隐含意义,相比对于视觉形象的经营,我感觉你对思想结构的兴趣更大?

于向溟:我的大部分作品,尤其是《荒城》和《新城童谣》系列,都有很多隐喻,我把它们逐个埋伏在画面里,留下或深或浅的线索,等待未来的有心观者去发现,我很享受这其中的乐趣。

东方艺术·大家:在你2016年的一些作品(如《孤岛》、《黑度》等)中,之前相对浓烈的色彩被弱化成了单纯黑白灰对比,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

于向溟:其实这都是去内蒙阿尔山的感受,而且恰恰相反,我去阿尔山的时刻,是满眼炫美灿烂的秋色。但剥离开这些浮华,我感知内心的体验,包括之后的敖鲁古雅之行,观照而述,其实很多时刻的感受,悲与喜,只有简单的黑白二色可以表达到位。

东方艺术·大家:在作品《极窄的风景》中,你对形象的处理好像又向“写实”回归了,每一块画面都像是有确凿的影像(照片)来源,而不像在《荒城》等作品中,不同的形象会同时出现在一块画面中,为什么?

于向溟:“极窄的风景”是我的另外一件装置作品:“移动的边界”的补充。这张画高仅20厘米,但长却有10米,其实我原想画20米的,但是场馆条件所限。这里的画面是由很多的画面片段组成的,它们不是重叠的,而是并置的,而且,所有的油画被我都放进了一个半透明的亚克力盒子里,所以,观者看到的是半模糊的画面,尤其在侧面,更是虚化的效果。我原本想把作品放置在一堵暗色的假墙内部,观者要通过灯光观看。你可以想象这一切之后的效果,一切是壮观又连绵不绝的模糊景色,即模糊又清晰,即亲近又遥远……这是我想要的结果。对于一个异乡和异景的描述,通过船舱的小窗断续生成的结果。这时候,模糊的亚克力盒子里的画面,应该是写实的,它透过半透明的盒子才可以体现我想要的效果。

所以,我的观念里,绘画的技法、效果都不是固定的,甚至多种手法可以并存在画面里,目的只有一个:表达你的感受到位。

东方艺术·大家:你如何看待摄影和绘画之间的关系?

于向溟:20世纪和21世纪初叶,摄影对绘画,对整个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你想想看,人类可以如实地记录自己了!这对古人是如何玄妙又亢奋的想象?它发明的初期,一定抢了绘画的饭碗,但之后反而成了绘画的工具。而近10多年内发明的数码摄影,几乎改变了几代人的生活,之后的网络社交平台的流行和移动通讯设备的智能化都把数码摄影变成了全民必备的游戏。所以,你说,生活这样的时代,它可能不影响艺术吗?简单地讲摄影为绘画提供的便捷、提供了高级工具,甚至帮助艺术家了绘画收集资料,提供素材,甚至摄影本身也是艺术家表达的一种途径等等,但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艺术家记录、记忆事物,观察事物的思路和观念,这才是最重要的。当一位艺术家不必户外写生,而是面对二维的照片或屏幕时,还有记录生活景象的点滴不再是素描或脑中模糊的形象时,艺术家的表现方式,甚至思考方式一定是有巨大的改变,呈现在作品里的形态也会和古人大相径庭。

现在,全息影像的发明,还有VR技术的成熟,还会继续以我们无法想象的形式影响艺术和艺术形态!

猜你喜欢

东方艺术真实观者
端午节观龙舟赛
从几种“真实”浅议《活着》的影视改编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
卡拉瓦乔《纸牌作弊者》戏剧性的真实瞬间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
心中的风光